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最終結局如何?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最終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最終結局如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羣雄逐鹿中原,最終只剩下曹操、孫權、劉備這三大勢力。在這一過程中,衆多諸侯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公孫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爲劉備的同學,公孫瓚一度獲得了總督四州之地的權力,也即其實力甚至超過了袁紹。但是,他最終的下場卻是被逼自盡,這自然是比較淒涼的。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最終結局如何?

具體來說,公孫瓚出自幽州之地。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被邀請爲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他亦曾拜於劉寬門下作門生,與王邑、傅燮、魏傑(《後漢書》、《續漢書》等有載)等人爲同門。

學有所成後,公孫瓚來到遼東地區擔任官職。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雖然敵衆我寡,但是,公孫瓚率領部下主動出擊,還是擊退了鮮卑的騎兵。此戰過後,公孫瓚不僅在鮮卑部落中留下大名,還被朝廷晉升爲涿縣縣令。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就出自涿縣之地,這促使他和公孫瓚的關係更加親密。因此,在沒有立足之地的時候,劉備一度依附於公孫瓚這位老同學。

光和年間(178年-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佔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得知這一消息後,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爲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衆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爲中郎將,封爲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公孫瓚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

黃巾之亂爆發後,幽州和其他的州郡一樣,都受到了叛軍的襲擾,對此,朝廷讓劉虞這位漢室後裔擔任幽州牧。自此開始,劉虞成爲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公元189年,劉虞因爲平定了叛亂,並安撫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得以獲得了太尉、大司馬等官職。而就公孫瓚來說,也被冊封爲奮武將軍。對於奮武將軍來說,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雜號將軍,比如曹操、呂布也曾獲得這一官職。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最終結局如何? 第2張

公元191年,袁紹奪取冀州之地。因爲冀州和幽州脣齒相依,這促使袁紹開始成爲公孫瓚的重要對手。與此同時,公孫瓚因爲主張對遊牧民族採取強硬的手段,這又和幽州牧劉虞產生了矛盾。公元192年,公孫瓚和袁紹爆發了界橋之戰。此戰,雖然公孫瓚在兵力上佔據優勢,卻還是吃到了敗仗。界橋之戰後,幽州牧劉虞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爲,所以率軍征討公孫瓚。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劉虞調集了10萬大軍,不過,他爲人寬厚,部下也不如公孫瓚一方兇悍,因此,他不僅沒有擊敗公孫瓚,反而被對方俘獲了。根據《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公孫瓚在俘獲劉虞後,正好東漢朝廷派遣使者前來幽州。於是,他藉機獲得了總督幽州、青州、幷州、冀州這四個州的權力。等到劉虞失去利用價值後,公孫瓚毫不猶豫地將其殺害。而這,也導致公孫瓚在幽州逐漸失去了人心。

得到整個幽州後,公孫瓚將勢力向青州、幷州、冀州等地擴張,這促使他和袁紹之間展開了長期的較量。彼時,公孫瓚選擇和陶謙、袁術結盟,而袁紹則選擇和曹操結盟。在東漢末年,這兩大聯盟之間的對抗,無疑是重要的歷史事件。

最後,公元195年,鮮于輔、齊周等劉虞的舊部,選擇聯合鮮卑、烏丸等遊牧民族,向公孫瓚發起了進攻。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爲劉虞在幽州擁有較高的威望,這導致公孫瓚沒能籠絡前者的部下。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爲幽州內部不穩,爲公孫瓚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在鮮于輔、齊周等人反擊公孫瓚的時候,袁紹也派遣鞠義等人前往支援。腹背受敵之下,公孫瓚只能在易京這座城池堅守不出。公元198年,袁紹派人聯繫公孫瓚,表達了握手言和的意思。但是,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加強了防備。於是,袁紹調集了主力,又一次包圍了易京。

到了公元199年三月,黑山軍的首領張燕和公孫續(公孫瓚之子)率領十萬大軍來救援公孫瓚。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讓公孫瓚和他的援軍匯合,袁紹顯然會錯過消滅公孫瓚的機會。不過,讓公孫瓚沒有想到的是,袁紹提前截獲了他們的信件,於是,袁紹將計就計,提前將自己的士兵僞裝成援軍,從而成功埋伏了公孫瓚。

又一次吃到敗仗後,公孫瓚回到城內堅守。因爲衆叛親離,糧食耗盡,公孫瓚知道自己一定會被袁紹俘獲。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自盡。此外,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徹底佔據了四個州的地盤,從而成爲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諸侯。當然,好景不長,在一年後爆發的官渡之戰中,袁紹敗給了曹操,並在公元202年病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