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魏延到底有沒有背叛蜀漢?該如何評價呢?

魏延到底有沒有背叛蜀漢?該如何評價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是蜀漢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繼關張馬黃趙之後,他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猛將,以其智勇雙全,爲蜀漢的伐魏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的死卻成爲蜀漢乃至三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後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爲《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弄清楚魏延之死的真相,首先必須要解決一個最爲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或者說魏延有沒有過謀反之心?我個人的觀點是,魏延根本沒有謀反之心,更何談造反之事!

其一,魏延並沒有背叛蜀漢,從魏延加入劉備陣營後看,他忠於蜀漢,作戰勇敢,戰功很大,從無背叛的意思。魏延“謀略出衆”、“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他跟從劉備和諸葛亮20多年來,他開拓疆土,身經百戰,“數有戰功”。很受劉備的器重。公元219年,劉備爲漢中王,力排衆議,識別英才,破格提拔魏延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把漢中的軍政大權叫給了他。他的這一決定令“一軍盡驚”,劉備當着衆人的面問魏延該怎麼做,魏延答”若曹操舉天下來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魏延並不是空口說大話的人,他對漢中的防守作了很大的貢獻。他採用儒家《周易》所謂的“重門”的方法,在漢中周圍以土木建“土圍子”,“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使不地入”。221年,魏延爲鎮北將軍;223年,魏延爲都亭侯。227年,魏延被任命爲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洲刺吏;230年,魏延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

由於魏延20多年來“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的英雄業績,所以平時大家都認爲諸葛亮後,必定是魏延代替諸葛亮成主持軍政大事。這樣一個爲國出生入死的功臣宿將,說他背叛蜀漢,怎能令人信服?

魏延是第一任漢中太守,多次單獨領兵作戰,如果想背叛,時機不是很多嗎?後來魏延還單獨帶兵打敗曹魏大將郭淮,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真是易如反掌。歷史記載他禦敵有方、設製得法,英勇善戰。他的一生也沒有流露出反叛的意向,更沒有任何的舉動。

諸葛亮駕鶴西遊的時候,魏延如果想背叛,絕對是易如反掌。從魏延的行動來看,其並沒有叛逆的行爲。在諸葛亮死後,祕不發喪的時候,楊儀請費禕前往打探魏延的意思的時候魏延還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可惜,他的這些話語卻被認爲是狂妄自大,他自告奮勇願意承擔重任親自帶兵伐魏,又被認爲是叛逆。如果他真的有叛逆的心,那麼在斷後期間爲什麼不調頭投魏,卻搶先南歸呢?他率領軍隊南歸的目的無非是:1,想制止楊儀違反他的意見的錯誤行爲;2,想在蜀漢內部澄清是非,辯明黑白。假若魏延果真是楊儀他們誣陷的那樣有叛逆之心,爲什麼還叫魏延率軍斷後呢?那不是給魏延一個投魏的好機會嗎?所以楊儀等說魏延“叛逆”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魏延到底有沒有背叛蜀漢?該如何評價呢?

翻閱《魏延傳》和《魏略》這兩部書,其中記載,魏延被殺的原因雖然有較大的差別,但是並沒有說魏延是因爲“叛逆”而被殺的。陳壽在《魏延傳》中評論“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翼時論比當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按照這種說法,魏延原本無意投降曹魏,他之所以搶先燒絕閣道,意在制止楊儀南歸,除掉一向和他不和的楊儀,由他來代替諸葛亮主持蜀漢的軍政大事罷了。這最多隻可以說魏延要報私仇,有權欲,但不可以說他背叛蜀漢。《魏略》記載的是“亮長吏楊儀素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爲所害,乃張言延欲舉衆北附,遂率其衆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還,追而殺之。”按照這種說法,魏延是爲了顧全大局,是被追殺的。《楊儀傳》有這樣的記載“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爲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誰知諸葛亮對他早有提防,認爲他“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不可以當重任,而“意在蔣琬,琬遂爲尚書令、益州剌史。儀至,拜爲中軍師”。楊儀對此很是不滿,“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還赤裸裸的對費禕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可見魏延叛逆是虛,楊儀心懷反叛是實了。

其二魏延並沒有背叛,可爲什麼被冤殺呢?從魏延本人看,他是一個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的人。他“性矜高”,所以“當時皆避下之”。他還“謀略出衆”,居然常常提出和諸葛亮不相一致的意見來,當諸葛亮制而不許,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的時候,他又“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樣他就不僅得不到位高權重、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而且還讓諸葛亮對他產生了很深的成見;由於他的“性矜高”,他往往是鋒芒必露,讓上下都對他“皆避下之”,內心裏對他的性高慢世的行爲很氣憤,且與楊儀的關係很僵。從而在諸葛亮死後,楊儀掌領大權時,被誣陷背叛而慘遭殺身。

