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曹丕和曹叡兩人,誰對曹魏的貢獻更大呢?

曹丕和曹叡兩人,誰對曹魏的貢獻更大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是曹魏唯二的,自己掌握最高權力的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雖然說曹丕在位時間比較短,僅僅七年時間,但其實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可能也跟他在位時間比較短有關係,還沒來得及腐敗就跟老爹彙報工作去了,所以他的作爲是要強於其子曹叡的。

其實從當時人的角度來評價,曹丕的帝位也是要高於曹叡,曹丕的諡號是“文”,其父曹操追諡爲“武”,曹叡的諡號是“明”,在古代的諡法中“文武”二字是最高的評價了,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再比如漢文帝、漢武帝,這些都是天花板級別的帝王,明顯曹叡的諡就要低一個級別了。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二人也有自己的評價: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對曹丕的評價認爲其德心不足,認爲他如果可以寬宏大度、修身德行,那麼就可以比肩古代的賢主了,但是對曹叡,直接批評他的施政問題,天下未平,就開始營建宮室享樂了,二人孰高孰低,一目瞭然了。

曹丕和曹叡兩人,誰對曹魏的貢獻更大呢?

在武功方面,曹丕可以積極進取,而曹叡卻只能固守不失

在三國這樣的角鬥時代,最能反映一個君主的能力,就是他的軍事上的成就,如果說一個很有能力,但在對外作戰時,只能被動防守,頻頻捱揍,那說你強,恐怕是笑話。

三國鼎立的大環境下,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時期,曹魏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戰略態勢,曹丕時期,曹魏對蜀漢和東吳,都保持壓迫態勢,頻頻出手進攻兩國,而曹叡時期則正好相反,蜀漢和東吳不斷挑釁進攻曹魏,曹叡還手很少,只能疲於應付。

曹丕在稱帝之前,就藉着關羽在荊州的失敗,劉備勢力退出荊州,東吳勢力無法完全控制荊州的機會,派出夏侯尚、徐晃率軍進攻被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三郡,孟達在宜都投降,劉封戰敗逃回成都,順利收復上庸三郡。

黃初三年,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翻臉無情,就不再跪舔曹魏了,孫權的欺騙和背叛令曹丕非常生氣,於是調集大軍,親自從許昌南下,分兵三路征伐東吳,東路的曹休和西路的曹真等部,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曹真與夏侯尚兵圍江陵,指日可破。

但中路進兵的曹仁作戰不利,在濡須被朱桓擊敗,而且西路圍攻江陵的軍隊又爆發瘟疫,朱然固守城池,遲遲無法攻克,孫權趁機遣使納貢求和,曹丕下令撤軍,第一次南征結束。

黃初五年,曹丕再度率軍南下進攻東吳,但是不幸遭遇大雨,江水暴漲,曹丕不得不再次撤軍。黃初六年,曹丕再次南下廣陵,臨江觀兵,陳兵十餘萬,計劃南征東吳,不想當年天氣寒冷,長江結冰,戰船無法入江,撤軍返回。

魏明帝曹叡繼位之初,就面臨了孫權的進攻,曹丕剛剛去世,孫權派兵進攻江夏,在太守文聘的堅守之下,吳軍不克而還,不久諸葛瑾、張霸等東吳將領又率軍進攻襄陽,曹叡派出司馬懿率軍擊敗吳軍。

太和元年底,新城太守孟達與諸葛亮密謀,計劃反叛曹魏,投靠蜀漢,曹叡派出司馬懿率軍平定,司馬懿率軍星夜兼程,在孟達沒有防備下,攻破新城,斬首孟達。

魏明帝曹叡時期,對東吳的唯一一次積極進攻,是發生在太和二年的石亭之戰,但這卻是一次東吳的誘敵之計,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效仿黃蓋舊事,假意向曹休投降,曹休中計,率領步騎十萬趕往皖縣接應周魴,曹叡命令賈逵率軍由西陽攻東關,司馬懿率軍攻江陵。

但在尚書蔣濟的勸說下,改變戰略,令司馬懿停止進攻江陵,賈逵率軍與曹休合兵,曹休在石亭被陸遜等人率領的吳軍包圍,魏軍損失慘重,撤退到夾石時,後路被切斷,幸虧賈逵及時趕到,曹休才得以逃脫,此戰後不久曹休就鬱鬱而終。

同年,諸葛亮發起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曹魏,倒向蜀漢,曹真、張郃率軍五萬抵抗諸葛亮,曹叡親自趕往長安督戰,此戰最終因馬謖在街亭被張郃擊敗,諸葛亮不得不草草收兵。

