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跳河之前爲什麼在岸上放好鞋子 古人拖鞋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跳河之前爲什麼在岸上放好鞋子 古人拖鞋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人跳河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人在投河之前,會先脫下鞋子,應該只是其中一部分投河者會這麼做。他們之所以會這麼做,應該和投河者所接受的禮儀、文化,及自身的想法有關。

古代跳河之前爲什麼在岸上放好鞋子 古人拖鞋的原因是什麼

在所知的一些古代文獻中,只零散記錄有投河前“脫履”的舉動,並沒有對於爲何要“脫履”的解釋,所以,我們只能根據古代的一些禮儀、思想和文化來推測了。

經分析、推敲,古人投水自盡之前脫鞋,應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脫鞋襪跣足表示敬意,也可用以明志。

在漢朝之前,人們多數席地而坐。爲了不將塵土帶到坐席之上,當時的人習慣於先脫掉鞋子,然後再上席面。特別是在非常重要的場合,比如朝見君王、尊長,甚至是祭祀之時,都是必須脫鞋的。甚至脫鞋還不夠,襪子出現之後,還要將襪子去掉,名曰“跣足”,就是必須光着腳。

比如,古代的權臣經常有“劍履上殿”之類的特權,就是可以攜帶武器,穿着鞋子上殿。權臣的這一特權,從側面佐證了脫鞋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禮儀。直到現代,一些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的地方,在祭祀的時候,也還保持這跣足拜祭的傳統。

《元史·孫瑾傳》記載:“父喪,哀毀,嚴冬跣足而步,停柩四載,衣不解帶”。而在《宋史·徐中行傳》也有:“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跣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儀形式,即表明對尊長的尊敬,也顯露了跣足者的志向。

《明史》中也有“跣足投井,以搖惑外廷”的記錄。明神宗的妃嬪李選侍,在神宗去世後,要移居新的宮殿居住。其宮中太監就趁機偷竊內庫財物,結果被發現,惹怒了皇帝。太監們就編造流言,中傷新繼位的明光宗,說新帝虐待先朝妃嬪。而李選侍也光腳要投井自盡,表明流言屬實,以維護手下的宦官。當然,李選侍並不會真的投井,被攔了下來。他們只是暨此用來欺騙外朝的大臣,讓朝臣向新帝施壓。

古代跳河之前爲什麼在岸上放好鞋子 古人拖鞋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因此,古代一些遵守禮法的士人,在投河自盡之前,會先脫掉鞋子,以示敬意,同時表明自己的志向。如果是爲了殉國、殉君主、殉至親好友,可能還會在投河之前,面向尊位所在的方向叩拜。比如明朝大儒錢謙益,在柳如是的勸說下,準備投江殉明。他就先脫掉鞋襪,然後將腳探入了江水之中……哎呀,水太涼,改日吧。然後,溜了。

二、脫掉鞋子,放在投水的地方,作爲標誌和遺物。

如果是情急之下的投水,比如被人追殺,哪還有時間去脫掉鞋襪,然後再跳水,肯定是直接跳。

如果是被人殺害,投入水中,爲了毀屍滅跡,鞋子與屍體自然是一起,纔是最好的處理方法。而被投水之人,也沒機會自己主動脫掉鞋子。

至於那些不想被別人發現的投水者,自然也不會脫下鞋子,讓他人有跡可循。

只有那些希望其他人知道自己是投水自盡的人,纔會比較莊重的脫掉鞋子,並在岸邊擺好。岸邊的鞋子,除了表明是自盡之外,也希望人們知道投水的地點,以便有機會打撈出遺體。

畢竟古人有“厚死薄生”的觀念,逝者爲大,而且要“入土爲安”。比如《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的妻子劉氏:“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劉氏死前已經想好了,魂魄雖去,但要留下屍體。所以,她才脫下絲履放在岸邊,然後投池而亡。她這麼做,一是爲了明志,希望人們知道她是自盡的;二是,希望大家知道她投水的地點,以便將屍體打撈上來。

古代跳河之前爲什麼在岸上放好鞋子 古人拖鞋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而一些志向清高之人,則可能只是用來明志。他們留下鞋子,只是告訴大家,在這裏投水自盡了。他們本不想人們找到遺體,所以,可能會選擇比較喘急的大江、大河。比如屈原,他在投水之前告訴漁夫:“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屈原爲了保持自己的清白,寧遠葬身魚腹。而人們得知屈原投江之後,紛紛乘舟打撈遺體。他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還往江中投入飯糰等食物。

從投水者的角度來看,人死總要有個祭奠的地方,即便是屈原,可能也不能捨棄這一想法。在遺體沒有被找到的情況下,至少還有一雙鞋子作爲遺物,還可以建一座衣冠冢,也總算是入土爲安了,免得做了孤魂遊鬼。

三、可能只是習慣。

從古至今,不管是浣足、沐浴,亦或是涉水,通常情況下都要先脫掉鞋子。這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下水前,先脫鞋的習慣。所以,不排除一些古人在投水之前,受習慣影響,會在無意識之中脫掉鞋子的情況。

古代跳河之前爲什麼在岸上放好鞋子 古人拖鞋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以上僅是小編根據古代的一些文獻,可以想到的一些原因。如果您有不同的高見,歡迎不吝賜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