從諸葛亮對魏延這樣一個有膽識、具有雄才大略,但又有棱角,存在明顯缺點的開拓型人才的態度來看,諸葛亮不是用全面的觀點來對待魏延,更不是大膽使用,着力培養,使他發揮長處,克服短處,讓魏延成爲蜀漢的一個重心人物;而是求全責備,不信任和重用,從而扼殺了這一英才。

諸葛亮對魏延,一是“拒”。對魏延的建議,諸葛亮幾乎是一概拒之門外,不加採納。公元227年,諸葛亮在漢中召開軍事會議商量怎樣北伐,魏延提出分兵奇襲長安,被諸葛亮拒絕。魏延很不服,以至於“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結果諸葛亮總是“制而不許”。這樣以來,由於意見的分歧而造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魏延認爲“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另一方面,諸葛亮對魏延的散佈怨言當然感到不滿,從而加深了對魏延的成見。

諸葛亮對魏延二是“棄”,對魏延採取棄而不用的態度,一出祁山就是明顯的例子。

諸葛亮對魏延三是“疑”,諸葛亮對魏延心存疑慮,總覺得魏延不聽話,不順手,難駕御,疑心其久後謀反。因而對魏延總是用而不信、用而不重。對於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也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而採取了調和的態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從而留下了後患。甚至他在聽到了吳孫權挑撥地污衊魏延“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爲禍亂矣”之後,還以爲“知音”。這就勢必在蜀漢上下造成要警惕魏延在諸葛亮後可能“謀反”的局面。

魏延到底有沒有背叛蜀漢?該如何評價呢? 第2張

諸葛亮對魏延四是“防”,乃至設法除掉。諸葛亮把魏延看成是蜀漢的異己力量,對魏延採取了防範其謀反乃至設法除掉的態度。諸葛亮在病危時,拋開魏延,“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的部署。這種部署,勢必引起魏延的不滿,“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結果是激化了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魏延被殺,這不是假楊儀之手取魏延之頭嗎?用心何其苦。

從殺魏延的罪魁禍首楊儀看。楊儀爲人狹隘,他與魏延有勢不兩立的矛盾。在諸葛亮病危的時候,他騙取了諸葛亮的信任,謀取了軍政大權,成了諸葛亮死後的實際統兵大帥。但他怕魏延害自己,派費前往探測魏延的意思,當他得知魏延有北伐的念頭而不甘心斷後時,就馬上污衊魏延背叛。魏延爲了不讓楊儀退兵,搶先南歸,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就這樣,在後主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時,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雖然不知道真相,但基於平日魏延孤高傲視的氣憤,加上魏延和諸葛亮的“不協不和”,在蜀漢官員造成的壞印象,在這是非難分、真假難辯的重要關頭,都保楊儀而認爲魏延背叛。所以,魏延本身的缺點,被誇大、誤解、利用是他被殺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諸葛亮對他的錯誤態度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楊儀利用手中的權力,公報私仇,更是陰謀殺害魏延的禍首。

最後,魏延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太過激進,導致不知情人士的誤會。當魏延知道楊儀等人要放棄自己,準備撤軍的時候,魏延連夜拔營撤軍,撤在了楊儀等人的前面,叫做“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魏延你回去就回去嘛,燒什麼棧道嘛!他本意是要殺楊儀等人,卻給人造成了一種假象,看來魏延是真的反了!這次魏延就是跳一百次黃河也洗不清了,所以在他被殺之後,背了造反之名,落了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綜上所述,說魏延謀反,是不符合邏輯和客觀事實的,是一種誣陷。魏延之死的真相可能是諸葛亮的刻意安排,和但最大的可能還是死於和楊儀的私人積怨,以及和楊儀的爭權鬥爭。《三國志·魏延傳》中說,當馬岱提着魏延得腦袋去見楊儀的時候,楊儀一邊用腳踩踏魏延的頭顱,一邊口中還唸唸有詞“庸奴,復能作惡不?“可見楊儀殺魏延的真實原因不是魏延要反,而是他把魏延恨到了骨子裏,不殺不足以出這口惡氣。同樣魏延自己也說過”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更加充分的說明魏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除掉楊儀,取代諸葛亮的位置,而不是謀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