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後,在日本人當中盛傳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曾任北洋政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黎元洪總統府顧問、直係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部總參謀長,時任蔣介石特使、國民政府陸軍大學代理校長的蔣百里排第一;時任國民黨蔣介石的參謀長、陸軍大學校長楊傑排第二;時任桂系軍閥的參謀長、民國訓練總監、“小諸葛”白崇禧排第三,他剛巧曾經是保定軍校蔣百里校長的學生;時任紅軍參謀長、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因爲瞎了一隻眼睛,算半個。

日本人爲何這麼說,爲何在將星雲集、才俊無數的中國軍事家裏只推崇這“三個半”其實是4位?那今天本文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四人的過人之處和豐功偉績,他們是如何因爲軍事生涯顯赫和軍事學術廣爲流傳而受到人們推崇的,是怎麼令自負傲慢、很少佩服人的“東洋鬼子”折腰的?畢竟,讓敵人讚美你,那是不簡單的。

1/蔣百里:他是軍事理論家而非軍事指揮家,但其影響和作用不亞於任何將帥

蔣百里(1882-1938年),原名蔣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寧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岳父,民國陸軍上將,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家學淵源,早年時代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國學深厚。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失敗深深刺通了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爲國效命。1898年戊戌變法時考中秀才,受維新思想影響,飢渴地閱讀新書。1900年到杭州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深造,同學中有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等人。翌年東渡扶桑,留學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三期(此前在成城初級軍事學堂),光緒卅一年(1905)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與蔡鍔、張孝準並稱爲“中國三傑”,日後三人都成爲非凡人物。

當時中國留日學生已達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進,傾向革命。蔣百里當選爲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幹事,並組織“浙江同鄉會”,又於1903年2月創辦大型綜合性月刊《浙江潮》,影響甚大,魯迅、章太炎等人亦爲其撰稿。蔣氏自己所寫的《發刊詞》、《國魂篇》、《民族主義論》等文,宣揚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論獨到,條理清晰,文辭流暢,感情奔放,頗類梁啓超文筆;而他傾向革命,又不同於梁氏的改良主義,頗受讀者注意。(因在此期間蔣氏結識了戊戌後亡命東瀛的梁氏,並執弟子禮。)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1906年,蔣百里應滿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所聘,爲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籌建新軍。趙曾專摺奏保蔣氏爲“特異人才,可以大用”。隨後被公派至德國研習軍事,成爲興登堡將軍(後爲德國總統)下屬連長。1910年回國任京都禁衛軍管帶,在瀋陽“以二品頂戴任用”。這一年他不過28歲,但在同齡人中已鋒芒畢露,聲望無兩。1911年武昌起義後潛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參謀長。民國成立,又調任陸軍部高等顧問。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首任校長,學生中有未來名將白崇禧、陳銘樞、唐生智、方聲濤、劉文島、張治中、陳誠等。斯時便已與廣東李浴日、雲南楊傑同爲中國軍事學巨擘,馳名海內外。

1913年6月18日,在保定軍校,凌晨5點,天剛灰亮,校長蔣百里就召集全校兩千餘名師生緊急訓話。他身着黃呢軍服,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鋥亮馬靴,站在尚武堂石階上,一臉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我未能盡責……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隨後,蔣百里竟掏出手槍,瞄準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了一槍。

奇人必有奇運,蔣百里竟奇蹟般生還,並與養病期間看護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後者最終成爲他的第二任妻子,改名蔣左梅,並於其祖國徹底決裂。

蔣百里此次自殺的緣由衆說紛紜,有說是憤于軍校學風浮躁,有說是向陸軍部請求撥款未果,也有說是對中國當時軍界及政界之絕望。不論何種說法都只能部分成立。蔣氏自殺,最大原因是他的驕傲。自殺者往往是最驕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殺。

