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鹹魚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引言

俗話說:“菜無鹽無味,田無肥不穀”。食鹽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民生物資與財源。我國自古以來就是鹽井的發明地,早在《蜀王本紀》中就有記載:“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由此可見,食鹽在一個國家中的重要性。

如今我們只需花幾塊錢就可以買一包食鹽,但是在古代鹽對很多百姓來說是奢侈品。古時的鹽和現在的石油一樣都是高價值物品,官鹽的買賣必須由朝廷嚴格把控。一旦發現有販私鹽者當即捉拿,情節嚴重還可能被誅九族。有人對此提出疑問,在古代食鹽既然這麼昂貴,那普通人醃製鹹魚怎麼辦?總不能花費重金購買食鹽,再將魚加工低價賣出吧。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官鹽票

01

其實在清朝以前我國是禁止普通百姓用食鹽醃製食物的。所以古代醃製品不爲尋常百姓家所有,尤其是鹹魚,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夠吃得起的。即便是有錢人家對食鹽也非常愛惜,不敢浪費。因此在那時如果有人能拿出鹽巴來招待客人,那說明這家人不僅熱情好客,還十分土豪了。

可是鹽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這給沿海地區漁民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爲漁民靠打魚爲生,而古時交通不像現在這麼便利,物流貨運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漁民要想把魚長期保存除了醃製,就只有買私鹽這一條道路。唐朝的黃巢起義就是由鹽商發起的,黃巢本來是一名私鹽販子,他通過賄賂當地官員走私食鹽謀求財路。但由於政府官員的腐敗和苛政,最終導致了這場起義的爆發。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第2張

▲黃巢起義畫像

02

歷朝歷代,政府對鹽的把控上出臺了許多政策,可都是治標不治本。直到後來清朝時期,統治者纔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將醃製鹹魚用的鹽和食鹽分開。由於我國從古時起採用的製鹽方法就是海水煮鹽,煮出來的鹽經過加工處理成細鹽,顏色偏白。而醃製所用的鹽巴被稱爲漁鹽,沒有經過加工,提純度很低顏色偏紅。這種鹽不能直接食用,且價格比食鹽低很多。

這種漁鹽雖然不能做菜,但管控程度比食鹽還高。爲防止私自提煉漁鹽販賣,官府會根據當地漁民上報的打魚數量定量發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漁民改善生活條件。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第3張

▲製作漁鹽場景

可時間一長,某些漁民就不滿足現狀了。他們爲了得到更多漁鹽就謊報打魚數量,以此來大量囤積漁鹽再轉手賣出牟取暴利。爲防止黃巢類事件再度爆發,清政府又想出了一條對策,就是讓官員派人監管打魚數量並如實上報,之後再下發漁鹽。

03

這種辦法對當地囤積私鹽的鹽販子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但有些官員在監管中也發現了私鹽的暴利,最終還是禁不起利益的誘惑,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現在的讀者朋友們不大瞭解,在當時官鹽壟斷之後,承擔官鹽售賣的鹽商一職可謂肥差,當時有名的揚商便是靠壟斷官鹽,富得流油。而乾隆時期的國庫稅收,也有一半是來自鹽稅。所以,如此一本萬利的買賣,也難怪老百姓就算冒着砍頭的風險,也要販賣私鹽了。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第4張

▲清朝鹽商劇照

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幾千年來政府對爲把控食鹽販賣真是想盡了辦法,但結果總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官鹽總被私鹽代替。這不僅是一個朝代制度的弊端,更是文明滯後的表現。從晚清食鹽的減價就可看出,工業進步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現如今,人們非但不用擔心因爲吃不到鹽而沒有力氣,反而要控制食鹽的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爲保證健康,規定成年人每日攝入食鹽應不超過5克,我國爲了考慮國人的飲食習慣,特地加了1克。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每日攝入食鹽量遠超健康標準,正如白居易在《醉酒行》一詩中說:“未盡一壺酒,已成三獨醉。勿嫌飲太少,且喜極易致。”凡事都應把握適度原則,不要過於貪婪。

古代對鹽的把控十分的嚴格 古人如果醃製鹹魚應該怎麼辦 第5張

▲食鹽照片

結語

鹽業在歷史上,一直與國家的經濟大權掛鉤,所以政府百般管束私鹽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慶幸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沒有因爲吃不到鹽而發愁。

參考資料:

《蜀王本紀》

《醉酒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