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二戰最大疑團:到底蘇聯的嚴寒在戰爭中幫了誰?

二戰最大疑團:到底蘇聯的嚴寒在戰爭中幫了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1年6月22日,在西歐取得了巨大軍事成功的納粹德國通過“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很多人都認爲,這是希特勒100多年後重蹈拿破崙的覆轍,蘇聯再次經由寒冷天氣的幫助,將納粹德國擊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開始了入侵俄國的征程,他指揮自己的軍隊一路打到了莫斯科,但由於當時嚴寒天氣的到來和俄方堅壁清野的“焦土戰術”,這位軍事天才已無力迴天。幾十天后,拿破崙軍隊在飢寒交迫中崩潰。所以後來就有了“無人能戰勝俄羅斯寒冬”的說法。

時間到了1941年6月22日,在西歐取得了巨大軍事成功的納粹德國通過“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很多人都認爲,這是希特勒100多年後重蹈拿破崙的覆轍,蘇聯再次經由寒冷天氣的幫助,將納粹德國擊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蘇聯的寒冷天氣到底成了誰的助手?

  綿羊價格和擦槍油帶給蘇聯人的誤判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大舉進攻蘇聯。希特勒的600萬大軍乘坐火車橫穿整個西歐,上千架作戰飛機轉場,這些是無法掩飾的軍事行動,連英國的情報人員都能判斷到,德國即將對蘇聯下手。雖然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保駕,但如此數量的德國大軍進行集中調動,蘇聯情報人員也判斷德國已經將對蘇戰爭提上日程。但是蘇軍總參謀部情報局(簡稱格魯烏)卻誤判了德國入侵蘇聯的時間。

在朱可夫的回憶錄中,他對此有所描寫,他說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還是不太相信德軍敢在當年發動戰爭,雖然蘇德之戰必然要到來,但現在德國人顯然還沒有準備好,蘇軍還是具有威懾力的。

二戰最大疑團:到底蘇聯的嚴寒在戰爭中幫了誰?

斯大林認爲:蘇軍剛剛在諾門坎地區教訓了德國人的盟友日本關東軍,蘇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遠超在波蘭時候的表現;德國在1941年下半年才進行戰爭,而不久後蘇聯將進入極寒的冬天,明顯德軍準備時間已經不足。斯大林和他的情報機關認爲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不會蠢到不準備充足的過冬補給就妄圖開戰。

所以,在德國入侵前夕斯大林還在和任州委書記的赫魯曉夫討論當年的糧食豐收問題,明顯他關注的重點不在防禦納粹德國上,以至於德軍打進來的消息傳到時,斯大林足足10分鐘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1940年12月,葛利柯夫向斯大林報告:根據可靠情報,希特勒有可能不等西線戰事結束便進攻蘇聯,因爲德國雖然有羅馬尼亞提供原油,但德國總體的原油消耗還是處於赤字狀態,入侵蘇聯是最現實的能解決石油窘境的辦法。格魯烏的情報得到了格列齊科元帥的支持,但斯大林並沒聽進去。

1941年3月,葛利柯夫又向斯大林提交了一份詳盡的情報。在這份情報中,格魯烏斷定:德軍最有可能在戰勝英國或與英國簽訂有利於德國的和平協議之後,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葛利柯夫在會上報告了德軍在蘇德邊境大規模集結的情況,此次進攻的代號是“巴巴羅薩”。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葛利柯夫卻信誓旦旦地說,德國人還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並表示若有差池,甘願接受處罰。葛利柯夫在政治局會議上拍着胸脯保證“德國人還沒到開戰的時候”後10個小時,納粹德國的軍隊越過蘇德邊境,向蘇聯發動了大舉進攻。

實際上,葛利柯夫之所以在政治局會議上敢拍胸脯,其判斷也是有依據的。後來有報道對此有詳細描述。格魯烏的情報專家們認爲,如果希特勒想要大規模進攻蘇聯,必須準備應對蘇聯的嚴寒。因此,德軍需要準備大量羊皮襖來禦寒。

根據格魯烏的估算,德軍至少需要採購600萬件羊皮襖。這就意味着要有數百萬頭綿羊被宰殺,會有大量超出日常需要的羊肉涌入歐洲市場,從而引起羊肉價格大跳水。在幾個月的時間裏,格魯烏密切監控歐洲各綿羊產區動向,收集、整理出各地公綿羊的數量、主要集散地和屠宰中心的情況。葛利柯夫每天兩次聽取歐洲各地公綿羊價格的情況,還命令蘇聯情報人員監視庫存1.5萬件以上羊皮襖的德軍在冬裝方面的備戰動向,但是,均未發現異常。

後來有報道披露,還有一個令格魯烏做出錯誤判斷的依據,是德軍使用的擦槍油。情報專家們認爲:德軍目前使用的擦槍油在寒冷天氣中會受冷凝結。如果要與蘇聯開戰,需要配備適合嚴寒地區的特殊擦槍油。

