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人不迷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華夏地域圖

華夏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國家古代的稱呼,源於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着的許多部落之中,就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從華夏民族用華山與夏水來作爲國家和民族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從黃帝時期,我國就開始了地理學研究,並有了華夏地域(地圖)和部落分佈的概念,這是人類最初的地圖概念。

沒有現代導航工具的遠古祖先,如何遠渡千山萬水而不迷失方向。“天縱之聖” 至聖先師孔子,又是如何周遊列國,回到魯國記錄春秋。“三保太監”鄭和,六次作爲正使太監下西洋,還能帶領衆人從茫茫大海成功凱旋返航,又依靠的是何種魔法。羊皮卷、陶片、甚至西周初青銅器“宜侯矢簋”底內銘文中談到的地圖又起源於何時?

地圖的產生—從方向到文字,從地圖到國家

1、古人對思維方位的認知--八荒六合、宇宙乾坤

方向的認知和規則的制定,是導航、認路、地圖繪製最關鍵的一環。

在遠古時期,古人看到太陽總是固定從一個方向升起,再從一個方向落下,便把太陽升起的方向命名爲“東”,太陽落下的方向叫西方,如繁體字的“東”,就是早上太陽出現在樹木中間的時候,所在的方向是東方的意思。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第2張

日出爲東

後來古人又發現了樹木總有一個方向的枝葉茂密,另一方向枝葉稀疏,便把樹幹上枝葉茂盛的方向命名爲“南”,如《說文解字》裏面對南的解釋爲,草木的南方有枝葉環抱;甲骨文的“南”字寫爲,就是一個樹樁,上面有個小樹枝。“東南西北”的四個方向被人統稱爲“四相”,後來引申爲代表四個方向的四個神獸;“四相”與衍化出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形成了八卦;“四相”與上、下統稱爲六合。

更甚至,古人已經跳出了三維空間,認識到了四維空間。古往今來爲宙從“四相”、“八卦”、“六合”、“宇宙”來看,古人不但有平面上方向的認知,還有三維,甚至思維宇宙的概念,這是遠遠領先西方文化的。古人對方位最初的認知,對之後的古人的地圖的繪製、出遊導航奠定了基礎。

2、因探索和鄉情而生的地圖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有一顆對遠方的好奇心。“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往今來的人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世界的探索。“落葉歸根”、“故土難離”、“狐死首丘”等等的詞彙都說明了古往今來的人類,對家鄉都有着深深的依戀,遠遊的人要回家、死去的人要魂歸故里。

出遊的過程中記錄周邊的景色和事物,返程的時候根據來時的記錄歸鄉,之後再把記錄傳給子孫後代,這種記錄就是最原始的地圖,由口口相傳,到簡單的木炭模板記錄,再到紙筆記錄。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第3張

學子趕考

3、政權讓地圖更加成熟

隨着國家的產生,地圖變成了王權和疆土的象徵,如西王母授九州地圖給堯帝和舜帝,再比如說大禹治水,是因爲得到了河圖洛書,這些古代傳說,在當時社會都是代表着皇權天授,天子是受命於天。

反之,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對自己統治的疆土十分重視,會建立特殊的部門,先根據行政區域劃分,繪製地方地圖,再彙總成全國總“輿圖”(地圖)。如秦朝以“縣郡制”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以獲得各地的地圖,此方法後來延續爲各個王朝獲得國家疆域地圖的主要手段。

先進的古代導航--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

1、觀星辨位—譬如北辰、衆星拱之

我國古代雖然沒有衛星定位,但是對天文和地理有着十分深厚的研究,而且天文和地理總是成對出現,說明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聯繫。除了前文提到的簡單的太陽東昇西落的方向指示,還根據金星和北極星來辨識方向,“導航”回家。

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發現金星早上在天空的東側出現,古人很形象的稱之爲啓明星;傍晚在天空的西側出現,古人稱之爲長庚星。《詩經》中就有“東有啓明,西有長庚。”的說法。古人稱單獨的星星爲“辰”,稱星座爲“星宿”。北極星又叫北辰,是北方的星星的意思,是古代辨認北方的一個很重要指標。聰明的古人還發現在北斗七星“勺頭”部位的天璇和天樞兩顆星的連線永遠指着北極星。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第4張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還以北極星爲中心,每年旋轉一週,其“勺柄”不但是方向的指引,還可以指引季節,如《鶡冠子》就曾記載:(北斗七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所以古人在晚上迷路的時候,通過觀察星星的位置,找到來時的路。

2、司南辨位--古代指南針的發明與應用

古人在戰國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石的磁性,並在東漢的時候,成功用磁鐵石打磨出了指引方向的司南,如東漢的《論衡》一書中就提到了“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古人出於對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的喜歡,將最早的指南針也做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子形狀,勺柄相當於現在的箭頭,指向南方。

