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爲何不在長平之戰後,乘勝追擊攻破趙國?

秦國爲何不在長平之戰後,乘勝追擊攻破趙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長平之戰後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一事是否屬實或許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但這場戰役是場規模巨大的殲滅戰是毋庸置疑的,秦國原本就在兵力上佔有優勢,又是獲勝的一方,戰損遠遠低於趙國,故而單純從兵力對比上來看,秦國此時已經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秦國爲何不在長平之戰後,乘勝追擊攻破趙國?

那麼,假如秦國拒絕趙國割地求和,乘勝揮師繼續向前的話,似乎應該能夠很快的攻滅趙國,而當時的秦軍主將白起也是這樣向秦王建議的,可是秦昭襄王卻接受了趙國的求和,撤兵回國,爲什麼呢?

原因用一句話來概括——非不爲也,實不能也!

也就是說,當時的秦國已經處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白起作爲一線指揮官,看到的是單純的戰場態勢,昭襄王作爲總攬全局的統帥,看到的還有另外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糧食了!

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之久,由於戰國時代實行的是徵兵制,兵即是民,民即是兵,秦趙兩國發傾國之兵相攻,等於是把農田裏的勞動力都給抽走了,戰爭曠日持久,必然造成歉收,再加上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豐年積存下來的餘糧有限,糧食供應很快就變成了嚴重問題。

秦國爲何不在長平之戰後,乘勝追擊攻破趙國? 第2張

趙國早在公元前260年就已經向齊國提出借糧的要求(由此衍生出一種說法,即趙王用趙括替換廉頗,是因爲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必須要提前決戰),可見供應數十萬人大軍的糧食帶來的巨大壓力。

普遍以爲,相對於趙國,秦國的耕地更多,土地也更肥沃,故而糧食上的壓力遠遠低於趙國,不過,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從《史記》中的描述不難看出,即便是到了秦軍發動總攻之前,趙國仍然在想方設法的向前線輸送兵力和糧食,假如無兵無糧,拿什麼來送?秦王更加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了。

秦國投入的兵力遠遠多於趙國,單純的軍隊消耗就大於趙國,再加上戰場與秦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輸送糧食的路程是趙國的三倍以上,故而輸送糧食本身造成的消耗更是遠遠高於趙國。此外,趙國被攻擊,其他諸侯國懼怕秦國的報復,不敢明目張膽的出兵救援,但出借糧食的可能性非常大(齊王田建這樣短視的國君屬於異類)

秦國爲何不在長平之戰後,乘勝追擊攻破趙國? 第3張

昭襄王非常清楚秦國的糧食儲備還能支撐多久,假如讓白起繼續進攻的話,假如不能速勝的話,必然很快陷入無糧供給的窘境,想就地徵集糧食的話(所謂的因糧於敵),趙國各地的糧食儲備早已被持續的戰爭消耗殆盡,怎麼可能養得起數十萬大軍?

昭襄王在權衡利弊之後,順勢接受了趙國、韓國割地求和的請求,把軍隊撤回國內,讓士兵回家播種、收割,待到結束一個收穫季節,糧食問題得到緩解之後,隨便找了個藉口,再次派兵攻趙。

秦王和白起,由於站的高度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的結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