同年蔣百里兼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16年袁氏稱帝,蔣氏入川佐老同學蔡鍔討袁。袁氏死後,又陪蔡氏去日本就醫,旋即爲之料理喪事。1917年回國,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開始首次撰寫軍事論著《孫子新釋》、《軍事常識》等,出版後成爲保定軍校教材。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與梁啓超等一起去歐洲考察。次年春回國,正值國內提倡新文化,一時如風起雲涌。梁氏深感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決心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新文化運動。蔣氏積極參與,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號稱“智囊”。他不僅出主意,更著書立說,主持“讀書俱樂部”、“共學社”等團體,成爲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戰將之一。

1920年蔣百里當選浙江省議會議員,參與浙江、湖南省憲起草工作,支持“聯省自治”;又主編《改造》雜誌,其影響力僅次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期間寫了不少關於聯省自治與社會主義的文章;毛澤東當時也致力倡導“湖南省自治”,也許正是受其影響。

次年,蔣百里將歐洲考察的成果寫成一本《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啓超爲之作序,下筆不能自休,竟寫了5萬多字,跟原書的字數差不多了,只好另作短序。後來梁氏將這篇長序改寫、充實,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請蔣氏作序——此事可算民國學術界一大佳話。

1923年蔣百里心血來潮,文藝精神奮發,同胡適組織新月社,並同徐志摩結爲至交。幾年後蔣氏被蔣介石關進監獄,感情充沛、容易激動的徐氏還背起鋪蓋,喊着要進去陪他一同坐牢。

1925年蔣百里再度出山,任吳佩孚部總參謀長;因吳不“討奉”而辭職,去上海投孫傳芳。1929年支持湘軍將領唐生智起兵“倒蔣”(蔣百里曾勸說唐氏率軍投入國民革命軍),翌年入獄;稍後兩個姓蔣的同宗達成和解。1933年奉蔣介石之命再赴日本考察,便很早就預知到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擬定多種國防計劃,呼籲國民政府備戰。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來年赴歐美考察,回國後倡議發展空軍(中國最早關於空軍構建的思想,卻是來自陸軍出身的他)。1937年9月以蔣介石特使身份出訪意、德等國,回國後發表《日本人》及《抗戰基本觀念》,斷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1938年8月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蔣百里對日本人的軍事評價不高,但他後半生和日本結緣不少。他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他於1937年編著的《國防論》出版後曾轟動一時,書中第一次提出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成爲整個二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戰略指導依據,在日後一定程度地影響了白崇禧等多人。在這部讓他耗盡心血的千鈞之作的扉頁上,老將軍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樣的字句:“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八年抗戰的戰場上,無數蔣將軍在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帶出來的國防軍子弟浴血沙場,成爲中國軍隊高層指揮官的柱石。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第2張

有人說,蔣百里“在日本軍校與德國軍隊裏得到的尚武之血,終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有兩個蔣百里,一個文人的蔣百里,愛結社、寫文章、交名流;一個軍人的蔣百里,終身夢想親手擊敗整個日本軍隊。到最後,軍人蔣百里戰勝了文人蔣百里,雖然,他依靠的只是紙上談兵”。

蔣百里的主要軍事戰略觀點是:第一,用空間換時間,“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棱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他還犀利指出,中國不是工業國,是農業國。對工業國,佔領其關鍵地區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但對農業國,即使佔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鬆散的,沒有要害可抓。所以,他的結論是:抗日必須以國民爲本,打持久戰。

但遺憾的是,蔣百里無法看到自己的理論變成現實。同年11月4日,在遷校途中,他病逝於廣西宜山。國民黨政府追贈其爲陸軍上將,稱之“軍神”。

蔣百里終身沒有親自指揮過一次戰役,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裏,他先後被梁啓超、胡適、趙爾巽、段祺瑞、袁世凱、蔡鍔、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等歷史風雲人物聘爲參謀長或顧問、同道,但只是充當高級幕僚,顛沛於諸侯。他的蓋棺定位,應該是軍事學家而非軍事家。《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回憶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蔣百里評傳》,都審慎地使用了“軍事學家”一詞。王氏說:“百里先生是中國有數的軍事學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學生多是典兵大將;他的軍事著作雖不算多,而片語隻字都可作兵學經典。”在“老虎總長”章士釗的輓詩裏,卻說他“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黃任之的輓聯則相對客氣一點:“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