因此,葛利柯夫命令手下注意蒐集德軍的擦槍布和油紙,看德國人是否改變了擦槍油的配方。德軍對於擦槍布有很嚴格的管理規定,使用過的擦槍布都要燒燬或就地深埋。但經過格魯烏的努力,德軍使用過的擦槍布還是被祕密蒐集、送回蘇聯國內進行化驗分析。

當運送大量髒布和廢紙通過邊境時,爲了不引起德國邊防軍的懷疑,格魯烏情報員常常在這些破布、廢紙裏面裹上鐵錠以矇混過關。但是,化驗結果顯示,直到德軍開始進攻蘇聯之時,仍舊沒有使用新式擦槍油。

與此同時,格魯烏還有計劃地從德國佔領區偷運大量煤油燈、煤油爐和打火機等生活必需物品,再對這些物品中的油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德國人還在使用在嚴寒地區無法使用的燃油,沒有更改適合寒冷天氣使用的燃油配方。

然而,這些判斷到最後都落空了,從而導致了蘇軍備戰節奏減緩,沒有及時收縮力量,讓德軍在戰爭前期所向披靡。從情報判斷來看,寒冷的冬天,麻痹了蘇聯的情報機構,讓德國人佔了先機。

實際上,葛利柯夫的總體判斷方向是對的,只是最終落腳點發生了偏差。因爲希特勒在進攻蘇聯之前,根本沒有按照常理進行備戰。希特勒常向他的將軍們鼓吹:蘇聯就是一棟即將倒塌的房子,只需要我們在門口踹上一腳,整個房子就會坍塌!希特勒想利用閃電戰的經驗,在短時間內就佔領蘇聯的重要城市,迫使蘇聯投降,這樣他根本沒有必要在俄羅斯過冬。即便是沒有實現打垮蘇聯的目標,希特勒最主要的目標是高加索油田,那裏屬於蘇聯南部,過冬條件並不是特別嚴苛,所以德國的軍隊在備戰時也沒有考慮過冬的問題。

 雨水“黏住了德軍的靴子”

在戰爭初期,德軍“閃電戰”進軍速度上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戰爭進入到兩週以後,德軍感覺到了明顯的壓力,因爲他們從戰場上俘獲的是大批老舊坦克以及絲毫沒有作戰經驗的“預備役”士兵。德國軍隊就像獵豹一樣,而蘇聯軍隊就好像北極熊,雖然初期北極熊被獵豹抓得渾身是傷,可獵豹也清楚,這沒有傷及北極熊的要害,在接下來的消耗中,北極熊還可以繼續有破綻,而獵豹卻經不起一次失誤。

爲了尋求殲滅蘇軍主力的機會,德國三個方面軍都沿着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幹線進行進攻。在攻堅戰中,德國消耗了大量的裝甲部隊,並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交通幹線和主要城市之間大部分未能控制的區域,則爲後來德軍並不穩固的補給線帶來了壓力,這種壓力遠大於天氣帶來的壓力。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哈爾德上將的工作日記中關於前線部隊的狀態有清楚的記載:1941年7月7日(戰爭的第16日)南方集團軍情況:第11集團軍司令官的情緒已由樂觀變成了失望。第11軍的進攻又受阻,其原因不明。第17集團軍進展順利,並已集中其先遣支隊,準備在普羅斯庫羅夫方向上實施突擊。他在7月30日的日記中寫到:德軍最高統帥部已就東線下一步的作戰定下了新的決心,即應在戰場中部轉入防禦……

到了9月,德國人也認爲應該在寒冬困境到來之前解決戰鬥。9月30日,德軍重新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代號“颱風行動”——劍指莫斯科。這一次蘇聯人又沒有料到,德國人會在那麼晚的時間發動攻勢,因爲12月寒冬就將來臨。德軍俘獲了大量的駐守士兵和裝備,當然包括相當多的過冬用品。它們都被髮放到了一線部隊,當寒冬來臨時,這些物品發揮了一些作用。朱可夫對此也有描述:希特勒匪徒身上穿着從居民那裏搶來的禦寒衣服,腳上穿着簡陋的自制稻草套靴。短皮大衣、氈靴、棉背心、防寒襯衣,所有這一切也都是武器。

二戰最大疑團:到底蘇聯的嚴寒在戰爭中幫了誰? 第2張

10月過後,德軍認爲勝利唾手可得,但寒冷的大雨讓蘇聯的領土變成了一片泥地。有許多德國將領在戰後的回憶錄裏提到最痛恨的就是那場雨“黏住了德軍的靴子”,然而實際情況是,德國人因爲泥濘喪失了一些進攻時間,而蘇聯軍隊則因爲泥濘損失更大。當時蘇軍的T34坦克在正面戰場上數量和技術都處於絕對優勢,相對德國方面只有3號和4號坦克,無法和T34正面抗衡,而能夠擊穿T34的75MM火炮也還沒有運往前線(當時的鐵路已經得到了保障)。

