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包衣奴才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記得在看清朝電視時,經常會有“包衣奴才”的稱呼。而且劇中那些自稱爲“包衣奴才”的,大多都比別的漢家官員更親近君主。而且在電視劇中,和珅經常自詡爲乾隆家的“奴才”,而紀曉嵐跟乾隆的關係,可比自己疏遠多了。

這其實引起了我很大的疑惑,爲什麼自稱爲奴才,他們還這麼開心呢?而且像和珅,那可是一等忠襄公,乾隆身邊的親信呀,甚至後面還做了乾隆的親家。看上去身居高官,手握大權的,爲什麼他們世世代代都稱自己爲“包衣奴才”呢?他們真的只是奴才嗎?今天就來爲大家揭祕,清朝歷史中包衣奴才的真實面目。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清朝廷奴才——包衣奴才的真實面目

在聽評書《劉羅鍋傳》的時候,每每乾隆和和珅商議事情的時候,和珅回話之前都會加上兩個字“阿哈”。聽上去似乎很逗,也很符合現代的審美和搞笑。可是,我爲此特地翻了一下書籍,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這其中學問可不小。

何爲包衣奴才?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清朝是很特殊的一個朝代,滿漢一家親是整個清朝推崇的觀點,所以清朝的官員分爲漢臣和滿臣。而在這些滿臣中,包衣就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在滿語中,“阿哈”是“家生”的意思,所以前文裏提到的評書也不是空口說,更不是語氣助詞。

孟森先生的《八旗制度考實》的文中就提到了“阿哈”的含義:“考包衣之名,“包”者,滿洲語“家”也; “衣”者,虛字,猶漢文“之”字。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第2張

“包衣阿哈”就是“家生奴才”、“包衣奴才”,從字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就是指清朝君主自己家裏的奴才。而在清朝歷史中,有一些“包衣奴才”社會地位很低,是滿人中的下等人。但是也有一些情況特殊的,在君主身邊伺候久了,就有了不同尋常的地位。我們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就是包衣奴才,而一直被人所知的大臣和珅也是。

包衣奴才是怎麼來的?

包衣並不僅僅只是滿人,其實在清朝,包衣還包括了非滿族的人。包衣一般被分爲四類人。

第一類是包衣中的下等人,在這種人中,也被分爲兩種。一是戰爭中,戰敗的時候被當做俘虜的。這類人在包衣裏的等級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很低。其實可以試想一下,首先是外來人,其次還是和自己對立的戰俘,肯定是受不到好的待遇的。

還有一種是犯罪的人,在古代犯罪是要受到很重的刑罰的。而其中一個就是將這些人收爲官宦或者朝廷所用,爲奴爲婢,但是也是包衣。《八旗通志初集》中曾經對這類包衣的出身有所介紹:天聰四年二等參將雍舜,曾緣事革,沒入辛者庫,給貝勒家。可見,這類包衣生活極其不幸,是下等人。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第3張

第二類是女真族貴族的後代。這類人在努爾哈赤入關之前就是貴族,我國古代向來以世代相傳爲主,而到了清朝,女真族貴族也必須得世代承襲包衣身份。雖然這些貴族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甚至可以做官,但是在自家的主子面前,一日爲包衣,世世代代都是包衣。

第三類是八旗子弟。就如同我們在很多影視中看到的,八旗紈絝子弟整日無所事事,在京城裏遊手好閒。這些人裏有蒙、滿、漢等的士兵或是官員。雖然對外是軍中之人,但是其實對內還是清朝廷的家奴。

最後一類也是等級地位最高的,叫做內務府包衣。內務府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在很多電視劇中,尤其是清朝的古裝劇裏,都會有介紹。內務府主管君主家裏的事情,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君主的飲食、服裝,真是能管君主的婚姻狀況。內務府包衣雖然是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也可以從中得利,甚至能左右君主。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第4張

《盛京內務府順治間檔》中就有介紹:“總管內務府書致安塔穆、布塔西:董德貴牛錄下鞍匠李策榮之包衣阿哈陳有功等二丁善織布,將其帶來北京,使共與主人同住,其缺由王舟成之二丁補之。”

包衣奴才,在普通百姓眼中看似很有地位,也很風光。然而對於清朝君主而言,他們生來是奴才,必定生生世世都是奴才。可以看出,這些包衣不光是自己要服侍君主,就連子孫後代也是如此。但是,內務府包衣是跟其他包衣大不相同的。下面,就讓我們揭開清朝君主的管家“內務府”的面紗,看看內務府包衣是怎麼爲君主工作的。

君主管家——內務府包衣

所謂的內務府包衣,也被稱爲上三旗,上三旗說白了就是地位相對比較高的旗人。其中有鑲黃旗、正白旗、正黃旗,在很多影視中,我們能看到清朝很注重各種旗人的等級身份。而據史書記載這三種旗人的地位很高,專門服務君主的。

