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慕容垂的燕國實力如何?爲什麼又多次復國?

慕容垂的燕國實力如何?爲什麼又多次復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燕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慕容復是小說人物,不過其家族想要恢復的“燕國”,在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這個燕不是戰國的燕,而是十六國的燕國。

十六國時期,北方大地上遠不止16個政權,但在歷史留下“史書”的政權僅有16個,因此以十六國來稱呼這一段時期。

十六國中以燕爲號的國家,前前後後存在了五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和北燕,除了北燕以外,其他四個燕國都是慕容家族建造的。其中前燕是第一代燕國,後面的燕國都源自前燕。那麼慕容復想要恢復的是哪一個燕?

前燕的奠基人是慕容廆,這個慕容家族自三國時期都是中原政權僱傭兵式的存在。慕容鮮卑是由鮮卑山遷徙到遼西的一支,又被稱爲遼西鮮卑(北魏拓跋氏不屬於這一支)。

慕容垂的燕國實力如何?爲什麼又多次復國?

除了慕容部,還有段部、宇文部,這便是遼西的三支鮮卑部族。這三支鮮卑也是漢化程度最高的鮮卑。至於北魏的拓跋部,這時候仍沒有脫離其“遊牧”的屬性。

三支鮮卑都是崛起於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八王之亂不僅僅有五胡作亂,地方上也有不少的塢堡武裝、流民等禍亂中原。這些勢力中,有的忠於晉朝,有的只是名義上歸屬晉朝,而慕容部便屬於後一種。

慕容廆一直藉着晉朝的名義,大肆擴充自己的勢力。這是慕容廆的兒子慕容翰出的注意:“求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爲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業者也”。

這一注意與“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佔據大義。你可別小看這“大義”,在古代可以代表民心所向。可以想象一下雙方打仗,一方打出晉朝的名號,一方以五胡的名號,身爲晉朝百姓,你會幫誰?

慕容垂的燕國實力如何?爲什麼又多次復國? 第2張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慕容翰這個悲劇人物。慕容翰是慕容廆的長子,不過卻是庶出。我在上面提到了,慕容是五胡中漢化程度最高的,其繼承製度奉行的是中原的“嫡長子”繼承製。因此慕容廆的王位被嫡子慕容皝繼承(這個也可能是《晉書》誇大了,慕容皝的能力絕對不差)。

慕容皝在慕容廆時期,爲慕容部立下諸多戰功,吞併宇文部、鎮守遼東防守高句麗。

從上面他給慕容廆的建議中,我們就能看出慕容翰的見識十分高明。不過也正是如此,遭到了慕容皝的猜忌,慕容皝不得不逃離慕容部,以圖自保。

慕容皝雖然逃亡在外,但還是心向慕容氏。當慕容皝建立燕國後,慕容翰認爲自己威脅不到慕容皝了,便回到自己的故國。

慕容皝最初也確實放棄了猜忌,因爲慕容皝的兒子慕容恪、慕容垂等都已經成長起來,能爲自己抵抗來自慕容翰的威脅。因此慕容皝攻滅高句麗的時候,同意讓慕容翰帶兵出征。

前燕滅掉高句麗後,遼東、遼西除了慕容氏,便僅有殘餘的宇文部。當宇文部被滅後,慕容翰便沒用了,留着只會威脅到慕容皝以及其後代的統治,因此慕容翰最終被慕容皝賜死。

前燕在慕容皝之後,又經歷了慕容儁、慕容暐二位帝王,最後被前秦的王猛率軍滅掉。前燕被滅後,北方都是在前秦的統治下,慕容貴族比如慕容泓、慕容垂等都歸於前秦苻堅的麾下。

苻堅在淝水大敗之後,前秦國內的五胡勢力紛紛反叛。慕容泓(慕容儁之子)建立了西燕,慕容垂(慕容儁之弟)建立了後燕。

兩燕並立,就如一山有二虎,自然得先分個生死。西燕怎麼會是十六國名將慕容垂的對手,最後兩燕歸於後燕。但這時候北方的拓跋部已經崛起,而慕容垂已經老了。燕國已經步入晚年。

拓跋珪在參合陂大敗慕容垂的太子慕容寶之後,後燕便在對拓跋部的戰爭中處於不利地面。

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家族有參合莊,又有參合指這部武功,可見是爲了銘記後燕的參合陂之敗。因此慕容復應該是後燕慕容垂、慕容寶的後代

慕容垂死後,拓跋珪立即發動了滅燕之戰。在這過程中,慕容垂的兄弟慕容德趁機跑到青州、兗州之地,建立了南燕。南燕最後被東晉劉裕所滅。

慕容垂的燕國實力如何?爲什麼又多次復國? 第3張

慕容家族之所以能屢次復國,便是由於源源不斷的人才,第一代的慕容廆,第二代的慕容翰、慕容皝,第三代的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這些人都是當世之雄,放到任何亂世都足以成就一番功業。

慕容部的燕國,可以說是除了東晉外唯一一個經歷了整個十六國時期的政權。這是其他十六國政權沒有做到的。不過其失敗的根本原因便是沒有漢化徹底,只是吸取了中原一部分文化,沒有學到完整的政治制度。

拓跋部之所以能建立北朝,實現南北對峙。除了其崛起時間外(諸族都融合得差不多了),便是其漢化的速度。在其建立政權的過程,有着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鑑,這是漢、趙、秦諸國所沒有的。

有人會說慕容廆不執著於嫡子繼承製度,讓慕容翰繼承王位,就沒有這麼多事情了,這真不一定。

大家不要忘了《晉書》的背景,它成書於唐太宗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以“非嫡長子”的身份拿下的唐朝。燕國(包括西晉,在《晉書》中李世民同樣將其滅亡的原因歸於嫡子繼承)都因爲嫡長子繼承製而滅亡,若唐朝也用嫡長子繼承,那麼唐朝可能也會滅亡。

李世民說以史爲鑑,這部《晉書》不僅能當鏡子,還能爲他自己的所作所爲開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