2/楊傑:軍學泰斗、陸軍大學校長,最後投靠革命被蔣介石暗殺

楊傑(1889—1949年),白族,字耿光,雲南大理人,民國時期軍事戰略家、軍學泰斗,陸軍上將。他的《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大軍統帥學》和《戰爭要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每一個想成爲高級軍事指揮官的必備讀物。1895年開始在大理讀私塾,天資聰慧,所讀之書過目不忘,且思路寬廣,所提問題往往把老師同學弄得膛目結舌。1900年入大理敷文學院就讀。次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逼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全國民怨沸騰。先生在書院也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楊傑聽後,激動地對同學說:“海禁開後,軍事外交無一不敗,若不改弦更張,就會像安南、緬甸、印度一樣亡國滅種。”

1905年,年僅16歲的楊傑徒步到昆明報考京師大學堂,因考期已過,便轉考雲南陸軍速成學堂並被錄取,從此開始軍事戎馬生涯。在校期間接觸的新思想、新科學漸多,不久就悟出“那麼大的中國,爲什麼打不過遠來的外國強盜”的原因,奮筆寫下“東魯文章舊,西歐教化新”的對聯贈友人。不久又入保定北洋陸軍軍官學堂學習;因成績優秀,1907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備學校學習,在這裏結識蔣介石。1909年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兩年學習期滿後,蔣介石下放部隊鍛鍊,他則考試合格,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0期炮科學習。

1911年楊傑畢業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5月任滬軍威武軍第一團團長,授上校軍銜;因遇兵變,回到雲南參加蔡鍔的軍隊。當時貴州局勢混亂,蔡鍔派唐繼堯率兵2000援黔。恰逢原貴州都督楊柏舟領兵萬人反撲,他向唐繼堯分析戰局:銅仁是全局要點,而大魚塘則是銅仁要點,應在此處展開口袋陣伏擊敵軍。經過兩日激戰,以少勝多,迫使楊柏舟退回湖南。此役被稱爲楊傑黔東大捷。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第3張

1913年3月楊傑任黔軍步兵第10團團長,5月任黔軍第1旅旅長;二次革命時率部突入重慶鎮壓熊克武,兼重慶衛戍司令官、重慶道尹、四川省政務廳廳長、重慶警察廳廳長,授少將軍銜。1914年任雲南講武堂騎兵科科長兼日語教官,和趙丕欣結婚,生有兩子。婚後不久任雲南省彌勒縣縣長。

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昆明五華山誓師護國。12月楊傑任護國軍第3軍(唐繼堯)5支隊支隊長,後改任護國軍第1縱隊司令;1916年2月任護國軍第4軍(黃毓成)參謀長兼敘南衛戍司令和第1梯團團長。他率部加入後,對部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整編,加強軍事訓練,使官兵素質迅速提高,很快成爲轉戰滇川黔地區一支勁旅。6月任中將。1917年1月任北京大總統府軍事諮議兼陸軍部顧問。他本想實行自己軍事報國的志願,但在看到北京官場的黑暗後,不久回滇任靖國聯軍第4軍參謀長;8月任靖國聯軍中央軍總指揮兼瀘州衛戍司令,指揮金漢鼎和朱德兩部大破川督周道剛部,收復瀘州。他見滇軍已轉爲勝勢,便接受朱德還政於川人的意見,保舉熊克武爲四川督軍。1918年春因父喪回昆明守孝,期間兩個兒子患白喉癌去世,從此再沒有親生子女。