司南的最大困難,就是勺子的磁性需要克服司南與地表面的摩擦力,聰明的古人就在司南勺子的基礎上發明了司南魚,就是把有磁性的薄鐵皮,放在水裏,浮在水面上,大大減小了摩擦力,提高了準確度。沈括還在《夢溪筆談》中介紹過指南針的製作過程,用針尖與磁鐵石摩擦,針尖就能指示南方,沈括還發現了磁偏角,即指南針的指向是南偏東。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第5張

司南

隨着軍隊的產生,古人還造出了就司南車,用於行軍導航。司南車不是利用磁性指引方向,而是利用機械原理,使司南車上指示方向的“箭頭”總保持指向南方(通常做成胳膊指向南方的小假人),以達到指示方向的目的,這大大降低了磁石和磁鐵消磁的風險。

再一次感慨古人的智慧,不但可以發現磁鐵的極性規律,還可以加以利用,舉一反三,只就是孔子說的格物致知,即總結出物體發展的規律,歸納出新的理論知識。

3、地圖導航--“製圖六體”與“計裏畫方”

古人有了對方向的準確辨識,就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嗎?在沒有高鐵的古代,第一次趕考的學子,是怎樣估算趕路的時間帶夠食物和盤纏的呢?萬一餓死在路上怎麼辦呢?這就涉及到距離的測量了。

我國有着悠久的地圖測繪文化和歷史,其中最著名的測繪理論就是“製圖六體”和“計裏畫方”。“製圖六體”提出了比例、距離、海拔等6個繪製地圖的概念和原則;計裏畫方”是將一里的距離用一個方格代替的方法繪製地圖,這個方法十分接近現代的比例尺繪圖的繪圖方式,使地圖上山川河流的位置、距離更加準確,更是衍化出用符號代替州縣的方法。

清朝的《大清一統輿圖》,是我國曆史上官修最齊備的地圖集。此圖在我國“製圖六體”、“計裏畫方”的基礎上更是引入了西方經緯線的技法,標註更加準確,表達與當下更加接近,基本上可以通用。尤爲有意義的是,該圖上標識出釣魚島的位置,證明了釣魚島自古便是中國的領土。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第6張

大清一統輿圖

4、封土爲臺,帶你回家

古代不僅在地圖上“計裏畫方”的來標明裏數,還在路邊樹立路標,標明距離。“封土爲臺,以記裏也。十里雙堠,五里單堠”,裏堠碑是唐宋時期常用的道路指示工具,即用土堆或天然岩石在道路一側每五里或十里立碑。像元稹描寫的“雙堠頻頻減去程,漸知身得近京城”的情境,頻頻二字非常像現在的路牌里程碑。

5、文字導航--圖文並茂的地方誌和古今地圖

唐朝的地圖多爲“圖經”組合,即一圖(地圖)一經(文字描述)對應出現,如《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古今郡縣四夷述》、《十道志》等,甚至還有可以講述古今歷史故事的古今地圖,如賈耽的《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其配圖《海內華夷圖》是一副從秦朝到唐朝的古今地圖,其用顏色區別古今地名,即“古墨今朱”的繪圖原則,在看地圖的時候還能感受滄海桑田的變換,領略魏晉人物的風采,比現代的語音導航更有情懷。

6、海上導航—牽星渡海

除了對地平線的追逐,古人對海平面的好奇也很強烈。明朝的鄭和就有七下西洋的壯舉,還留下了寶貴的《鄭和航海圖》圖集。那麼鄭和是如何在海上“導航”,還能詳細記錄下航海地圖呢?這就涉及到神奇的“過洋牽星術”,和古代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了。

古人在已知尺寸的一系列木板中心鑽孔,並穿上長度已知的繩子,讓繩子的一端放在眼睛下方,使木板底邊與海平面垂直、地平線重疊的同時和北極星(不限於北極星,太陽也可以)構成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得到一個海平面與星辰的夾角,通過這個夾角、北極星、季節,就可以計算出船在海上的方位和行駛距離,這個現代的航海六分儀是同一個原理,有木有!

總之,鄭和就是依靠“牽星術”七下西洋,並精準繪製出了《鄭和航海圖》圖集。古人的導航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古代沒有導航衛星 古人出遊回來爲什麼不會迷路 第7張

牽星術木板

總結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即使遠方和危險相伴而行,人類也從未放棄過對世界的探索與感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華夏民族認識世界、格物致知、改造世界的過程。

華夏民族的祖先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順應自然規律、克服重重困難,不但將探索的足跡遍佈神州大地,還創造出各種巧思妙想的工具,能夠詳細記錄、繪製地圖,並將發明創造妥善保存,一代又一代傳承,終於創造出璀璨的華夏文明。

參考文獻:

【1】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J].史學史研究

【2】丁超.唐代賈耽的地理(地圖)著述及其地圖學成績再評價

【3】《航海天文》調研小組.我國古代的航海天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