正是因爲路面的泥濘,使T34行進速度和蘇聯重型火炮的發揮受到了極大限制,才讓德軍前線逃過一劫。蘇聯人不得不停下腳步,開始在莫斯科外圍挖掘戰壕,進行縱深防禦。由於道路泥濘,準備反攻的兩個蘇聯集團軍和200輛坦克集結受到了阻礙,不得不投入到防守作戰。朱可夫也由此抱怨過連續下雨的泥濘讓部隊集結和反擊不能順利展開。

德軍著名的將領古德里安曾將兵敗莫斯科城歸咎於俄羅斯的嚴冬。他說,如果不是嚴寒的阻遏,德國人11月份就在克宮裏飲酒慶功了。由於冰雪天氣,德軍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凍無法開動,攻擊力大打折扣。

  嚴寒的天氣到底幫了誰?

  但事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氣溫只有零下7攝氏度(此前10月份還下過多場雨,造成道路泥濘),而11月8日的最低溫度是零度。雖然11月11日至13日氣溫曾驟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這樣的天氣很難被稱之爲“嚴寒”。

戰場上,希特勒調集的51個師的增援力量加入戰鬥,這支部隊配備了過冬裝備,同時由於氣溫下降,有些泥濘的路面變得稍微好走了一點,德軍在這個階段發動了一些稍微有點威懾力的進攻。而莫斯科方面因爲後勤線沒有像樣的公路而導致補給更加困難。不得不說11月的小降溫對於德軍是更加有利的。在武器方面,德軍的坦克是汽油發動機,蘇聯的柴油發動機在低溫下更加容易結冰損壞;機槍的配備,德軍用的是氣冷機槍,蘇軍用的是笨重的水冷機槍,在零下的溫度中其穩定和持續性更不利於發揮。朱可夫對此描述:1941年10月,道路泥濘時期是比較短的。11月最初幾天比較冷,下了雪,道路到處暢通無阻。在希特勒軍隊發動“總攻”的11月份,在莫斯科方向作戰的地區內,氣溫穩定在零下7至零下10攝氏度。而在這樣天氣條件下,是不會有泥濘的。

真正嚴寒(零下25攝氏度)的降臨是在12月5日蘇聯紅軍轉入反攻之際。也就是說,嚴冬氣候只是在蘇聯軍隊轉入反攻追擊德軍之時起到一定作用,而殘酷的莫斯科城下阻擊戰卻是在並不太冷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從事後看來,莫斯科會戰以後,德軍沒有出現拿破崙時期的全線崩潰,有兩個方面的巧合,一個是因爲寒冬,德軍和蘇軍都喪失了大規模的機動能力,德軍因爲禦寒燒掉了不少汽油(之前講過煤油爲何沒有用),坦克和卡車都不能機動,大批的士兵只能選擇在原地修築工事進行防守,蘇聯則因爲擔心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分被包圍分割,外加莫斯科以東的兩條運輸線路已經不堪重負,不得不保持相持局面。

另外,希特勒下達了死守命令,不少將軍順水推舟就地進行防守,穩住了陣線,讓瀕臨崩潰的德軍獲得了喘息。更爲幸運的是,德國的後勤有火車、卡車,作戰部隊機動依靠坦克裝甲車,這些機器就是餓上一個冬天,在有油料補充後,依然可以作戰。

“嚴寒挽救了蘇聯”的說法之所以能喧囂一時,很大程度上是冷戰的環境造成的。西方國家出於反蘇的需要,極力貶低蘇聯軍隊在戰勝德國中發揮的作用。當然最強調“天氣”的當屬希特勒的將軍們,他們也是這種說法的始作俑者,力圖挽回德軍的聲譽。

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歷史的真相是蘇軍以縱深防禦挫敗了德軍不可一世的閃電戰。對此,親身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將領布魯門特里特,在評論莫斯科城下的敗北時,說過一段中肯的話:“一切決定中最致命的決定,是對這個國家首先發動進攻。因爲這時的敵人比我們先前所遇到的敵人要強大得多。”說明當時在前線的高級將領已經意識到德國沒有實力戰勝蘇聯人。

戰場東道主蘇聯將“寒冬”作爲出發點,從而誤判情報,在戰爭前期險遭致滅頂之災;德軍盲目自信,忽視了“寒冬”的存在,卻讓他們出其不意、連撞大運。要說蘇聯的鬼天氣幫了誰?當然是德國,要不是因爲“天氣”欺騙了蘇聯,德國人連蘇聯的大門也未必踹得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