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圓沙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圓沙古城真的沒有與外部接觸過嗎?

圓沙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圓沙古城真的沒有與外部接觸過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繼尼雅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之後,考古學家們又在沙漠的中心地帶,發現一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城。它位於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南距于田縣二百餘公里處,座標爲東經81°31′,北緯38°~52°。這個點恰好在沙漠中央。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維吾爾族人稱這裏爲“九木拉克庫木”,意思是“圓沙丘”。這裏的沙山的確都是圓的,這座古城的確堪稱“圓沙古城”吧。這是新疆目前發現的最早古城,其下限早於西漢。爲什麼要在沙漠中心地帶築一座規模如此大的城?有城就有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爲什麼這樣一座規模空前的沙漠之城,竟然不見於任何記載,難道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繫?

圓沙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圓沙古城真的沒有與外部接觸過嗎?

至今,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發現的所有古城,比如樓蘭、尼雅、丹丹烏里克等,都在中國典籍中有着記載,且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典籍指引找到的。但沙漠中心的這座古城,卻不見於任何史書。而新疆在此之前發現的古城,幾乎毫無例外地被外國探險家如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普爾熱瓦斯等捷足先登發掘過,但這座古城卻從未有人涉足過。

斯文.赫定、斯坦因以及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都到過距離圓沙古城不遠的喀拉墩遺址。喀拉墩遺址在於田縣北的沙漠中,與于田縣的直線距離約一百九十公里。這個遺址的年代大約在魏晉時期,比新發現的古城要晚得多。也許他們認爲這裏便是人類在沙漠中的最後據點了,沒想到一個更大、更古老、也更神祕的古城,正在四十公里外的沙海里默默地等着他們。

1994年,一支由許多富有經驗的考古學家和探險家組成的中法考古隊員在沙山、沙樑、沙壟間穿行。一路上,他們不斷髮現人類活動的蹤跡,一根骨骼,一塊陶片……它們像是古人故意留下的路標,引導着他們一步步走向沙漠更深處。當他們極度疲憊的時候,遠方紅色的夕陽裏突然出現一團濃重的黑色。濃重的黑塊在眼中逐漸清晰、擴大,連綿成一條若隱若現的帶狀——是城牆!

城牆頂部寬約三四米,殘存高度也約三四米。以兩排豎植的胡楊木棍夾以層層紅柳枝當牆體骨架,牆外用胡楊枝、蘆葦類淤泥,畜糞堆積成護坡。牆的拐角處有一些直角的“土坯”。法國考古專家經仔細考察後認爲,這並不是真正的土坯,因爲它不是經過人工和泥模拓制的,而是將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塊,直接砌到殘牆上的。城牆殘存四百七十三米。城周長約一公里,呈不規則的圓形,頗像一隻桃子,南北最長處距離爲三百三十米,東西最寬處距離爲二百七十米。

城內有六處建築遺蹟暴露在流沙之外,是因風蝕僅存不足半米的立柱基部。地表散佈着一些陶片、鋼鐵小件、石器、米珠以及數量不少的動物骨骼。城有東、南兩門。城門關閉着,長長的門栓扔在門後沒有栓上。也許,城中居民在棄城離開時,還沒忘記將城門悄悄掩上。也許,他們還打算日後再返回故園。

根據對城牆中的木炭進行的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爲二千二百年。這是新疆目前發現的最早古城,其下限早於西漢。圓沙古城中沒有發現西漢以後的文物,與測定的年代相對照,這座古城應該在西漢以後便廢棄了。

考古學家們說,這種古城一般見於人類早期,此後都以方城爲主。考古學家們懷着一種虔敬的心情輕輕地走進城去,突然看到一隻紅色的夾砂陶罐,靜靜地立在沙丘之上。流沙已基本上覆蓋了古城,而這隻陶罐卻沒有被掩埋,像是主人剛剛將它放在這裏,而它在靜靜地等待着主人歸來。這個陶罐爲考古學者第一次走入古城時在流沙上發現的,在夕陽的光彩中,陶罐顯得異常美麗而神祕。

一切都湮沒在流沙裏。一座城不僅沒有留下自己的歷史,連個名字也沒留下。入夜,久久難以成眠的考古學家們望着這座神祕的古城,興奮地說:給它起個名字吧!維吾爾族人稱這裏爲“九木拉克庫木”,意思是“圓沙丘”。這裏的沙山的確都是圓的,就叫“圓沙古城”吧!

圓沙古城最大的神祕之處在於,當時人爲什麼要在沙漠中心地帶築一座規模如此大的城?有城就有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有邦就有王,誰是這裏的統治者?築城爲禦敵,誰能穿越無盡的沙山入侵這個沙漠深處的城池?棄城爲求生,古城的居民到底遭受了什麼樣的危險以致不得不遠走他鄉?這樣一座規模空前的沙漠之城,竟然不見於任何記載。

難道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繫?古城的文化沉積層厚達一點二米,這也肯定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累積而成的。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裏,難道他們竟可以做到不讓外面得知他們的任何信息?

