首頁 > 人類文史 >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長平之戰後的趙國爲何實力依然雄厚?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長平之戰,趙傷亡慘重,國內幾空。可是,在隨後的歷史中,趙國依然能屢挫秦、燕,大破匈奴。其實,回顧當時趙國的狀況,這些不足爲奇。

濃烈的尚武之風。

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能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未睹其利。——白起。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在趁勢滅趙的計劃被打亂後,當秦王又要白起滅趙時,白起曾如此預料戰事。

可見:長平之戰後趙國的生存,首先還是在趙國戰力尚存。只有在秦國“無功”,陷入困境後,諸侯外救纔會影響戰局。

邯鄲之戰時,邯鄲附近的戰力,主要取決於民間(沒有證據顯示北方的代地騎兵參與了邯鄲之戰)。

由於獨特的經濟環境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趙地民間的尚武之風早已盛行。

在《莊子》中曾記載了這樣的事情。

趙惠文王時,他曾選拔劍士。劍士們互相擊殺,死傷五六十人,選出劍客五人。莊子勸告後,趙惠文王三個月沒有繼續進行選拔,結果3000劍客居然大批自殺!

其實,趙國的尚武之風,不僅存在於心懷劍客夢想的男人心中。

當時,趙國女子也十分剛烈。爲夫、兄報仇,或剛烈自盡,不勝枚舉。

趙國的尚武,不僅表現在具體的事例上,更表現在民間的價值取向上。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2張

豫讓刺趙襄子,幾次被擒,襄子以他爲義士幾次都放走。到最後豫讓自殺後,趙國國內“聞之多涕泣”。

襄子得人心,人們聞豫讓的俠義之事,都“涕泣”,足見民間崇尚義氣、武力的價值觀。

正因爲民風尚武,因此,儘管青壯年多在長平戰死,但趙國“發其民”作戰,戰鬥力仍然不容小覷。

長平之戰後,白起原本想趁餘威滅趙,但被阻止。

當幾個月後秦再攻趙時,趙已從初期的恐怖、慌張中走出。相反,痛失親人的憤怒使得尚武的趙人團結一致,共同對秦!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3張

邯鄲之戰,廉頗正是以“弱兵”(動員的百姓)守城,少數“精兵”(趙國宿衛軍等)出擊,才得以連續挫敗秦軍。

可以說:正是趙國濃烈的尚武之風,使趙國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既能組織起新的主力軍團,又能在緊急時不缺乏相當規模的預備隊。

良將輩出

良將,是戰力的倍增器。

廉頗、龐媛、樂乘、李牧,一批批良將承擔起抗擊外敵的重任,爲趙國曆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主要是因爲:趙國常年戰爭,爲良將的誕生提供了優質的土壤。

自趙武靈王變法後,趙國可能是除秦國外,發生戰爭最多的諸侯。他們不但常年與秦作戰,還常與齊、魏等國作戰,也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連年爭戰,既對指揮官進行了一輪輪淘汰(不能打的上不去),也使指揮官們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4張

因此:戰國末期,趙國一直不缺能戰之將。這些將領常能使趙國的戰力倍增,“以弱勝強”。

可惜,戰國末期的趙王又是排擠廉頗,又是誅殺李牧,到底還是親手毀掉了自家的“萬里長城”。

實力猶存

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力猶存。

鼎盛時期的趙國,主要分爲三塊:晉陽爲中心的晉中平原(趙族的老根據地);邯鄲、邢臺爲中心的華北平原南部,以及以雲中、代、雁門爲中心的北疆(遊牧區)。

其中,雲中、代等地,當時主要以遊牧經濟爲主,受到長平之戰影響相對較小。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5張

這個區域,又有着較強的騎兵兵源。

戰國末期,該地李牧所率的部隊,成了趙國的頂樑柱。

這支軍隊以騎兵爲主,戰鬥力強。

此後,無論是抗燕之戰,還是肥之戰,李牧往往以騎兵的機動力優勢各個擊破敵軍。

這支力量,最後成了趙國賴以支撐的頂樑柱。

外交環境好轉

秦攻破楚都,數圍魏都,又在長平大破趙軍,他對諸侯的威脅已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因此,儘管楚、魏各國國君有賢愚之分。但抗秦圖存在列國貴族中已經成爲一致認識。

這種情況下,趙國採取了相對正確的外交政策,爭取到了相對好的外交環境。

1、結好諸國。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6張

長平慘敗之初,趙國震怖。趙王親自入秦求和。雙方打成割地協議後,趙王纔回國。

回國後,趙國內部展開了新的討論。

虞卿認爲:割地於秦,無異於飲鴆止渴。而秦國長平之戰損失也很大,趙國如結好諸侯,未必不能支持!

趙王採納其策:派遣使者交好齊、魏,拒絕割地給秦。這樣,韓、魏、楚等國都尊重趙國,開始與趙國結成了同盟。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7張

2、關鍵人策略。

當然,諸侯國君有賢愚之分。他們對出兵惹怒秦國,始終抱有恐懼之心。因此,平原君等人必須以關鍵人策略,才能促使各國下決心支援。如此:毛遂敢於隻身威逼楚王;平原君不斷做信陵君工作。

由於抗秦已是各國貴族統一認知,因此:暫時形成了合縱之勢!這個局,直到秦王政時期,才以李斯之計破解。

對手也都有問題

當然,對手的問題也很大。

秦國方面,誠如白起所說,他們在長平之戰中的耗費也很大。

長平之戰的勝利果實尚未消化,而自身實力尚未復原。這個階段的秦國,正處於“舊力已去,新力未生”的調整期。

長平之戰趙國傷亡慘重,爲何之後依舊能夠大破秦軍? 第8張

秦昭王既未用白起之策乘勝追擊,也未休養生息,而是等了九個月(舊力已去,新力未生)時發起新的攻勢。當時,趙軍調整已好,秦軍元氣未復,諸侯心生。

再說說匈奴。

當時匈奴尚未完成統一,仍受到東胡的威脅,尚不具備持續、頻繁的大規模打擊能力。

而趙國北疆經胡服騎射,戰力已很強。在李牧的操作下,畢其功於一役,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由於趙國獨特的民風、地理環境,在長平之戰後,他仍然有一定的戰爭潛力。但是,其國力已不可能與秦國抗衡,只能勉強支撐,當秦國調整過來後,他終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