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歷史上歌德與赫爾德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歷史上歌德與赫爾德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歌德與赫爾德的故事。

1770年,歌德時年21歲,在斯特拉斯堡結識了赫爾德。這位只比歌德大5歲的青年人(不過26歲),對於日後人類文化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來說,此時卻具有極爲重要的導師意義。

歌德自己也坦承,給他“帶來極重大的後果、最有意義的事件,就是與赫爾德的結識以及與他的親密交往。”

1770年赫爾德與歌德的結識,也標誌着狂飆突進運動的開始。

赫爾德後來在文學史、思想史乃至文化史地位都不如歌德,雖然他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畢竟歌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回過頭來想,這樣一種師生遇合既有緣分的偶然因素,也體現出德國思想發展的某種必然性。赫爾德雖然只比歌德長5歲,但要知道“在年紀輕的時節,這5年已造成很大的差別”,再加上歌德“既稱許他之爲人,又敬重他所已成就的業績”,所以難免生出崇拜之感,即便是赫爾德生性暴躁,且頗爲刻薄,歌德也居然忍受了下來。

說赫爾德是青年歌德的精神導師,當不爲過。

歷史上歌德與赫爾德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當時的歌德,對德國文壇狀況還是非常的陌生,所以26歲的赫爾德簡直就成了他通向德國文壇的捷徑:“他的談話無論何時對我都很有意義,他能夠用提問、回答或者其他別的方式隨便就說明他的意圖。所以,他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能啓發我獲得新的見解。當時他已十分有名,尤其是通過《斷片》、《批評之林》等著作,他可以說已經名列當代國人所仰望的傑出人物之林。”

青年歌德對赫爾德的態度,用“執禮甚恭”來形容。但赫爾德雖然有文學的修養、思想的敏銳,卻缺乏導師的耐心、引導的經驗。或者說,他不具備爲師的“循循善誘”的本領。

赫爾德這個老師與歌德這個“可遇不可求”的學生之間,只有那短暫的幾個星期的共度光陰。歌德既不如張無忌那樣有極高的悟性,赫爾德也不像張三丰那樣屬“不世出”的大師。好在思想不是武功,有的是可以仔細推敲琢磨、發展變異的可能與機會。

歌德自己也認爲:“假使赫爾德的談論更有系統的話,我就可以從他身上獲得寶貴的指導,使我的修養有持續的發展方向。可是,他的傾向,倒偏於考驗和激勵,而不長於指引、領導。”

如此說來,真的是大可遺憾之事,但且慢,正如我們前面所言,思想與武功畢竟不同,赫爾德不能將學生“馴化如儀”,倒給歌德這樣的天才預留了“超越規則”的空間。

自萊布尼茨開始,“啓蒙理性”就逐漸開始了其爭取主導權的地位,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主要是針對封建教會的“強大教權”。說來也奇怪,龐大的教會勢力到了這會兒,卻如同不堪一擊的“祭壇偶像”,被啓蒙理性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力,一舉而盪滌之。

歷史上歌德與赫爾德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第2張

當然歷史的原相併非如此簡單,新教與天主教的權力之爭亦極複雜,但啓蒙理性之逐漸成爲思想主流,確是事實。赫爾德早年在哥尼斯堡求學,對康德、哈曼這兩位大師都曾執禮甚恭,但最後還是親哈曼而遠康德,自然有他思想擇定的考慮在內。

所以,這一段交往的思想史意義,決非僅是赫爾德與歌德的“師生結緣”而已,它引出的,還有德國思想傳統的一條重大線索。

歌德在思想上的來源,當然有他早期在萊比錫大學接受學校教育的影響,但就接觸重大思想流派來說,不是萊布尼茨以來的德國啓蒙理性傳統,而是以反啓蒙爲標的的浪漫情徑,其上溯可以追至意大利的維柯、德國的哈曼。這對理解德國古典時代在整個西方思想史上的意義,是有着很重要的提示作用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