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日本刺刀的發展史 承載了多少中國人的血和淚!

日本刺刀的發展史 承載了多少中國人的血和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早期軍用刺刀和30年式刺刀的誕生

日本國內最早出現的制式步木倉刺刀,是1831年(天保2年)長崎市諮議高島秋帆通過荷蘭商館館長德·希列尼購買的荷蘭燧發槍上所帶的刺刀。1865 年(應慶元年)5月,長州藩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從英國購入了 1800支米涅步木倉及配用的刺刀,這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地裝備近代刺刀。

明治初期,政府着力改進軍事裝備,大量購進並裝備英、法、德、美等國的步木倉,同時也進口了相配套的各種刺刀。爲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政府接管了原幕府經營的軍事工業,並逐步加以改造和擴充,初步形成了日本近代的軍工生產體系。1870年(明治3年),東京兵工廠成立後,開始仿製英國恩菲爾德1858式步木倉。4年後,開始生產全長705mm的仿斯奈德步木倉刺刀。1880年(明治13年),步兵少佐村田經芳研製出11mm口徑的13年式單發步木倉,併成爲制式軍用步木倉,隨即在東京炮兵工廠投入大批量生產,到1886年陸軍全部裝備了該型步木倉。與13年式步木倉同時開發的還有仿自歐式槍刺的13年式刺刀,全長約710mm,質量0.79kg,配裝於槍口右側。隨着村田步木倉的不斷改進,13年式刺刀也先後更替爲18年式和22年式等型號。爲改善槍身的平衡性,從22年式刺刀開始,改爲裝於槍口下方。這些早期刺刀的生產與裝備,爲30 年式刺刀的研製定型奠定了基礎。

日本刺刀的發展史 承載了多少中國人的血和淚!

1890年代後期,東京炮兵工廠廠長友阪成章大佐(Nariakia Arisaka)受命開發一種使用無煙火藥的新式小口徑步木倉,以取代村田步木倉等早期型號。 1897年(明治30年)新槍正式定型,稱爲30年式6.5mm友阪步木倉,同時爲該槍設計了相配套的30年式刺刀,也稱爲友阪刺刀。該刺刀全長525mm,刀體長 400mm,質量0.69kg。用今天的眼光來看,30年式刺刀相當長,近似於短日本刀,但考慮到當時世界上步木倉刺刀普遍在600mm左右的情況,而且相對於早期的13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的長度已大爲縮短,實際上符合軍用刺刀的總體發展趨勢。30年式刺刀的總體設計建立在德國西門子公司產品基礎之上,最早的 30年式刺刀刀身上甚至打有西門子的標識。但30年式刺刀刀尖處不是對稱的劍形,而是上端平直、下端單刃上挑,故有人曾撰文指出30年式刺刀刀尖是模仿傳統武士刀的形狀,實際上並非如此,同時代的歐洲刺刀中也有類似的設計。之所以採取這種形狀,只是爲了方便生產以及手持刺刀格鬥時便於劈砍。稍遲出現的英國P1907式刺刀,在設計上也參考了30年式刺刀,長度與外形都與後者相似。至於後來日本故意誇大刺刀的作用,有意將其與武士刀聯繫起來,使之成爲一種“精神武器”,則已經是後話了。

日俄戰爭結束後,根據實戰經驗,隨即對30年式步木倉的槍機、保險和瞄準裝置進行了改進,並於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定型爲38年式步木倉,30年式刺刀則因爲本身較爲完善的設計以及在日俄戰爭中的良好表現,被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並一直使用到日本戰敗投降,因此30年式刺刀也往往被誤稱爲38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和38年式步木倉一起,作爲日本軍國主義的得力幫兇,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爲二戰中最著名的軍用刺刀之一。

30年式刺刀的結構和型

30年式刺刀的設計從整體看較爲完善,是近代軍用刺刀中一個具有相當代表性的樣板。以標準型30年式刺刀來看,全刀可分爲刀體、刀鞘兩大部分。

日本刺刀的發展史 承載了多少中國人的血和淚! 第2張

刺刀刀身爲下單刃式樣,截面形狀爲尖銳的倒三角形;刀身兩側銑有寬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時減輕刀體質量和加強刀身剛度;刀身右側靠護手處打有生產廠標記;護手爲一整體,上端爲槍口套環,下端爲向前方伸出的護手鉤(這種設計在19世紀後半葉的軍用刺刀上相當常見,其作用是在白刃格鬥時卡、別對方的刺刀,並方便將若干支步木倉牢靠架設在一起,此外還可以用來在槍上懸掛旗幟。後來的軍用刺刀大多放棄了這一設計),後期生產的刺刀則取消了護手鉤,護手下端爲直形;刀柄末端爲閉鎖機構,上部爲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槽內右側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與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將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木倉上,需要卸下刺刀時,只要壓下柄尾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即可將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兩側有以鉚釘或螺釘固定的護木;刀柄末端金屬部分向下彎出呈“鳥嘴”狀,末端頂部平面上往往打有號碼等。

刀鞘用來盛裝和保護刀身,其結構相對較爲簡單,爲薄鋼板衝壓成型後再經焊接而成。刀鞘上端口部焊有一個用來加固鞘口邊沿的部件,稱爲“吞口”或 “鯉口”;稍下方爲連接掛件用的止動環,以螺釘與刀鞘本體固定,穿皮帶用的環口在刀鞘右側;刀鞘內部有兩對板狀彈簧片,上端的用來在插入刺刀後夾緊刀身,下端的則用來防止刀身在刀鞘中過分晃動。刀鞘在拼刺訓練時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將刀鞘套上以防誤傷,鞘尾端設計成突起的球鼻狀“水滴”,正是爲了在訓練中起到減緩衝擊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癟痕跡,多半是在訓練時相互撞擊而留下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國內古玩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假冒30年式刺刀,其主要特徵爲:刀身刀鞘多有經專門作僞而產生的鏽蝕,但多爲浮鏽,色澤紅褐,且較爲疏鬆、撫之沾手,沒有老包漿(“包漿”俗稱“傳世古”,指金屬表面由於氧化、鏽蝕及汗液作用,隨時間推移自然形成的一層化合物,有黑、古銅等多種色澤,使器物有一種自然的陳舊感。——編者注)的質感;刀身多數爲手工加工,有的刀尖形狀過於尖銳,血槽兩頭處形狀不規則,槽內不平整、有凹凸感,刀身普遍薄於正常厚度;

日本刺刀的發展史 承載了多少中國人的血和淚! 第3張

槍口套環形狀不規整,或有明顯變形,護手鉤形狀怪異;手柄護木木質疏鬆,多用普通木工螺絲釘固定,墊片形狀不規則,有的甚至是四方形,兩個螺釘或鉚釘的連線多不與刀背平行;T形槽與刀身、套環不在同一軸線上,卡筍簡陋粗糙,形狀亦與正品不同,柄尾與刀體連接處銅焊痕跡明顯;刀鞘焊縫粗糙或有漏焊點,“水滴”不圓滑、多留有銼痕等等。有的假刺刀也打有標記,但多數深淺不一,或者較爲模糊,且圖案多爲臆造,有的是三個相互分離的小圓,有的是五角星內有三橫,有的甚至將標記打到刀身左側。但其中有些假冒刺刀仿真度較高,有些則與當時國內特別是抗日根據地兵工廠手工仿製的30年式刺刀較爲相似,識別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各種特徵,並特別加以注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