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三國時期的匈奴在做什麼 匈奴爲何沒有趁機南下

三國時期的匈奴在做什麼 匈奴爲何沒有趁機南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三國時期匈奴去哪了?爲什麼不趁戰亂直取中原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自古以來每逢中原大戰,外族就會入侵,比如“五胡亂華”,那麼爲何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外族不趁機入侵呢?今天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三國時期的匈奴在做什麼 匈奴爲何沒有趁機南下

我首先要提醒大家,用外族這個概念來稱呼山越、南蠻甚至匈奴、鮮卑、烏桓、高句麗這些北方民族都是不嚴謹的,因爲衆所周知,漢末三國時代的山越、南蠻都生活在中國境內即使是匈奴、鮮卑、烏桓這些遊牧民族實際上也有很多人生活在長城以內。而且按我國的民族政策,以上這些民族包括高句麗在內在歷史上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應該叫異族或者周邊民族。

接下來回到問題本身,在漢末三國時代確實沒有發生如匈奴之於西漢,突厥之於北朝隋唐,契丹、女真、蒙古之於宋朝,清朝之於明朝這樣周邊民族大舉入侵的情況。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有人會說因爲三國名將太多,魏蜀吳三家誰都惹不起嘛,恐怕並不是這麼簡單。

實際上三千年來能威脅中原王朝的周邊民族主要來自北方,而北方民族要想入侵中原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首先要實現內部的整合,建立起一個統一政權,否則他根本沒有能力跟中原政權對抗。比如匈奴的崛起,那就是在冒頓單于統一草原之後。努爾哈赤有實力跟明朝叫板,也是因爲他統一了女真三大部。與這個前提相比,中原是不是天下大亂,是不是分裂割據狀態倒不是一個必要條件。

比如西漢初匈奴頻繁入寇,那就是發生在漢朝一統天下之時。而漢末三國之所以沒有北方民族大規模入侵,恰恰是因爲這一時期北方草原青黃不接,處在一個老霸主已然衰落,新霸主尚未誕生的斷檔期。所謂老霸主衰落就是指匈奴從冒頓單于首次統一草原開始,匈奴威風了大概一百年,直到被漢武帝打殘,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起來。

到東漢初年終於分裂爲南匈奴、北匈奴兩部。南匈奴成了東漢的附庸,遷入塞內居住,北匈奴則逐漸西遷最終遠遁歐洲。表面上看是南匈奴重新統一了草原,但由於南單于淪爲了東漢的傀儡,基本上沒有啥威信,所轄各部經常叛亂,以致在東漢中後期整個漠北草原差不多是一個無政府狀態。

南匈奴也越活越菜,到董卓之亂那會兒南單于只有幾千人馬,所轄的國土也只有河東平陽一小塊地,這種情況當然掀不起多大風浪。所以曹操挾天子以後很快也掌控了對南匈奴的支配權,到他晚年更是將南匈奴部衆一分爲五,交由五部帥分而治之,整個三國時代衰落的南匈奴始終是曹魏的順民。

新霸主尚未誕生則是指烏桓和鮮卑,烏桓(烏丸)和鮮卑都是當年被冒頓單于滅掉的東胡的後裔,西漢時他們也都是匈奴臣屬活動於燕山以北、大興安嶺以東。東漢時趁匈奴分裂衰弱,烏桓、鮮卑就逐漸向西向南遷徙,佔據了原匈奴地盤的東南部,其中烏桓更靠南,距漢地更近,而鮮卑則位於烏桓的北邊,雖然同爲遊牧民族,但與匈奴不同的是烏桓、鮮卑內部各部落互不同屬,其首領之位也不世襲,而是推舉產生。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始終沒有出現“單于”那樣的最高統治者建立起整合各部落的統一政權。

所以哪怕叛服無常,也沒有對東漢造成大麻煩。到東漢末年,烏桓依然分成五六個大的部落,集團首領稱王。後來袁紹爲利用烏桓才矯制封其中三王爲單于,這三王也因爲支持袁氏最終被曹操北伐所征服。從此“三郡烏桓”跟“五部匈奴”一樣成了曹魏騎兵的可靠兵源,終曹魏之世不曾有反叛。