圓沙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圓沙古城真的沒有與外部接觸過嗎? 第2張

1996年10~11月,中法考古專家對圓沙古城及其周圍發現的六個墓地的二十座墓進行了部分發掘,結果不僅沒有使古城的面目更加清晰,反而加重了它的神祕色彩。

古城周圍縱橫交錯的渠道依稀可辨,其中一條渠道的遺蹟寬達一米左右,說明這裏有着發達的灌溉農業。這些渠道也成爲新疆目前最早的古渠道遺存;城內發現煉渣,說明這裏有冶煉業;城中散佈數量很多的動物骨骼,羊、駱駝量較多,其次爲牛、馬、驢、狗,還有少量的豬、鹿、兔、魚、鳥骨等,說明畜牧漁獵在該城經濟生活中都有重要地位。

考古學家發現的二十多座古墓葬,大都因風吹沙走暴露於地面,葬具、人骨已朽酥,個別保存較好的還可以約略看出圓沙人的一些特徵。他們內穿粗、細毛布衣,上皮衣,有的還有帽飾和腰帶。毛布分平紋和斜紋,織有幾何形圖案,有的色澤鮮豔如新。頭髮是棕色的。男的頭髮繞成髮辮,有的還飾以假髮。高鼻深目,不屬黃皮膚的蒙古人種,應爲白皮膚的歐羅巴人種。考古學家發掘到一個帶柄銅鏡,這種銅鏡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獨有的。

在圓沙古城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許多神祕的圓洞。尤以城南的圓洞最爲密集,數量最多,有大約十六個。大大小小的袋狀圓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沙漠上,黑洞洞地朝向天空,像一雙雙深陷的眼睛,似乎大有深意。誰能解讀這穿越兩千年時空,從遠古射過來的神祕“目光”呢?也許在挖掉座座沙山,對圓沙古城進行更完整的發掘、更詳細的研究之後,會揭開這個謎底。

這樣一座頗見規模的城池,是如何消失在流沙之中,再也看不到炊煙升起,再也聽不到人聲喧囂的?是戰爭洗劫了這座城池嗎?儘管考古學家們在城中發掘到了一些鋼鏃,但卻沒有找到更多的與戰爭有關的殺伐痕跡。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講述過一個失蹤在沙漠之中的曷勞落迦城的故事。該城的居民由於不敬神招致神怒,神降下七天七夜的風暴毀滅了這座城,從此,無論誰企圖接近這裏,都會“猛風暴發,煙雲四合,道路迷失”。

不管圓沙古城是不是傳說中的曷勞落迦城,考古學家們推測,圓沙古城的消失可能與“風暴”——即環境惡化有關。圓沙古城坐落在一條古河道的東岸。圓沙古城的西城牆被水沖垮了多處,許多地方水漬嚴重,說明當年這裏的水很大。如果沒有充足的水源,圓沙古城也就不會有灌溉農業,寬達一米的古渠遺存已經證明這裏的農業曾經有相當大的規模。

根據衛星照片顯示,這裏曾是克里雅河的一個古老三角洲。克里雅河發源於崑崙山中段,從南向北流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條河流在出崑崙山的山口處滋潤了現在的于田縣綠洲,在沙漠深入二百公里處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中科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周興佳研究員考察證實,克里雅河在古代就像現在的和田河一樣,從南到北貫穿沙漠,匯入沙漠北緣的塔里木河。據說,克里雅河最後一次注入塔里木河大約在一千年前,其三角洲和老河道完全沙化,大約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

這就是說,圓沙人生活的那個時代正處在克里雅河三角洲和河道的沙化時期。圓沙古城的沙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城中一點二米的土層中,最底下是淤泥蘆葦,然後漸漸有了細沙,越往上沙化越嚴重。克里雅河現在消失的地方距北邊的塔里木河已有二百多公里,其間是一望無垠的黃沙。河流在一步步向後退縮,人類也在漸漸從沙漠腹地向外遷移。

環境的惡化從植物身上也獲得了充分的說明。胡楊是生命力極強的樹種,被人形容爲“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然而在圓沙古城幾公里的範圍內,考古學家們沒找到一棵胡楊。與此同時,圓沙人幾乎所有的生產、生活用品都取自胡楊:築城牆,做城門,造房子;木桶、木碗、木梳;做飯,冶煉等等。從這個現象所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過量的採伐導致——起碼是加劇了圓沙綠洲生態環境的惡化。

圓沙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圓沙古城真的沒有與外部接觸過嗎? 第3張

我們現在已經很難知道圓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了,但我們可以想象最後一批圓沙人告別這座千年古城時,那悽然、無奈、令人心碎的目光。這些深目高鼻棕發的圓沙人流浪到何處去了?如果他們還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他們的血液裏、歌謠中、習俗間是否還殘存着失去家園的巨大痛苦?

圓沙古城彷彿是一個寓言,它講述了人類痛失家園的心酸經歷,但願現代人能夠從中獲得警世和教訓,善待生活的環境。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