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對外戰爭,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同樣都是在唐高宗時期,唐軍在對外戰爭方面,前期和後期爲何完全相反?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34年是唐朝歷史上承前啓後的34年,在這34年中,李治繼承了李世民貞觀之治的治國成果,將唐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版圖擴張)和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爲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拿李治時期的版圖擴張而言,李治在位期間,唐朝版圖東到朝鮮半島,西到鹹海,今天伊朗東北部一帶。南到中南半島,北到西伯利亞,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高宗治理下的唐王朝猶如破雲而出的朝陽,成爲亞歐大陸上和阿拉伯帝國齊名的超級帝國,時至今日都讓華夏兒女豎起大拇指。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上圖_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圖

唐王朝版圖的擴展離不開唐軍將士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但是,唐高宗時期的唐軍卻在高宗統治的前期和後期出現了完全相反的情況:唐高宗統治前期,截止公元669年唐軍滅亡高句麗,唐朝對外戰爭是勝多敗少的。在這一時期,唐軍不僅消滅了西突厥汗國,收復中亞波斯在內的河中十六國,還打敗了日本,牢牢控制住對朝鮮半島的掌控權。然而,到了唐高宗統治的後期,唐軍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敗多,比如唐軍在進攻吐蕃的大非川之戰中遭到慘敗,唐軍逐漸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和新羅爆發戰爭。

那麼,同樣是唐高宗時期的唐軍,爲何前期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後期對外戰爭勝少敗多呢?

第一,唐朝前期對外戰爭的勝利和李世民留給唐高宗的一系列初唐名將密切相關,但隨着初唐名將的陸續去世,唐朝將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導致其對外戰爭在後期勝少敗多。

唐太宗時期,大唐王朝猛將如雲。李世民本人既是皇帝,又是中國歷史上極其傑出的軍事家(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手下的將領包括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李靖、李績、蘇定方等人,在唐朝攻打高句麗的戰鬥中,“白袍名將”薛仁貴被李世民發現,成爲初唐名將的後起之秀。

這些名將在李世民的指揮下爲唐帝國版圖開拓立下赫赫戰功,有了這些名將,唐軍先後消滅了東突厥汗國、吐谷渾、薛延陀、高昌等國,並給東北亞的高句麗以沉重打擊。到了唐太宗駕崩之後,程咬金、李績、蘇定方、薛仁貴等名將在高宗時期繼續被重用,並在唐高宗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程咬金爲李世民的嫡系將領,在李世民早年平定宋金剛和劉武周的戰鬥中戰功顯赫。到了高宗時期,程咬金繼續參加對外戰爭,在公元656年攻打西突厥汗國的戰鬥中,程咬金和蘇定方密切配合,攻打西突厥歌羅、處月兩個部落,斬殺敵軍1000多人。在鷹娑川戰鬥中,程咬金又斬殺西突厥軍隊1500多人。

李績(勣)是唐高宗時期和李靖齊名的將領,參加了唐朝滅東突厥、薛延陀和攻打高句麗的戰鬥,備受李世民器重。李績生病,需要鬍鬚爲藥引,李世民就割下自己的鬍鬚給李績做藥引。唐高宗登基後,李績繼續受到朝廷重用。由於李績在李治廢王立武的政治鬥爭中支持李治,從而成爲高宗時期軍方的核心將領。到了公元666年,李績出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出兵進攻高句麗。由於李績戰法靈活得當,又熟知高句麗的具體情況,唐軍在李績的指揮下徹底消滅高句麗,李績的軍事生涯達到了巔峯。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第2張

上圖_ 李績(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

蘇定方是唐太宗時期立下戰功的年輕將領,屬於初唐名將的後起之秀。到唐高宗時期,蘇定方的軍事才能被充分體現出來。公元655年,蘇定方爲伊麗道行軍大總管,指揮唐軍攻打西突厥。第一次西突厥之戰,雙方各有勝負。公元657年,蘇定方指揮唐軍再次攻打西突厥。在作戰行動中,蘇定方指揮唐軍冒着大雪孤軍深入,一舉搗毀西突厥王廷。659年,蘇定方第三次出兵西域,平定了思結、朱俱波、喝般陀等國的叛亂,唐朝疆域抵達鹹海附近。

西域戰鬥結束後,蘇定方又指揮唐軍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等國家,蘇定方成爲唐朝初期滅國最多的將領之一。

然而,蘇定方不是一個貪功的人。取得征討西域,消滅西突厥和消滅百濟高句麗的戰鬥後,蘇定方又奔赴西部前線抵禦吐蕃,最後病逝在前線,其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第3張

上圖_ 蘇定方(-667年 ),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

薛仁貴是初唐將領的後起之秀。公元661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打敗九姓鐵勒。隨後又於公元667年跟隨李績出兵高句麗,連續攻克16座城池,斬殺高句麗軍隊5萬多人。在公元682年的雲州之戰中,薛仁貴指揮唐軍斬殺突厥1萬多人。突厥一聽薛仁貴的名字,要麼逃跑,要麼向唐軍投降。

