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貴婦見面就聊中國製造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貴婦見面就聊中國製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很多中國產品是對西方國家產品的模仿。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紀前後,歐洲也盛行過模仿中國產品的熱潮。

仿造品註明“中國製造”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很多產品就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後的工藝技巧水平比擬,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據記載,有一次愷撒曾穿戴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羅馬引起了巨大轟動。作爲絲綢之路的重要終點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僅憑絲綢貿易就獲得了空前的繁華。

歐洲匠人很快便學會了養蠶絲的技巧,開始仿造中國絲綢。到16世紀之前,意大利、法國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絲綢基地。因爲“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更推崇中國出產的絲綢。雖然後來歐洲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採用中國圖案,比如龍、鳳、花、鳥等等,而且要特別註明“中國製造”以包管銷路。爲了更好地進行仿造,歐洲各國絲織廠的絲綢畫師手裏都有一本《中國圖譜》。

 一件瓷器可換幾個奴隸

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應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爲主。所以輕薄漂亮的瓷器一傳入歐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最初的瓷器數量異常稀少,而且往往被當成最名貴的禮物送給國王和貴族,平常庶民根本無緣得見。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貴婦見面就聊中國製造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單件的價格就相當於幾個奴隸的價格。瓷器的製作工藝對歐洲來說也是個祕密,當時葡萄牙商人們猜測瓷器的原料是貝殼、蛋殼和石膏。

因爲昂貴,16世紀的歐洲人甚至認爲瓷器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他們確信假如在中國瓷器裏盛放毒藥的話,瓷器會開裂。到了16世紀中期,跟着葡萄牙人大量從中國帶回瓷器,收藏中國瓷器成爲歐洲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

在最早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贈予意大利國王的禮物也經常是中國瓷器,並且王后還委託人在中國訂燒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贈予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王室聯姻,葡萄牙公主就帶來了瓷器嫁妝。

 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中國熱”一直伸展到了英國女王的宮廷中。18世紀初,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形容說:“女王本人愛好穿中國服裝出現。我們的屋裏充滿了中國的元素。”

中國元素在當時歐洲成爲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詞。宮廷裏面掛着中國圖案的裝飾布,中國瓷器被視爲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國等大國的宮廷裏才能見到較多的瓷器。王宮裏的貴婦紛紛搖起了中國式的扇子,巴黎街頭出現了中國轎子。

貴族家庭也以擺設瓷器來附庸精緻,炫耀地位。貴婦們見面聊的都是中國製造,裙底下露出中國絲綢面料的高跟鞋,鞋面上是最當季的中國風格圖案。

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突發奇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全部中國宮的裝修是令人目眩繚亂的“中國風格”,可謂是集山寨中國產品之大全。宮內的檐口楣柱、牆角四邊屋頂都貼着豔麗的瓷磚,室內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藍色的圖案,到處都擺上了中國的瓷花瓶、綢帳與金流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