1921年顧品珍爲雲南都督後,委任楊傑爲雲南省留日學生監督赴日本。這是他二次到日,回顧十年來,一腔報國的熱血竟被置於軍閥亂戰之中,而民國一天一天壞下去,他對學習西方產生了極大懷疑。認爲要完成國民革命,就要徹底剷除依賴外國人的劣性根。他不斷督促學生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1921年除夕,在學生聚餐會上,他就指出:“日本對中國之侵略野心,益更積極而不可抑制。”

在對學生寄予厚望的同時,楊傑也爲自己制定了目標:報考日本陸軍大學,學習更深的軍事理論。他毅然放棄中將頭銜,以中校入日本陸軍大學第15期深造。4年當中如飢似渴地學習中外戰爭史及有關歷史、地理、戰略、戰術等方面知識,軍事理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深得校方欣賞。在一次演習中他被選爲統帥,指揮演習得心應手,並有獨特創新,得到日本天皇讚賞,並賜予軍刀。他也因此贏得“天才將軍”的美譽。天皇還特意讓人測量了他的腦袋,果真比一般人要大。1924年冬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到祖國。

馮玉祥國民軍第3軍軍長孫嶽向楊傑發出邀請,經孫中山同意後,他來到孫部任參謀長。1925年3月任國民軍前敵總指揮,一舉打敗在洛陽的劉鎮華部;9月任河南陸軍訓練處教育長,對現役軍官進行培訓,取得顯著成效。旋脫離北方國民軍赴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軍,1926年5月任國民革命軍第6軍總參議,輔佐軍長程潛參加北伐,12月任第6軍17師師長。

炮擊南京事件後,蔣介石瓦解第6軍,1927年3月任楊傑爲改編第6軍後的第1縱隊隊長,4月任第6軍副軍長並代理軍長,指揮第1軍第1、第3師和第6軍繼續北伐。7月部隊改番號爲第18軍,他繼續任軍長。不久蔣介石強攻徐州大敗,他被任命爲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淮南行營主任兼總預備隊指揮官,負責淮河防禦。8月蔣介石下野前,將北伐第二路軍退守長江南岸,交他指揮。

龍潭戰役後,楊傑指揮第18軍、第14軍、第32軍渡江追擊孫傳芳,一舉攻克揚州、寶應,南通等地。1928年3月任軍事委員會常委兼辦公廳主任,旋任第1集團軍參謀長,參加二次北伐。5月蔣介石車到泰安,恰逢日軍出兵佔領濟南商埠,楊對蔣說:“日本出兵早在預料之中,應該命令部隊繞開濟南繼續北上,以收北伐全功。”遂使第1集團軍順利到達德州。6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北平行營主任、北平憲兵學校校長。

1929年3月楊傑任陸海空總司令部行營總參謀長,隨蔣介石參加蔣桂戰爭。10月任南路軍行營總參謀長、討逆軍第10軍軍長兼左翼指揮官,隨蔣介石參加蔣馮戰爭。當時西北軍代總司令宋哲元東出潼關,發動強大攻勢,蔣軍整個正面危急。他率47師、48師增援,一舉打敗馮軍,扭轉整個戰局。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第4張

1930年2月楊傑任洛陽行營主任兼第10軍軍長,隨蔣介石參加蔣唐戰爭。1930年2月任寧、鎮、澄、淞四路要塞總司令,5月任第2炮兵集團指揮官、陸海空總司令部總參謀長,隨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7月中,閻錫山主力渡過黃河襲取濟南,馮玉祥也在隴海線上發動攻勢。他建議誘敵深入,在隴海、津浦兩條鐵路擺開口袋陣,各個擊破馮、閻兩軍。他親自指揮6個師於8月1日向汶上發動總攻,經過5晝夜激戰,傅作義在肥城部被消滅一半,戴玉璽部除三千投誠外悉數陣亡,張會沼部在長清完全潰散;同時19路軍也在膠濟線將閻軍主力王靖國部消滅。他完全贏得了濟南會戰的勝利。8月馮玉祥分兵7路,發動規模空前的八月攻勢,形勢非常危急,他勸說蔣介石不要退卻。等到10月張學良進兵關內時,馮閻軍不可避免走向了崩潰的道路。

