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三國名將鄧艾之死的背後蘊含了什麼道理?

三國名將鄧艾之死的背後蘊含了什麼道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名將鄧艾之死的背後蘊含了什麼道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鄧艾之死,與其說是一個歷史問題,不如說是個職場課題:面對猜忌心嚴重的上級,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惜違背基本的權力規則,大概率會被整得很慘。

三國名將鄧艾之死的背後蘊含了什麼道理?

爲了便於理解,先講個身邊的例子。

多年前,筆者有個朋友,是一個國企的部門經理,上面的直接領導是總監,再往上是副總經理、總經理。

某一年,這個總監因病休假,在副總經理的支持下,當年的公司項目由我這個朋友接手。沒想到的是,當年的項目成果大大超過了往年;至於原因,其實大多是行業形勢的加持,也有些偶然運氣成分,我朋友所起的作用其實並不大,他只是恰好處在那個位置上。但我這個朋友當時年輕啊,認爲自己能力相當不錯,言語之間頗爲自得。

現實很殘酷。沒多久總監歸來,對我這個朋友痛下殺手,想方設法地架空、邊緣化,甚至還另外扶植了一個同事升爲經理。由於該總監與總經理關係密切,副總經理爲了穩定也裝聾作啞,我那位朋友最終成了炮灰,黯然離職。

爲什麼一個立下功勞的員工,不僅沒被提拔、甚至因此招禍?這就是現實版的功高震主。

在一些體系下,相對於集體的得失,某些領導者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權利得到保障。遵照這種邏輯,如果下屬取得了一項顯著成績、但這位領導卻沒有在其中佔據主要角色,那他/她一定會對相應的下屬痛下殺手。基本上是成績越大,下手越狠、整得越慘。

所以我們經常會注意到一種微妙的現象,在許多企業中,一些人做出了成績,首先會感謝領導,諸如“在XX領導的指導與關懷下、得益於XX總的大力支持與領導”等等。實際上,這裏所提到的領導也許壓根沒參與此事。這不是腹黑,只是針對現實的人性所作的自我保護性妥協。

而作爲滅蜀的頭號功臣,鄧艾卻慘遭殺害,就是因爲沒有妥協。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在洛陽犒賞三軍,整隊誓師,下令進攻蜀漢。將軍鄧敦只是提了一嘴“時機未到”,就被司馬昭殺頭示衆。

司馬昭之所以這麼決絕,其實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在公元260年,他的手下賈充帶人當衆殺了不聽話的皇帝曹髦,開創了歷史的先河。縱然司馬家族權勢滔天,也架不住士大夫的口誅筆伐、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衆口。爲了有所表示,司馬昭拒絕了期待許久的“相國,封晉公,加九錫”的待遇;

其次,近年來姜維屢屢北伐,雖然基本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曹魏也不得不多次興師動衆、疲於應對。司馬昭對此非常不滿,他怕有人指責自己治國無能、無法威懾敵國。爲此,他甚至尋思着派人前去刺殺姜維,就像當年暗殺費禕一樣。

在從事中郎荀勖的建議下,司馬昭找到了一個徹底扭轉人心、提升自己權威的好辦法:滅蜀。說到底,當時的他還是曹魏的人臣,想要更進一步,名正言順地加九錫、封晉王,有什麼比滅掉敵對政權來得有效呢?

所以我們可以明確一個基本的規則:滅蜀這一成就,只能是司馬昭的;只有創造歷任曹魏皇帝夢寐以求的輝煌壯舉,他才能從法理上將曹魏掃進歷史的角落。

憑藉壓倒性的兵力與國力優勢,曹魏滅蜀按理說問題不大。所以,劇本應該是這樣的:遵從大將軍、大都督、錄尚書司馬昭的批示與指導,鍾會、鄧艾、諸葛緒、衛瓘等人各司其職、按部就班,圓滿完成了組織交予的任務;這個功勞是全體將士的,但說到底還是有賴於領導司馬昭領導有方、決定正確、支持到位。順理成章地,司馬昭權威再上新臺階,篡魏不在話下。

然而,鄧艾卻沒按這個劇本來。

其實開戰以後,在各路魏軍的配合協作下,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形勢極爲不利,屢屢落敗的情況下只能退守劍閣。鑑於當時的蜀漢朝廷黃皓弄權、政治腐敗,姜維得不到有力支持,鍾會的主力獲勝只是時間問題。因此,由於各路魏軍捷報頻傳,到了十月,司馬昭已成功地被封晉公、加九錫,距離目標僅有一步之遙。

但誰也沒料到,到了11月,鄧艾的偏師竟然從小道插入蜀漢腹地,殺死諸葛瞻、逼迫劉禪投降。一時間,風頭全部轉移到這位一線將領身上了。

原本這樣問題也不大,得到蜀漢投降的消息後,曹奐識相地正式任命司馬昭以相國身份統攝朝政,進一步合法合規地交出了政權。司馬昭的目的基本達到,如果前線的將領有一丁點兒眼力勁,結局極有可能是皆大歡喜的。

但接下來,鄧艾的一步步舉動,卻讓司馬昭非常不愉快。

首先,進入成都後,鄧艾“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羣司各隨高下拜爲王官,或領艾官屬”。也就是說,他模仿當初東漢大將鄧禹的慣用做法,授予劉禪行驃騎將軍、太子爲奉車都尉、諸王爲駙馬都尉,其他官員要麼被任命爲曹魏官員,要麼出任鄧艾部屬。

隨後,他又上書司馬昭,表示自己對下一步的動作已經形成了初步規劃,比如留下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在蜀地煮鹽鍊鐵,以備軍需;反對將劉禪送往洛陽,而是封爲扶風王、安置在扶風郡,以招降東吳孫休......

司馬昭的迴應是這樣:任命鄧艾爲太尉,增加食邑兩萬戶(任命鍾會爲司徒,增加食邑一萬戶)。同時密令衛瓘提醒鄧艾:“以後諸事必須先彙報,不得擅自做主。”

由此可見,之前鄧艾在成都的一系列安排,都是他自己的主意。同時,司馬昭給予他三公之職、二萬戶的爵邑(當初司馬懿輔政曹芳,也只是一萬戶),其實也是明確告訴他:你的榮譽已經到頂了,如果再按照你的規劃安排劉禪、對付東吳,還能有什麼更高的獎勵給你?

可惜的是,鄧艾已經被自己的輝煌成就衝昏了頭。面對衛瓘的提醒,他不僅不聽從,甚至當面嚷嚷:“《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

面對司馬昭的明示,鄧艾不僅不緊急剎車,甚至還搬出了儒家經典來給自己尋求合理性。他以社稷、國家來壓司馬昭,難道不明白這個社稷是司馬昭的嗎?

下屬恃功而驕、不服管控、挑戰權威、爭奪榮譽,司馬昭殺心已起,至於鍾會的告狀,只是個合理的藉口罷了。巧的是,隨後鍾會試圖謀反,兩個滅蜀功臣終於先後被搞臭,司馬昭的偉光正形象再次被強化。

這再次證明,無論歷史如何發展,人性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提升,只不過是換了個包裝與體現形式而已。縱觀古今,鄧艾的遭遇又有什麼稀奇?也許不合理,但這就是現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