正是這些戰功赫赫的名將,爲唐高宗時期的領土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隨着程咬金、李績、蘇定方等將領的去世,唐朝出現了將領青黃不接的情況。後期成長起來的將領,其軍事素養無法和李績、蘇定方等將領相提並論,也給仍然在世的名將,諸如薛仁貴等人造成了負面影響。

公元670年,唐軍名將薛仁貴和郭待封進攻吐蕃,唐軍和吐蕃在大非川地區展開激戰。經過戰鬥,唐10萬大軍全軍覆沒,造成了初唐時期最慘重的失敗。唐軍在大非川,失敗的原因很多,比如唐軍不適應高原作戰等,但唐軍將領郭待封的指揮無能違抗命令成爲唐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大非川之戰打響之前,薛仁貴就已經對唐軍的戰術做出合理的部署:大非川地形寬平,可以在兩面設置障礙保護輜重,留下1萬人看守。只要唐軍速戰速決,就能打敗吐蕃。如果郭待封能遵循薛仁貴的部署,就可以打敗吐蕃。然而,郭待封卻違背薛仁貴的安排,帶着輜重在後方緩慢前行,最終被吐蕃斷了後援,唐軍全軍覆沒。

大非川之戰的失敗不影響薛仁貴的名將地位,如果薛仁貴身邊有蘇定方那樣的名將,大非川之戰的作戰結局或許是另一番樣子,但歷史沒有如果。

而大非川之戰的失敗也是唐朝在高宗中後期將領青黃不接的重要體現,如果唐高宗中後期能出現像蘇定方、李績那樣的熟練兵法戰術的名將,唐軍作戰就能延續高宗前期拓展領土的輝煌。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第4張

上圖_ 大非川之戰,唐高宗總章三年,唐與吐蕃爲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今新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

第二,府兵制的崩潰是唐高宗後期對外戰爭失敗多,勝利少的重要內因。

什麼是府兵制?簡單來說,“全民皆兵”。府兵爲農民,平時種地,還參加軍事訓練。戰時拿起武器跟隨朝廷出征打仗。府兵的武器和戰馬自己準備。

唐朝初期,由於均田制作爲其土地的基本制度,農民負擔較輕,國家能給府兵很高的獎勵,鼓勵將士們爲國殺敵。比如,有軍功的人可以到城市做軍官,享受免除賦稅的待遇。再加上唐朝太宗到高宗時期,尚武精神濃厚,羣衆在習武精神和軍功獎勵制度的影響下普遍樂於參軍,唐軍將士就能英勇奮戰,取得接連勝利。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第5張

上圖_ 唐朝用於徵發府兵的憑證——魚符

但到了唐高宗後期,隨着土地兼併的情況越來越厲害,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獎勵大不如前,其士兵沒有軍餉,軍官待遇得不到保障,軍隊逃兵的人數逐漸增加,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唐軍作戰的士氣和部隊戰鬥力。

再加上唐軍在高宗年間不斷地對外擴張領土,一個普通軍人在外出徵好幾年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家裏沒有勞動力,導致民衆抵制參軍的情緒有所增加,很多人寧願自殘也不願意參軍。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高宗後期唐軍的戰鬥力相較於前期下滑較大。

府兵制度的崩潰讓唐朝無法在多個戰線上同時作戰。高宗後期,唐朝和新羅爆發戰爭,薛仁貴、高侃等將領奔赴前線進攻新羅。就在唐軍和新羅打仗期間,吐蕃又入侵唐朝安西都護府,但由於唐朝府兵制崩潰,唐朝無法動員更多的軍隊在西線新羅方向和東線吐蕃方向同時作戰,唐軍只好停止對新羅的進攻,讓薛仁貴進攻吐蕃。結果,唐軍在吐蕃的大非川之戰中遭到慘敗,新羅又重新佔領百濟故地,迫使唐朝收縮了其在朝鮮半島的統治權。

唐高宗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軍隊前後變化爲何那麼大 第6張

上圖_ 唐朝軍隊(唐朝宿衛部隊的府兵形象)

總而言之,唐高宗前期,府兵制沒有崩潰,參軍習武的精神和完善的軍工獎勵制度讓將士們能奮勇拼殺,再加上太宗時期留下來的李績、蘇定方、程咬金、薛仁貴等將領的領導有方,使得唐軍能取得消滅西突厥,打敗日本,消滅高句麗和百濟的一系列戰役的勝利。

而到了唐高宗後期,府兵制崩潰再加上蘇定方、李績等人去世後,唐朝將領的青黃不接,導致唐軍在唐高宗後期的戰爭中勝少敗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