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朝的大詩人們都是如何看待楊貴妃之死的?

唐朝的大詩人們都是如何看待楊貴妃之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首《長恨歌》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唯美愛情譜成了千古絕唱。然而,從古至今人們對楊貴妃之死各有看法,即便在離這個歷史事件最近的唐朝,文人們對其觀點也是各執一詞。

今天我們來看看三位著名唐朝詩人對楊貴妃之死持有怎樣的態度?他們詩詞背後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

一、李商隱借題發揮,替情人鳴不平

李商隱曾到馬嵬坡遊歷,在楊貴妃之死這件事情上,他的態度異常明確,先後寫下了兩首詩來表達自己對楊貴妃之死的看法。

《馬嵬其一》: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面兩句主要是記錄史實,後面兩句則是表達了李商隱對楊貴妃的同情,言下之意就是——唐朝的動亂根本就不是由於楊貴妃引起的,不應該由一個弱女子承擔禍國殃民的責任。

李商隱的這個觀點在接下來的《馬嵬其二》中有進一步的說明: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詩在第一首詩的前提下,進一步闡明瞭作者對楊貴妃之死這個歷史事件的態度。認爲當初唐玄宗與楊貴妃海誓山盟、累世夫妻的愛情故事都是虛幻的,在政治利益面前,唐玄宗拋卻了夫妻恩情,讓戀人背起了所有的責任,讓世人爲之不齒。楊貴妃縱使擁有皇帝的寵愛,命運卻還比不過一個普通百姓家的媳婦來得幸福。

唐朝的大詩人們都是如何看待楊貴妃之死的?

從上面這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李商隱通過替楊貴妃不值得,來表達對唐玄宗政府腐敗無能的強烈批判和嘲諷。但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朦朧著稱,他在詩中的觀點就僅此而已嗎?答案是否定的!

以我本人的理解,李商隱是通過這首詠史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甚至可以說是借題發揮,爲自己已故情人鳴不平。

據考證,唐文宗朝時期,宮廷穢亂,宮中妃嬪、婢女常常與宮外男子私通。在這種情形下,李商隱也有一對宮中姐妹花情人——飛鸞輕鳳,她們都是唐文宗的妃嬪。李商隱經常扮作道士入宮與她們私會,三人情真意切、百般纏綿。

後來,唐文宗大力整治後宮風氣,飛鸞輕鳳姐妹受到責罰而投井自盡了。得知此消息的李商隱,心中悲慟萬分,既對飛鸞輕鳳姐妹的死感到不值,又痛恨唐文宗將後宮穢亂的所有責任都推到這些女子的身上。於是他借痛批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歷史事件,來隱晦表達對唐文宗朝政府不敢擔當、腐敗無能的強烈不滿,也是爲已故情人飛鸞輕鳳姐妹的白白犧牲打抱不平。

唐朝的大詩人們都是如何看待楊貴妃之死的? 第2張

二、鄭畋見解獨特,寫詩體諒唐玄宗

詩人鄭畋在官場上可謂是大起大落,曾官居唐僖宗朝的宰相,後來數度被貶,人生閱歷頗爲坎坷豐富。他對楊貴妃之死的看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正如他在《馬嵬坡》一詩中所說: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鄭畋在這首詩中認爲,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屬於無奈之舉,正是因爲他深愛楊貴妃才選擇這樣做的,而且這樣做恰巧證明了唐玄宗的明智。鄭畋爲何會這樣說呢?這就牽扯到詩中的另外一個“景陽宮井”的典故。

南朝陳後主陳寶叔是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庸君,生活奢靡浮誇,品行荒淫不羈。在他的怠惰下,陳朝朝政逐漸失控,最終被隋軍攻陷都城而亡國。在隋軍攻入皇宮時,陳寶叔帶着自己的妃嬪躲在景陽宮的一口枯井裏,但仍逃脫不了被俘虜的命運。

鄭畋認爲唐玄宗當時的處境就好比前朝的陳寶叔,爲了避免遭受類似於陳寶叔的羞辱,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雖屬無奈,卻也是確保楊貴妃名節的最好的一種做法,是值得體諒的。

然而,鄭畋的想法就真如詩歌中這麼簡單,單純替唐玄宗平反?非也!與其說鄭畋是在評價唐玄宗,不如說他是在爲自己的遭遇找一個合適的理由。

此前,鄭畋官至宰相,可謂是風光無兩。但對於當時黃巢帶兵起義一事,鄭畋與其他幾位宰相的觀點不一致而產生了紛爭,這一下觸怒了唐僖宗。唐僖宗認爲宰相相爭,難以成爲天下的表率,於是將鄭畋貶爲太子賓客。

後來黃巢起義軍直抵長安,逼迫得唐僖宗出逃,不得已又重新任用鄭畋來討伐黃巢叛亂。這時候,前往鳳翔駐守的鄭畋途徑馬嵬坡,寫下了這首詩。通過這首詩,鄭畋感嘆即使是皇帝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雖然皇帝做的事情有時在外人看來不近人情,但這確實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所能採取的最合理的手段。

這麼看來,鄭畋是借對唐玄宗的體諒,表示他對之前唐僖宗貶謫自己做法的理解,很有宰相寬宏大量的氣度和風範。

三、溫庭筠詠史詩耐人尋味

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在18歲時也曾到馬嵬驛漫遊,他對楊貴妃的死又有怎樣的看法呢?正如他所寫下的這首《馬嵬驛》所言:

穆滿曾爲物外遊,六龍經此暫淹留。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香輦卻歸長樂殿,曉鍾還下景陽樓。甘泉不復重相見,誰道文成是故侯。

這首詩的前四句,溫庭筠對唐玄宗出逃,馬嵬驛賜死楊貴妃的歷史事件作了一個簡單的敘述。詩歌的第五、六兩句描寫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回到了長安城的皇宮裏,生活似乎一切依舊。詩的最後兩句卻說,唐玄宗思念楊貴妃,卻沒有人能招回她的魂魄與唐玄宗相會了。

溫庭筠這首詩寫得非常的謹小慎微,不敢過度地批判唐朝政府,但言下之意也十分清楚,那就是堂堂的一個唐朝大國爲了保全自己,獨獨犧牲了一個女子。楊貴妃死後,朝堂之上似乎只是少了一個女子而已,一切彷彿又迴歸到了正常模式。但世間就真的就此太平了嗎?一切真的都已經風平浪靜了嗎?

溫庭筠這看似不經意的幾句詩耐人尋味,甚至讓人細思極恐。

此時的溫庭筠還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希冀的熱血青年,他有許多的抱負需要實現,因此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要徹底掃清朝堂陳腐的決心和鬥志,但也不好用過激言論得罪朝廷,於是借對楊貴妃之死事件的評述來明確自己的態度。

從上面幾首詩可以看出,唐朝每位詩人對楊貴妃之死都有各自的看法和態度,但他們的這些觀點其實都是在折射自己的真實意圖,借史言己而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