1931年楊傑當選爲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2月任陸軍大學校長,1932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兼陸軍大學校長。他不僅有着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他長期從事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教育工作,在創造中國的戰略戰術理論方面頗有建樹,在改造中國軍隊、提高其戰鬥力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方略。他長期擔任陸軍大學的領導工作,爲國家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注重對學員加強品德、人格教育,強調中國的一代軍人要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1933年3月楊傑和財政部長宋子文、軍政部長何應欽、內政部長黃紹竑、外交部長羅幹文一起北上,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參謀長兼華北第8軍團總指揮,參加長城抗戰。他的正確主張遭到投降派何應欽的阻撓,憤然退出。9月任軍事考察團團長赴歐洲考察軍事,此後近1年時間裏先後到了德、法、蘇等29個國家,在蘇聯斯大林多次接見他,對他寫的《蒙古騎兵之性質及使用方法》讚賞不已,稱他爲“戰略專家”。在英國,國防大臣讚歎他爲“軍學泰斗”。從此他的軍事、外交才能聞名於世。回國後寫成《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要蔣介石立即加強重工業建設,進行以國防工業爲重心的計劃。

但蔣介石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只是在1934年12月任他爲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代參謀總長、城塞組長、防空委員會主任。他在任航委主任時,檢查新買的幾架飛機,發覺是用報廢飛機改裝的,遂向蔣告狀。但由於飛機是宋美齡和孔祥熙買的,蔣避而不作處理,他只好辭去職務。後來,宋美齡聯合陳果夫、何應欽控告他貪污公款,他的城塞組長和代參謀總長職務被撤銷。

1935年1月楊傑兼任陸軍大學教育長,按照日本陸軍大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來教育學員。1936年兩廣反蔣,他講評時說:如果軍事解決,不是兩廣勝,也不是中央勝,而是日本勝了。學員從心坎裏佩服他的遠見和謀國忠貞。有一次在上海,他指着金山衛對學生說:“一旦戰爭爆發,這裏將是敵人看中的登陸地點。”果然,抗日戰爭中,日軍在不受重視的金山衛登陸成功。

1935年8月組織廬山軍官訓練團,蔣介石任團長,楊傑任團附。11月再次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他名聲即響,脾氣也大,看誰不順眼就罵,完全不給人面子。陳誠第四次圍剿江西的中央紅軍,被朱德打得慘敗,他放言陳誠就是一頭豬,連敵情都摸不清就瞎撞。蔣介石把何應欽寫的對日作戰計劃拿給他看,他看完就撕碎了罵道:“狗屁計劃。”自己立即另外寫了一份交給蔣。方天說他實際上連蔣介石也看不上,只不過不敢公開罵而已。當時他還確實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日進行了抨擊,弄得老蔣如坐鍼氈。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第5張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楊傑在軍事會議上高呼積極全心全力抗日。他滿以爲自己會被任命爲總參謀長,主持對日持久戰爭,蔣卻在組建大本營時任命何應欽爲總參謀長,令他大爲失望。8月他被任命爲赴蘇考察團團長,實際上是爭取中蘇結盟和蘇聯的武器援助。斯大林沒有答應中蘇結盟,但同意給國民政府1億盧布的軍火組建20個蘇械師,另附送一個援華航空隊,他因此功績加上將銜,次年2月任軍令部次長,5月任駐蘇聯大使。在蘇期間他經常受到斯大林、伏羅希洛夫等領導人接見,爭取到總共2.5億美元的物資和貸款,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戰。

楊傑認真研究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還研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認爲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國防建設;加上多年與共產黨人的接觸,逐漸從思想上產生了對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由同情到支持和贊成的轉變。在軍事戰略上,他主張在中蘇邊境佈置重兵,挑撥日本和蘇聯發生戰爭,在南線一定要克復廣州,引導日軍向南發展和英美對立。

