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什麼是古印度婆羅門教 婆羅門包含教有哪些內容?

什麼是古印度婆羅門教 婆羅門包含教有哪些內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婆羅門教什麼是婆羅門教(Brahmanism),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印度的正統保守思想,從保拉法帝國編纂而法典化了的吠陀中,從公元九世紀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逐漸引導出了印度的宗教以及禮儀、哲學、英雄史詩、古代歷史傳說、法律、幾何、天文學和語言科學,所有這些構成了一般所謂的婆羅門教。

梵文婆羅門(Brahman)一詞在初期吠陀中表示聖典,具有偉大優越的含義。後來當保拉法時代婆羅門這個詞被人格化了,成爲梵天(陽性主格爲“婆羅摩”,Brahmā),宇宙即由它演化而成。從梵文Brahmā又派生出婆羅摩那(Brāhmana),意爲掌握聖典的教士,即梵天的教士。

四吠陀吠陀(Veda)一詞,意爲“知識”,所以吠陀經典即是婆羅門僧侶學問的總集或叢書,包括詩歌、禮儀和哲學。婆羅門教典有四部吠陀:《犁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犁俱吠陀》是最早的吠陀經,但其內容到十四世紀下半葉纔在印度南部被適當地被書面編輯起來,之前很少有書面整理,流傳也多靠一字一字地記憶,口耳相傳。

1、犁俱吠陀(讚頌明論),全書10卷,主要是對自然界諸神的讚歌和祭祀的祈禱文。由1017首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組成,其中大約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其他十分之九都是宗教方面的,尤其以“禮敬太陽神歌”爲最重要,爲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於公元前十世紀被編集而成,此書是考察雅利安人最原始狀態的唯一資料,受到古印度土著人的影響較少。

什麼是古印度婆羅門教 婆羅門包含教有哪些內容?

2、娑摩吠陀(歌詠明論),總計收集讚歌1549首,將梨俱吠陀中的部分讚歌配上音調曲譜,爲婆羅門僧侶酒祭時所唱頌。形成時期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

3、耶柔吠陀(祭祀明論),此於娑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祭祀的軌則以及祭祀用的各種頌歌。形成時期也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

4、阿達婆吠陀(禳災明論),全書20卷,包括730首咒語。此係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接觸融合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集成,多數神咒。形成時間亦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最後出現。

四階級雅利安人的入侵之後,印度開始進入階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又稱爲瓦爾那(種姓)制度,關於四階級的產生,最早出於吠陀經得“原人歌”:最初由原人之頭口生婆羅門,由軀臂生剎帝利,由雙手生吠舍族,由腿生首陀羅。這樣就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的等級:

1、婆羅門,處於最高的階層,祭司階級的宗教士,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的一大種姓,他們生來就是僧侶,到了年老的時期開始林居的出家生活。

2、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階層,對內加強統治,對外抗禦外來的侵略,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籍婆羅門的祭司而得神佑,所以處於第二階級。

3、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從事其他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成爲第三階級。

4、首陀羅:這些事戰爭中的俘虜,達羅毗荼人等,他們是奴隸、是賤民,處於社會的底層。

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唸吠陀經以及祭司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爲“再生人”。婆羅門族死時只需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爲頓悟法,而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司外,還必須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爲漸證法。而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司的權利,又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爲“一生族”。

生活四階四個階級中的前三姓,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人的一生被劃分爲四個階段,生活四階(āramas)被婆羅門教視爲正統社會的基礎之一:

1、梵行期,少年七歲至十一歲的嚴淨身,在此階段出家學習吠陀,受戒,完成學業,到一定的年齡後回家。

2、家住期,爲中年時代的在家生活,從事各種事業,娶妻生子,履行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3、林棲期,壯年時再行出家,進入森林進行苦練修行,以禪定思維悟入真理。

4、遁世期,老年的修行生活,修行完畢,身心得到清靜,開始遊行各地如閒雲野鶴。

三大綱領雅利安人從印度河遷入恆河的時代,大約發生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此時期剎帝利階層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婆羅門教也到達了鼎盛的時期。四部吠陀經被編纂起來,以這四吠陀爲基礎,形成了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吠陀天啓、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

1、吠陀天啓主義,婆羅門教的吠陀經最初是天神所啓示,是由古代聖哲傳述下來的,爲一切知識的源泉,只有婆羅門纔有資格和能力講授這種書。

2、祭祀萬能主義,祭祀能左右一切,可免禍災求福壽,祭祀是梵天的旨意。其意義有三:爲供養,爲贖罪,爲求福。祭祀的種類特別繁多,上至帝王的灌頂典禮舉行馬祭,下至平民舉行的香火祭祀等等。

3、婆羅門至上主義,婆羅門的至高無上是先天賦予,稱爲“人神”,與自然界諸神並立,不受法律制裁,其階級地位不容侵略。在《摩奴法典》中說:“無論學問又無,婆羅門皆爲大神。”

什麼是古印度婆羅門教 婆羅門包含教有哪些內容? 第2張

三大聖書婆羅門教有三大聖書,即《吠陀經》、《奧義書》、《薄伽梵歌》。其中吠陀經的出現發生在佛教產生之前,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相連接,而薄伽梵歌創作佛教產生之後。現分別闡述如下:

1、吠陀經(Vedas):即上述四種吠陀的總集。其萌芽於公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成形於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九世紀。早期的梨俱吠陀是對衆神的讚歌,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自然諸神的懷疑,而在諸神之上,安立一個最高唯一的真理,這樣,有情與非情的本體被稱爲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名。在吠陀時代,還包含一個梵書的時代,其中耶柔吠陀開啓了梵書時代思潮的序幕。根據耶柔吠陀等其他吠陀經,各種各樣的梵書(Brahmana)、“婆羅門那”應運而生,被婆羅門奉爲僅次於吠陀經的經典,“婆羅門那”意思爲“神事釋”,爲專門教授弟子祭祀法的神學書。

2、奧義書:奧義書的梵文名爲Upaniad,意爲“侍坐”,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祕密的教義。奧義書作爲梵書的一部分,在形式上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至五世紀,產生的原因:由於時代思潮所趨,自由思想擡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鼓勵反傳統的內容。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時嚴格的吠陀正典,保存了保拉法時代的各種思想觀念,五奧義書爲:《歌者奧義書》(Chāndogya)、《廣林奧義書》(Bhadāra)、《他氏奧義書》(Aitareya)、《佼屍多吉奧義書》(Kauitaki)、《泰帝利亞奧義書》(Taittirīya)。奧義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另一個是一百零八種本。此書有兩個中心內容:梵我一體論和輪迴解脫論。叔本華曾說:“餘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然而,這種新興婆羅門教的代表奧義書盛行一時之後,逐漸衰落了,其原因有兩點:其一,義理太深,無法大衆化;其二,實行起來成爲思索概念,其中的妙境很難實現。

3、薄伽梵歌(TheBhagarad-Gita):這是“大戰詩”第六卷毗虛摩品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創作於公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當時正處於佛教取代其他一切宗教處於印度最主要宗教的時候。此時婆羅門教的學者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之中,並把不合理的重新組織,把矛盾的重新調和,賦予新的力量。從佛教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婆羅門教終於復興成爲現在的印度教。此書被享波爾(WillianVonHumboldt)描寫爲:“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此書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意義,相當於基督徒心目中的《新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