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六次北伐,爲何都選擇在祁山出軍呢?

諸葛亮六次北伐,爲何都選擇在祁山出軍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經過了數十年的紛爭,天下大勢初定,魏蜀吳三分天下。在魏蜀吳中,魏國國力最爲強大,因爲曹操控制着當時的漢皇室,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這也直接引發了和蜀國之間的矛盾。

衆所周知,劉備以漢室後裔之名義起兵(雖然這其中存在着水分),打着匡扶漢室的旗號,所以,“挾漢”和“匡漢”的矛盾就此產生。諸葛亮輔政期間,曾多次出兵伐魏,史稱“六出祁山”,那麼,我們不禁就要問:祁山到底有着怎樣的軍事價值呢?

諸葛亮六次北伐,爲何都選擇在祁山出軍呢?

諸葛亮與祁山

1、諸葛亮六出祁山

自從諸葛亮從臥龍崗“下山”跟隨劉備之後,他憑藉着過人的智慧和對時局的出色把握,一路帶領蜀漢政權高歌猛進,歷經多次戰鬥之後,終於獲取了和曹魏、東吳三足鼎立的資格。在諸葛亮眼中,若想匡扶漢室,曹魏必須剷除,所以,在蜀漢政權得到確立後,他便開始組織一次又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而幾乎每一次出兵,他都必經祁山,在諸葛亮的一生中,他曾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次北伐,爲何都選擇在祁山出軍呢? 第2張

2、二出祁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歷史上稱諸葛亮“六出祁山”,但真正出兵攻打祁山,其實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北伐初期,當時,魏國的第二位皇帝曹丕之子曹叡剛剛繼位。諸葛亮深知,曹丕雖然昏庸,但其手段絕不亞於其父曹操,所以在曹丕在位期間,一向穩重的諸葛亮並未進行大規模北伐。

但現在卻不同了,曹叡剛繼位,曹魏政局不穩,正是伐魏的大好時機,於是,諸葛亮迅速組織蜀漢軍出擊,攻打祁山,以期獲得先機。第二次攻打祁山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這一次北伐耗盡了諸葛亮的心血,最後,諸葛亮也命隕於此。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成敗、生死似乎與祁山有着一種不解之緣。

兵家必爭之地

1、蜀隴之咽喉

從地圖上來看,祁山的位置,稱之爲蜀隴之咽喉,一點也不爲過,諸葛亮是聰明的,他知道,只要控制住祁山,如若向北討伐,可以直接到達隴西之地。隴西之地,水草肥美,自古以來就是放養戰馬的好地方,在古代戰爭中,戰馬的價值要遠高於普通士兵的價值。

並且諸葛亮知道,只要蜀軍拿下祁山,以祁山爲根據,向北直入天水地區,拿下這塊放養戰馬的好地方,就可以率領蜀國騎兵直取許昌。非旦如此,我們知道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西北地區的軍事將領們迫於皇權的壓力,一直聽命於曹魏政權,雖然他們心中早已經也對曹魏多有不滿,但是卻始終不敢背離曹魏。

諸葛亮知道,只要能夠切斷中原曹魏和西北地區的聯繫,那麼西北的軍事力量就會轉而投向蜀漢,屆時,曹魏軍事力量將會大減,而蜀漢力量將會大增,衆所周知,沒有哪個地方的士兵,比西北漢子們的戰鬥力更爲剽悍了。

因此,從這一層面上講,諸葛亮之所以如此重視祁山,甚至把對祁山控制的成敗視爲實現匡扶漢室的關鍵,是因爲祁山之地退能保蜀漢政權長久穩固,進能長驅直入曹魏命脈。諸葛亮是一個極具軍事天賦的人,他知道,只要掌握住祁山之地,就掌握了蜀漢發展的前程,就掌握了曹魏覆滅的命脈。

2、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軍事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那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有人說,打仗其實就是在打後勤,是的,這一點也沒錯。要知道,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不同,古代戰爭,本質上是一種謀略戰,是一種人數戰。

雖然自古以來有着不少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但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龐大的軍隊人數,確實能夠在佔據戰場上的最大優勢,所以,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將領在指揮作戰時都十分注重部隊的人數問題,並且在人數上追求多多益善。

