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鬆錦大戰明軍戰敗的罪魁禍首是洪承疇還是崇禎帝?

鬆錦大戰明軍戰敗的罪魁禍首是洪承疇還是崇禎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鬆錦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爲崇禎帝選擇的決戰時機是完全違背理性的。明朝的後勤組織和兵力部署同樣也是難以爲繼的。在極度不利的國內外局勢下,崇禎帝貿然發動這場決戰,是戰略上的嚴重失策,對滿清皇太極竟會率領清軍主力以傾國之力決戰,更沒有有效的戰略備案。

鬆錦大戰明軍戰敗的罪魁禍首是洪承疇還是崇禎帝?

如果說在崇禎十三年,崇禎帝讓洪承疇督帥十三萬大軍出關,和清軍對峙於錦州,還算是基於國內情況作出的合理判斷。

那麼在崇禎十四年,關內的農民義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紛紛復起,關內各省局勢已經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崇禎帝居然還打算用自己僅剩的戰略機動兵團,和清軍在遼西走廊大打出手,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

當時,持續的天災,苛刻的稅賦,額外的加徵,使得農民紛紛破產,淪爲流民,加入到李自成、張獻忠所部農民軍的陣營,使得他們的人力兵力不斷壯大,先後攻克襄陽、洛陽兩個戰略重鎮,楊嗣昌主持的“十面六隅”圍剿義軍的方略徹底破產,連他自己也兵敗身死。

農民軍活躍於河南和湖廣兩個天下要衝之地,南方各省想要籌措糧餉送至京師,已經極爲困難。

而倘若明朝繼續加大對山西、北直隸、山東等北方各省的的糧草搜刮,以這些地區的星火燎原之勢,只會民心淪喪,迅速失守。

此前洪承疇督帥大軍出關,原本有兩個作戰目標,其一是救出祖大壽率領的被圍關寧軍,其二是要保住錦州這個遼西走廊的戰略據點。想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在皇太極已經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包圍錦州的情況下,確實是超過明軍當時的組織和戰鬥能力的。

鬆錦大戰明軍戰敗的罪魁禍首是洪承疇還是崇禎帝? 第2張

對峙兩年時間裏,明軍的多次嘗試早已證明,如果明軍既想要保護錦州,還要成功擊退清軍解圍,如果不將全部主力盡數壓上,兵力是完全不夠用的。

而按洪承疇原先的想法,在松山長期維持十多萬大軍,和滿清政權拼持久消耗,在關內各省已經被農民軍鬧得一片狼藉的局勢下,是絕不可行的。至於在野戰擊垮清軍主力,橫越500裏打回遼陽和瀋陽,收復遼東疆土,更是“癡心妄想”。

但是,如果明軍只想救出祖大壽和他所部關寧軍,給遼東將門一個交代的話,是完全可能實現的,明軍的兩次解圍行動其實都已經摸到了錦州城邊,倘若此時,崇禎帝當機力斷要求祖大壽放棄錦州和主力會合的話,那麼完全有可能在皇太極率領的滿清主力趕到前,全師而退,只留給滿清一座空城。

在滿清已經攻滅林丹汗,控制蒙古草原的情況下,處於遼西走廊瓶口處的錦州,相對戰略意義其實已經不大了。這麼一來,如果祖大壽部退守山海關,有洪承疇和他率領的十三萬精銳調回關內戰場,壓制農民軍,那麼崇禎帝絕不至於短短三年之後,就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下。

可無情的歷史事實,卻是因爲關內戰場的慘痛失敗,崇禎帝更因他力排衆議重用的楊嗣昌的兵敗身死,而被赤裸裸打臉,讓他急需在關外戰場來一場空前大勝,以來提振自己的威望,挽回失去的顏面。

鬆錦大戰明軍戰敗的罪魁禍首是洪承疇還是崇禎帝? 第3張

正好洪承疇在鬆錦戰役前期的戰果還算不錯,於是就在後勤、組織和戰略態勢均不支持的情況下,崇禎帝定要賭一把大的,幾乎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籌碼,想靠一場對滿清政權的戰略決戰的勝利,才扭轉戰略上內外交困的死局。

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了結果,已多次被證明根本不能打硬戰的明軍,被逼着打了一場速決戰,結果是除了曹變蛟等少數精銳浴血奮戰,一度殺到皇太極中軍主帳,其餘大部分明軍,一聽說後路被斷絕,就爭先恐後地潰逃,在自相猜忌和一片混亂中自我崩潰,淪爲任由滿清八旗宰割的豬羊。

輸光了大部分籌碼的崇禎帝只能徒喚奈何,還一度自欺欺人地給叛降的洪承疇設祭刻碑。十多萬精銳損失過半,物資損耗丟失不計其數,洪承疇這樣能力出衆的帥才投敵,種種樁樁,都標誌着明朝確實氣數已盡,瀕臨滅亡。

百年之後,皇太極的玄孫、滿清乾隆帝,參觀松山古戰場,由衷感慨“太祖一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而帝業成”,將皇太極打敗洪承疇的此戰,和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並列爲滿清取代明朝、百戰開國最關鍵的兩次戰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