十二月,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漢軍包圍陳倉,幸賴陳倉守將郝昭守城有方,漢軍久攻不克,諸葛亮不得不撤軍,此後六年間,諸葛亮又先後發動三次北伐,均被曹真和司馬懿抵抗在祁山以南,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的北伐才告一段落。

當然諸葛亮五次找上門要揍曹叡,曹叡肯定也是還過手的,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後,陳式率軍攻取武都、陰平兩郡,是諸葛亮北伐取得的最大成績,次年,曹叡巡視上庸郡,決定對蜀漢展開報復,派曹真、司馬懿等分兵三路進攻漢中,結果由於連降大雨,魏軍被迫撤退。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同一年,東吳孫權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新城,曹叡決定親征東吳,距離合肥還有數百里,吳軍在合肥就被守將張穎擊退了,曹叡班師返回。

從曹丕和曹叡在位時期,曹魏的對外軍事態勢上,一個是全面進攻階段,另一個卻是全面防守時期,可能有些人要說此一時彼一時,曹叡繼位後,諸葛亮全面掌控蜀漢,穩定內部,開始進行北伐了,所以曹叡的壓力要比曹丕要大。

但是曹叡時期,雖然面對蜀漢的多次北伐,但是因爲祁山和秦嶺的險隘,雙方的兵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曹魏一方常年的兵力投入大致在五萬左右,根本就無法讓曹魏傷筋動骨。

而且蜀漢在進行國力積累,同樣地從曹操末期到曹叡繼位初期,曹魏內部相對都是比較安定的,得益於地利,曹魏的力量積累要遠強於蜀漢和東吳。

在諸葛亮進行五次北伐的時候,也僅有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曹魏是同時面對兩國的進攻,其餘的五六年間,因爲東吳內部叛亂不斷,無力與曹魏角力,基本上都是曹魏全力在應對蜀漢,相比於僅有一州之地的蜀漢,曹叡卻只能被動防守,相比於曹丕有一統之志,曹叡恐怕就只剩下三分之念了,能力有怎麼比得上曹丕呢!

文治方面,兩人各有優勢,但是帝位傳承上,曹叡就智商不在線了

曹丕從繼魏王之位開始,就開始對東漢時期延續下來的官制進行改革,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這樣在東漢時期,時常干政的宦官,並嚴禁宦官干政、爲官,同時採取陳羣主張的九品中正制,改善了從曹操時期,就非常緊張的曹氏與士族的關係,但曹魏的官吏選拔完全被士族控制。

曹丕稱帝之後,開始加強中央集權,設置中書省,將原來尚書的權力,逐漸向中書省轉移,明令後宮不得干預朝政,羣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同時削奪藩王的權力,採取嚴苛的宗室監控制度,使藩王無法威脅皇帝。

在與民休息方面,曹丕延續曹操實行的屯田制,穩定社會秩序,安撫民衆,恢復生產,解除禁令,降低關稅,禁止私鬥,提倡節儉,禁止厚葬,使北方地區很快恢復了安定繁榮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期,重視律法,設置律博士,改革漢律,制定新律,與陳羣等人制定《魏律》十八篇,對死刑條款進行刪減,減少鞭撻刑罰,以免出現屈打成招的事情,而且曹叡非常善於納諫,很多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奏章他都一一審閱,但後期大興土木、網羅美女,非常影響其歷史地位。

但是帝位更替方面,曹叡與曹丕的選擇差距是比較大的,其實因爲曹叡的母親甄宓的原因,曹丕一直是不願意立曹叡爲太子的,認爲曹叡心裏有怨恨,想立曹禮爲太子。

但是因爲曹叡多與品行正直的人交往,與重臣衛臻私交很好,都稱讚他有德行,於是在黃處三年,確立了曹叡儲君的地位。

曹丕和曹叡兩人,誰對曹魏的貢獻更大呢? 第2張

其實曹丕在選擇儲君的時候,有立賢立長的意思,因爲曹丕非常清楚,從東漢開始,士族把持權力的格局已經難以避免,唯有年長的君主才能保持曹氏的政權穩定。

而到曹叡的時候,面臨與曹丕同樣選擇時,卻選了一個八歲的孩子,而且曹芳各方面的資質着實是太差勁了,陳壽在《三國志》中直接評價曹叡,找養子還不找個年紀大的,有能力的,眼光實在是差勁。

而且在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曹丕的選擇,也是非常穩妥的,兩個曹氏大臣,再加兩個士族大臣,而且兩個曹氏大臣也都是經過戰火考驗的,相比之下,曹叡完全是智商不在線了,一個沒有經過風雨的曹爽,再加一個老狐狸司馬懿,這完全就是給司馬家送江山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