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背景是什麼?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起因

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背景是什麼?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起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亞美尼亞大屠殺指的是土耳其對其轄境內亞美尼亞人基督徒進行的種族屠殺。其受害者數量達到150萬之衆。基督徒及猶太人不被視爲與穆斯林平等,前兩者指控穆斯林的供詞不會被法庭接納。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絕承認這是一起官方發起的有預謀的屠殺行爲,但亞美尼亞、俄羅斯和多數西方國家皆認爲這是一起可以和猶太人大屠殺相提並論的由一國政府蓄意進行的種族滅絕行爲,一些土耳其學者(如奧爾漢·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觀點。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希臘、意大利、黎巴嫩、荷蘭、俄羅斯、瑞典等二十多個國家官方承認這是一場種族屠殺。歐洲議會也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稱這宗屠殺爲"違反人性的罪行"。聯合國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也將事件定性爲"種族滅絕"。

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背景是什麼?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起因

在奧斯曼帝國境內,根據伊斯蘭教的齊米制度,作爲基督徒的亞美尼亞人可享受有限度的自由,例如信奉原有宗教的權利,但是待遇有如二等公民。基督徒及猶太人被禁止攜帶武器或騎馬,他們的房屋與宗教建築也不能高過穆斯林的,不準穿綠色衣服,宗教活動也要順從穆斯林的規定,此外還有其它法律上的限制。違反這些法令的人可被處罰,輕則罰款,重者可被處死。

歐洲大陸的三大資本主義強國英國、法國及俄國對奧斯曼帝國處理國內的基督教徒少數族裔有異議,認爲違反宗教自由,向土耳其政府施壓日增,要求它的所有公民都享有同等權利。

從1839年起,土耳其政府推行坦齊馬特改革去改善少數族裔的處境,但成效不大。到了1870年代末,希臘及幾個巴爾幹國家已經不能忍受,先後擺脫了奧斯曼的統治。亞美尼亞人在這段時間沒有積極爭取獨立,使他們得到了"忠心米利特"(土耳其語:millet-isadıka)的稱呼。

 推行改革

推行改革,1860年代至1880年代:亞美尼亞人問題從1860年代中期至1870年代初,亞美尼亞人開始要求土耳其政府改善他們的待遇。亞美尼亞人羣體議會(Armenian Communal Council)從安那託利亞東部的農民收集簽名後,向土耳其政府請願,要求糾正被那些農民抱怨的事:庫爾德人及索卡西亞人在亞美尼亞人市鎮搶掠和殺人;不依法收稅;政府官員的犯罪行爲;拒絕在審訊時接納基督教徒作爲證人。土耳其政府聽取了這些訴求,承諾會懲罰那些要對事件負責的人。

1875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的基督教徒起事被鎮壓後,列強援引1856年的《巴黎條約》,宣稱該條約容許它們介入以保護奧斯曼帝國的基督教徒少數族裔。面對日增的壓力,政府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及與列強談判。與此同時,亞美尼亞人的君士坦丁堡牧首拿施斯二世(NersesII)提出亞美尼亞人的控訴,指他們遭受廣泛的"強奪土地……強迫婦女及兒童改變宗教信仰、縱火、強索保護費、強姦及謀殺"。

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背景是什麼?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起因 第2張

在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結束後,亞美尼亞人開始更傾向以俄國作爲他們安全的保證人。拿施斯於俄國領導人與奧斯曼人在聖斯特凡諾談判期間,接觸了俄國人,說服他們在《聖斯特凡諾條約》加入第16條,規定佔據亞美尼亞省份的俄軍只會在奧斯曼完全落實改革後纔會撤走。英國不想俄國佔據大量奧斯曼領土,迫使俄國進行新談判,於1878年6月13日召開柏林會議。亞美尼亞人蔘與了談判,表明他們爭取的是自治,不是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他們取得部分成功,《柏林條約》第61條包括了上次第16條的同樣文句,但是刪去俄軍可留在那些省份的提及,取而代之是土耳其政府須定期把改革的進度知會列強。

 哈米德大屠殺

1876年,新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登位。從《柏林條約》簽訂後的改革期開始,哈米德二世試圖擱置那些改革,聲稱亞美尼亞人在那些省份未佔大多數,又稱亞美尼亞人報告受苛待的事大多是誇大或不實。1890年,哈米德二世創建了一支準軍事隊伍"哈米迪耶"(Hamidiye),由庫爾德族非正規人員組成,任務是"隨他們想怎樣的去處理亞美尼亞人"。由於奧斯曼官員蓄意在亞美尼亞人聚居市鎮引發叛亂(通常是因爲稅收過重),例如1894年的"沙遜抵抗"(Sasun Resistance),這些部隊越來越多被用作以壓制及屠殺手段去對付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人成功擊退這些部隊,於1895年提請列強關注這些越軌行爲,而列強隨即譴責土耳其政府。

列強迫使哈米德二世於1895年10月簽署新的一攬子改革,以抑制"哈米迪耶"的權力,可是與《柏林條約》規定的改革一樣,從未得到落實。1895年10月1日,2000個亞美尼亞人在君士坦丁堡集會請願,要求落實改革,遭奧斯曼警察用武力驅散。未幾,君士坦丁堡發生了一些亞美尼亞人被屠殺事件,隨後席捲其他亞美尼亞人聚居的比特利斯省、迪亞巴克爾省、Harput省、錫瓦斯省、特拉布宗省及凡城省。遇害的亞美尼亞人數目有不同估計,但是歐洲人對這次被稱爲哈米德大屠殺的暴行的文件記錄把數字定於10萬至30萬人之間。

雖然哈米德二世未有直接下令進行那些屠殺,但是他被懷疑默許它們發生及沒有采取行動制止。對於歐洲人漠視那些屠殺而感到氣餒的亞美尼亞革命聯盟成員於1896年8月26日佔據歐洲人管理的奧斯曼銀行。該事件爲亞美尼亞人在歐洲帶來更多的同情,被歐美新聞界讚揚,他們把哈米德二世描繪成"大殺手"及"血腥蘇丹"。雖然列強誓言會採取行動及強制實施新的改革,卻因爲政治及經濟利益的緣故而沒有實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