三國時期的匈奴在做什麼 匈奴爲何沒有趁機南下 第2張

相比烏桓,鮮卑反而是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對中原威脅最大,差一點成了草原新霸主的遊牧民族。爲啥說差一點兒呢?因爲鮮卑曾兩次建立起了強大的部落聯盟,一度處在統一建國的邊緣,然而兩次都沒能維持多久便土崩瓦解了。一次是在漢桓帝時,當時有個叫檀石槐的鮮卑首領曾威服鮮卑各部,“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於,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

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裏頻繁寇掠東漢邊境,漢靈帝派大軍征討反而被檀石槐殺得大敗,據說在檀石槐治下鮮卑部落的人口持續增長以致食物不足,於是檀石槐“東擊汗國”擄掠了一千多家擅長捕魚的“汗人”安置在河流旁邊叫他們捕魚助糧。如果史料無誤,那這個“汗國”說不定就是指朝鮮半島,要這麼發展下去那鮮卑很可能像之前的匈奴一樣建立起一個遊牧帝國。因爲從檀石槐死後“諸大人遂世相襲”鮮卑社會也變成了世襲制,然而檀石槐的兒子和連卻是一個雍主。他接班以後有一半的部衆叛離,和連自己又在進攻北地郡的時候被人射死。隨後他的兒子和侄子爭權,“衆遂離散”鮮卑部落聯盟便瓦解了。當時正好是漢靈帝死後天下大亂的時期。

試想如果檀石槐不是在45歲便死了,而是再多活上十年,那趁諸侯混戰的時機,他要麼直接出兵,要麼扶持代理人插手中原事務,這種可能性一定很高。檀石槐死後又過了四十多年直到魏明帝在位時,鮮卑才第二次組建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這次的盟主叫軻比能,其部落本是鮮卑中的“小種”,但是他本人健壯勇武,處事公平又不貪財很受衆人愛戴。再加上他的部落靠近邊塞,漢末戰亂中很多中原人前來投奔,其實力就迅速增長起來。

到青龍年間,軻比能終於擊敗了檀石槐的繼承者步度根,將原本分裂爲幾十個的鮮卑部落聯合了起來。“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爲鮮卑庭”並且多次侵擾曹魏邊境,面對軻比能的崛起曹魏方面雖然多方抑制,比如曹操曾派曹彰出征軻比能田豫、牽昭、畢軌這些邊郡長官則採用“以夷制夷”的方式扶持軻比能的競爭對手,但都沒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三國時期的匈奴在做什麼 匈奴爲何沒有趁機南下 第3張

太和五年軻比能甚至跟諸葛亮結盟,趁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時候,侵入北地郡給曹魏製造了很大的壓力。如果任由他發展下去那這豈不是又一個冒頓單于嗎?曹魏方面當然不願意看到這一狀況發生。於是在青龍三年,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使了個很不光彩的手段,他派了個名叫韓龍的劍客潛入鮮卑王庭把軻比能給刺殺了。軻比能這一死,鮮卑部落聯盟再度分崩離析,各部落又恢復了“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的狀態,史稱“由是邊陲差安,漠南少事”。

此後雖然還有小規模的寇掠發生,但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入侵和叛亂了。曹魏就這樣以極小的成本維護了北方邊境的安定。後來鮮卑人再次在強勢領導人的率領下崛起那又是七八十年以後了。

所以綜合來看在漢末三國這一段時間裏,北方邊疆地區也不是沒有異族入侵的風險,尤其是在檀石槐和軻比能主導鮮卑部落聯盟的時期,當時“緣邊諸郡,無歲不被其毒”而鮮卑人也差一點兒就建立起了統一的遊牧政權。只不過曹魏運氣好,這兩次部落聯盟都沒有維持太長時間便告瓦解,從而大大緩解了來自北方邊疆的壓力。至於“三郡烏桓”、“五部匈奴”這些入住塞內的異族,因爲他們人口少、部落分散並且缺乏有力的領導,還需要曹魏政權供應口糧,也很容易控制。

故此在整個三國時代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少數民族入侵或叛亂,至於蜀漢和孫吳那邊,在劉備死後據南中叛亂的孟獲、雍闓其實都是漢人豪強,山越主要是古越人和山區漢人的後裔其社會組織更是一盤散沙,撐死了就是佔山爲王。對吳蜀來說兩者都構不成多大威脅,更不能被算作“外族”入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