但龐大的軍隊人數也會帶來新的問題,例如,如何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這一點也不誇張,要知道,雖然在統軍將領的眼中,手中的士兵只是一種工具,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也是凡人之軀,也是需要吃飯的,且不說率領數十萬人打仗,即便是率領着數十萬人觀光旅遊,僅僅是吃飯問題,也足以令人頭疼。

是的,同樣頭疼的問題也擺在了諸葛亮的面前,要知道,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以來都是著名的天府之國、魚米之鄉,但問題是,蜀地地處偏僻,遠離中原,諸葛亮想要從蜀地出兵伐魏,就必須選擇一個糧草基地,且這個糧草基地要儘可能地靠近前線。

是的,諸葛亮最終選擇了祁山,諸葛亮認爲,沒有比祁山更適合用來給蜀軍做大營的地方了,這裏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將蜀軍糧草屯放於此再安全不過了,並且祁山同時也是蜀軍統帥所在之地,對於士兵來說,統帥和糧草都爲自己的身後,他們又怎能不捨命拼殺呢?

3、進退之地

正如上文所說,諸葛亮率領蜀軍佔領祁山,對蜀軍來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大好事,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從中國地理上來說,我國西南地區地處偏遠之地,山高林密道路崎嶇,長期與外界隔離,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糧食產量極高,千年以來百姓安居樂業,從這一點上來說,蜀地就是中國現實版的桃花源。

且翻遍中國歷史,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規律,歷史上少有王朝會在西南地區建立都城,西南並無“龍氣”,但它卻有着另一種東西,那就是“亂氣”,此話怎講?

在中國政治上,西南地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片地區成不了氣候,但它卻也可以讓中原政權成不了氣候。我們知道,西南地處偏遠,長期不與外界相同,這就使得西南地區的才行極其團結,且政治意圖極其一致,每逢西南地區與中原政權的政治取向相矛盾時,面對西南地區,中原政權是“打也打不進去,勸也勸不動”,只能任其放縱,但這放縱又會帶來極大的政治紊亂問題。

所以,中國的西南地區,自古以來都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諸葛亮建議劉備盤踞西南,並且以祁山爲進出之地,退可以守西南以擾亂中原統治,這一謀略不得不令我們佩服。

談完退,我們再來談進。衆所周知,對於諸葛亮來說,想要進攻曹魏,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水路,即沿長江順流而下,途徑三峽,進入中原。另一條路就是出祁山,進入隴西之地,然後揮兵東進,直搗許昌。但仔細思考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對於諸葛亮來說,第一條路並行不通,要知道,在古代,想要穿越長江三峽,是極其危險的,尤其率領着數十萬人,並且對於諸葛亮來說,其手中的可用水軍,也是屈指可數的。

所以,對於諸葛亮而言,想要攻打曹魏,就必須走第二條路,出祁山,入隴西,步步爲營,進逼許昌,如此以來,祁山確實是諸葛亮必須選擇的“進之地”。

4、居高臨下

諸葛亮之所以如此重視祁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比如地勢險要,且地勢較高。三國時期,由於馬鞍和鐵蹄技術的改進,中國的騎兵奔襲能力得到猛增,在秦漢時期,受馬鞍和鐵蹄技術的限制,我國的騎兵奔襲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像我們日常所熟知的“夜襲八百里”等,其實只有極其優秀的戰馬和士兵才能夠勝任)。

騎兵作戰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快,尤其是在俯衝時,那強大的衝擊力,是步兵肉體所無法抵擋的。祁山地勢較高,這就使得在蜀軍每每在與魏軍交戰時,都能佔盡地理優勢,憑藉着騎兵俯衝作戰的優勢,大破魏軍。

總結:自臥龍崗下山以來,諸葛亮將輔佐劉備匡扶漢室作爲了畢生之事,他也爲此而付出了他的一生,在諸葛亮的一生中,可以這麼說,祁山,凝結着他幾乎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祁山,對於諸葛亮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塊戰略要地,也是他智慧和才華展現的天地。

或許,從他第一次攻打祁山時,這個自知天命的人就已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將會和這個叫作祁山的地方緊緊相連,或者也正是因爲此,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諸葛亮都死守祁山而不退。是的,對於一個自知天命的人來說,最可貴的不是他的才華和智慧,而是那顆明知註定失敗也放手一搏的堅韌的決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