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于禁身爲五子良將之一,爲何結局卻很悽慘?

于禁身爲五子良將之一,爲何結局卻很悽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是個羣雄並起的時代,經過多番苦戰最後留下了三方大勢力,也就是我們後世習慣稱呼的“魏蜀吳”,受《三國演義》影響,蜀漢五虎將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真實的蜀漢歷史上卻並沒有五虎將,反而曹魏倒有五子良將,那就是于禁、張遼、徐晃、樂進、張郃,其中於禁最終因戰敗投降成爲了魏國的污點,最終屈辱而死,這又是爲何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于禁身爲五子良將之一,爲何結局卻很悽慘?

話說起來,三國初期大家雖然各懷鬼胎,但是名義上還是尊崇漢室的,都打着復興漢室的旗號,所以說也不存在什麼叛國,基本上就是軍閥混戰,所以說主動跳槽或者自己被俘了而投降敵人的將領不在少數,比如說當年關羽短暫地跟了曹操、蜀國的黃權在夷陵之戰之後也投降了曹魏,劉備深知其實屬迫不得已,依然善待了他的家眷。

不過這種事發生在於禁身上時,結局就不同了,于禁作爲曹操心腹中的心腹、骨幹中的骨幹,可以說從曹操創業開始就跟着他幹了。

最初,他隨着曹操討伐呂布,獨自率軍攻下呂布兩座營寨,使得曹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拿下四座城池。

那時候不僅軍閥混戰,而且黃巾賊四起,曹操率衆討伐,敵將黃邵夜襲曹營,若不是于禁率兵浴血奮戰,這曹操只怕凶多吉少,最後他不僅斬了敵將黃邵,還把整隊黃巾賊收編了。

宛城之變,張繡反水,曹操在被窩中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接班人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全部陣亡,曹軍潰退。

在此敗軍之際,于禁站了出來,從容整頓士兵,並且教訓了不守規矩的青州兵,要知道青州兵是曹操的嫡系部隊,緊接着就被人打了小報告,告其謀反。

有人勸于禁趕緊派人跟曹操解釋,但是于禁卻深信曹操會明白自己的用心,遂先佈防禦敵後,纔派人向曹操彙報。

曹操事後認爲于禁做的對,加封其爲益壽亭侯,後從曹操滅呂布,伐袁紹,立下汗馬功勞。

當年,于禁好友昌豨叛變,曹操派于禁討伐,昌豨在被曹軍四面包圍的情況下投降了于禁,當所有人以爲于禁會念在舊情放昌豨一馬的時候,于禁卻說曹操曾經下令說,“凡是被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可赦免死罪”,揮淚將其斬了,曹操很是感動,之後的于禁一路升遷,成爲了曹魏當時唯一假節鉞的大將。

可惜好景不長,巔峯的于禁碰到了巔峯的關羽,當時樊城之圍,曹仁被困,本來曹操想讓曹植去救,結果曹植醉酒不能覆命,因此這個差事交到了于禁頭上。

于禁身爲五子良將之一,爲何結局卻很悽慘? 第2張

于禁領軍三萬去解樊城之圍,結果碰到漢水暴漲,關羽來了一招水淹七軍,魏軍大勢已去,于禁無奈投降,而另一名魏將龐德卻寧死不降跟他形成了鮮明對比。

曹操聽聞于禁投降之後,嘆氣道:“于禁跟我三十多年,到危難時候,怎麼還不如龐德。”

至此,直到曹操去世,二人再沒有見面的機會,如果說非要給於禁找一個投降的理由,那麼很可能是他作爲主帥要對全軍將士的生命負責,他毀了個人名節,保全了三萬將士性命,未嘗不是一件不值得的事。

關羽威震華夏之後,局勢急轉直下,呂蒙白衣渡江佔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于禁從蜀漢戰俘轉手到了東吳,二次受辱。

沒過幾年,東吳又與曹魏修好,于禁成爲禮物被送回了魏國,此時的魏國已經是曹丕當家了,雖然表面上對於禁客客氣氣的,但是實際上十分看不起他,安排于禁祭拜曹操的時候,故意把于禁投降、龐德捐軀的畫像掛在醒目的地方。

于禁看後羞愧難當,三次受辱之後,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再也撐不住了,至此一病不起,命歸天國,死後竟然又受到了第四次侮辱,被曹丕追諡爲厲侯。

要說三國降將雖多,很多也都被世人所包容,但是偏偏於禁卻三番受辱,含恨而死。捨生取義固然高尚,但是能爲數萬人的性命而甘願折辱一生也同樣值得欽佩,或許如果於禁回去的時候,仍是曹操在位,他的結局能好一點,畢竟曹公應該還願意相信他,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