1940年楊傑回國,向蔣介石提出聯蘇抗戰的建議和具體作戰戰術,蔣卻送他一本《曾文正公全集》要他好好閱讀。他氣得打了3個月麻將,然後胡亂寫了一些批註送去交差。蔣看了批註大發脾氣,只給他一個軍事委員會顧問的閒差留在重慶,後任中央訓練團教官,撰寫了上百萬字的軍事鉅著。1944年任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赴英、美考察軍事設施。1945年5月再次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蔣介石在武裝解決龍雲後,想讓他出任雲南省政府主席,被他拒絕。

1948年楊傑已成爲民革在西南地區的領導人,專心致力於策動雲、貴、川、康地區實力派武裝的起義(他還是新中國政協特邀委員)。1949年7月,楊派祕書策反劉文輝部某團團長的證據落到徐遠舉手裏,經毛人鳳彙報,蔣介石立即指示逮捕他。徐奉命執行,楊突然赴昆明,得到好友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庇護,於是逮捕令改爲密殺令。不料楊又化名楊漱石赴香港,毛再指示葉翔之“迅即追殺楊”。此年9月18日被國民黨特務在香港殺害。

3/白崇禧:桂軍“小諸葛”,日本人稱他“軍神”,卻被四野打得全軍覆沒

白崇禧(1893—1966年),回族,字健生,廣西臨桂人。軍事家,陸軍一級上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創始人。先後就讀於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屬國民黨桂系中心人物,有“小諸葛”之稱,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與李合稱“李白”。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歷經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指揮過臺兒莊戰役、崑崙關大捷等諸多著名戰役。國共內戰,從武漢與四野周旋,終不剩一兵一卒,退撤臺灣。1966年在臺去世,安葬於臺北六張犁回民公墓。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派系——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白崇禧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對官僚架勢,反對打罵士卒,主張吃苦耐勞,禁菸禁賭,反對不良嗜好,在國民黨統治階層中是比較自守自節的;他多謀善斷,膽識超人,狡詐多變,謀略深長,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戰場信息,他善於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窮追猛打、佯攻佯動、出奇制勝等戰略戰術,所以常常能夠以少勝多,有“常勝將軍”之稱,在國民黨將領中素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雅號,連毛澤東都評價他爲中國第一狡猾軍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爲國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稱之爲“戰神”,是國軍中爲數不多能得到敵人稱讚的將領;然他又自視過高,政治上短視,對時局認識不清,遠不是蔣介石的對手。著有《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游擊戰綱要》等;其採訪談話被整理成《白崇禧回憶錄》。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第6張

抗戰期間,白崇禧首先指揮台兒莊會戰(1938年),殲敵1萬餘人,是國軍抗戰的首場勝仗;隨後指揮崑崙關戰役和武漢戰役(1940年),前者殲滅了日軍精銳中村旅團,後者消耗了日軍15萬人,使日軍很長時間無法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3年內戰期間,白崇禧在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擊敗林彪;在大別山戰役中圍剿劉伯承;在與陳賡的對壘中,分別在確山戰役和宛東戰役表現棋高一着;解放軍渡江後,取得對林彪的青樹坪戰役勝利,隨後在衡寶戰役中被四野一個小小的師長(丁盛)擊敗,隨後在廣西戰役中一潰千里,主力盡損。

1925年廣西統一,成爲新桂系首領之一。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代理總參謀長之職。1927年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後兼任上海警備司令;同年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1931年被選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32年出任廣西綏靖副主任。1935年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1937年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1945年當選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同年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946年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1947年兼任九江指揮所主任。1948年任華中“剿總”司令。

白崇禧與李宗仁是同縣老鄉,兩人與黃紹竑又是廣西同學。“李白”二人加上黃,超級的政治謀略成就了新桂系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的輝煌。但最後他們的分裂也造就了新桂系的沒落。劃江而治的失敗和軍隊的丟失,使白則明知去臺灣凶多吉少,但抱着從一而終、政治交代的態度赴臺領罪,最終抑鬱而死。