內務府包衣的由來

內務府的前身叫做“十三衙門”,在順治在位期間,其很寵幸的宦官吳良輔上書進言,建議成立“十三衙門”爲君主辦事。“十三衙門”主事的大多爲宦官,主要是伺候君主,以及整個皇家。康熙年間,吳良輔的罪行被揭示,太祖康熙爺自此關閉“十三衙門”。與此同時,便不再設立內官。

但是“十三衙門”的關閉影響整個皇家的內務,所以自此產生了“內務府”。爲了防止“十三衙門”的歷史重演,而且內務府所管轄的區域均是后妃所在之地,事多繁雜的,所以君主開始讓貝勒、貝子等做內務府中的某一部門的總管。從而,內務府正式成立,開始爲高度集中的君主權利做貢獻。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第5張

政治資源很好

不管是劇中還是史書中,我們都不難知道一個事實,漢族人人如果爲奴,很難翻身,更不用說參加科舉考試入朝爲官了。但是包衣不一樣,雖然是君主的自己奴才,但包衣是可以參加考試,一旦考到了不錯的成績,也是很爲君主長臉的。

比如我們現在北上廣裏發展很快的廣東,當年就出過一個著名的巡撫李士楨;還有富可敵國,甚至做了君主的親家的和珅和中堂;以及立山,光緒年間曾經做了很久的兵部尚書。同治在位期間,官文也是包衣出身,高中後當上了湖廣總督;還有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先生,他的祖輩就是康熙大帝身邊很重要的人物,也是包衣出身,常年甚至祖輩都爲君主管理很有油水可撈的江寧織造。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男子大多追求的都是功名利祿,而女子都會很嚮往婚後幸福。在清朝時,雖然八旗子弟以及八旗秀女最爲被重視,但是包衣裏也出現過很多有名的后妃。

雍正的孃親,正是包衣出身,其母乃是正黃旗包衣中的烏雅氏德妃。雖然是包衣出身,但是德妃最後可是當了太后,地位可見一斑。乾隆一生很寵愛的高貴妃,曾經是在乾隆還是親王時就很受寵,她也是鑲黃旗的包衣女子,但是她這一生享受到了作爲君主的丈夫的疼愛,出生並沒有影響她的幸福生活。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第6張

最後一位,那就是嘉慶的母親,在諸多影視中都被塑造成爲有着大智慧的令妃。其實令妃的出身比起前兩位可算是最低的,最開始令妃的家族魏佳氏還是漢軍旗,得到了君主的賞賜才擡到鑲黃旗。甚至令妃在入宮時,還是以宮女的身份進入後宮的,可是人家一路平步青雲,從皇貴妃到皇太后,真是叫人羨慕。

由此可見,包衣雖然是君主的家奴,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政治資源很好,而且不難平步青雲,飛上枝頭變鳳凰。

不用於“奴才”的尊貴——包衣待遇

包衣雖然是“奴才”,但是畢竟是君主的家奴,所以包衣的地位是遠遠高於漢軍和其他奴僕的。

在我國曆史上,“奴婢”和“奴才是可以隨意被買賣的,但是,包衣是絕對不可以的。除了當朝君主,沒有任何人對包衣的生殺有權利,甚至也不能贈送、交換。除了君主以外的任何人,甚至是包衣的主人,都只能對自己的包衣奴才進行獎罰,而且一定要把握好力度。

其次,包衣深受皇家的信任,從包衣能穩住內務府就可以看出來。甚至在整個大清朝,包衣的官職一定是高於漢軍的,而且如果是朝廷的機構有所缺人,君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提拔自家的包衣奴才。我們的千古名君康熙曾經下過這樣的聖旨:包衣下一品官子弟,準其承蔭,二品至四品,各蔭一子入監讀書,其筆貼式,應授品級,照各部院例,從之。甚至在康熙後期,還廢除了包衣跟隨主家下葬的習俗,康熙不愧是千古第一帝。

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嗎 他們爲什麼要世世代代稱自己爲包衣奴才 第7張

總結

包衣奴才在外人看來,有改變命運的機會,甚至可以利用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實現自己一生的抱負。而且身爲包衣,一旦有被君主庇護的一日,整個家庭甚至是家族都會無限榮耀。而帶着這種對君主的感恩和尊崇,包衣也是世世代代爲皇家奉獻。

哪怕是在路上看到了比自己官還小的主子,包衣也會是跪下尊尊敬敬磕頭問好。所以,包衣身居高位,人前無限風光,但是生生世世、祖祖輩輩都只能是皇家的奴才。

參考文獻:

《大清會典》

《八旗制度考實》

《八旗通志初集》

《盛京內務府順治間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