4/劉伯承:因一隻眼瞎而被稱“半個”軍事家,但最後成了共和國元帥

劉伯承(1892-1986年),原名明昭,四川開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入學生軍,參加護國、護法戰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紅軍大學校長、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兢兢業業,奮進不息,爲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爲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作出了傑出貢獻。

劉伯承元帥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幼時上過私塾、高小,後考入官立中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19歲,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統治的鬥爭中,參加學生軍。次年入重慶陸軍將校學堂速成班,畢業之後被分到蜀軍第5師任司務長。護國戰爭爆發後他又改任排長,由於作戰勇敢被火線提升爲連長。可是蜀軍很快被袁世凱軍隊打敗,就連指揮討袁的蜀軍總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部隊失散,他回家暫避。

不久,救國心切的劉伯承再次出來投身到革命鬥爭當中。1916年,在討袁護國鬥爭中,他組織起四川護國軍第4支隊,很快發展到2000餘人。他率軍攻下豐都,在反動軍隊的反撲下負重傷失去右眼。然而,由於他指揮有方,作戰勇敢,年僅24歲就落下川軍名將的美稱。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圖】 第7張

劉伯承在川軍中戰鬥了10年,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也參加了軍閥之間的戰爭。他看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只是痛苦和災難,深感不安。1926年,在吳玉章等人引導下,他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的委託,爲配合北伐戰爭,他與楊闇公一起組織了滬州-順義起義。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之後,劉從四川東下,奉黨的指示到南昌與朱德等將一起組織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劉等人潛往香港,冬天轉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間,正遭通緝的劉被染上惡習的兒子告發,幾遭逮捕。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劉到蘇聯學習,躲過了反動派的追捕。

從蘇聯回國後,劉伯承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朱德指揮第四次反“圍剿”並取得勝利。面對“左”傾路線和李德的瞎指揮,劉敢於站出來進行鬥爭,他告誡李德:“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拼消耗的戰術,採取機動靈活的方針,根據地將會喪失,紅軍將會拼光,我們將變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確意見不僅未受到重視,還被免了總參謀長職務。

紅軍在慘痛的失敗中開始總結教訓,1935年1月紅軍打下遵義後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劉伯承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毛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劉的軍事道路漸入順境,在長征途中,每遇關鍵時刻他總是親臨前線指揮。在後有數十萬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險的情況下,許多人怕部隊過不了江,毛卻風趣地說:“朱德同志說,四川稱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江水怎麼會擋得住龍呢?他會把我們帶過去的!”劉果然不負衆望,使大軍安然渡江。他還組織了智取遵義城、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巧過少數民族區域等重大軍事行動,爲紅軍的長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抗日戰爭期間,劉伯承任129師師長,與政委鄧小平率部深入敵後,在太行山建立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炸燬敵機數十架)、伏擊神頭嶺(一舉殲敵1千餘名)、巧勝七亙村(使日軍白白多送上100餘條性命)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9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13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5萬餘人,收復縣城59座。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他組織了上黨戰役,殲敵13個師。隨後又打了平漢戰役,殲敵2個軍,接着戰隴海、下定陶,揮師南下,按照毛澤東的部署,千里躍進大別山,爲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楔子。劉伯承與陳毅的華東野戰軍組織了淮海戰役,一舉殲敵55萬多人,奠定了全國勝利的基礎。隨後渡過長江,打下南京城,揮師向南,解放了華東和西南地區。

劉伯承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他判斷敵情準確,計劃戰鬥周密,善於出奇制勝,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著稱,人稱賽孫(臏)吳(起)。朱德讚譽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爲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陳毅留下過“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的名句。鄧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對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伯承是有大貢獻的。”面對巨大榮譽和功勞,他本人卻非常謙遜。其主要著述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譯著有《蘇軍步兵戰鬥條令》、蘇軍《合同戰術》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