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李世民多次和突厥接觸 期間爲何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

李世民多次和突厥接觸 期間爲何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李世民和突厥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世民領兵作戰善於把握戰機,儘管武德年間李世民與突厥有過多次接觸,但奇怪的是,他從未和突厥發生過一次正面戰爭。即使是在武德七年八月突厥大舉入侵時,“是後霖雨益甚,世民謂諸將曰:‘虜所恃者弓矢耳,今積雨彌時,筋膠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飛鳥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架犀利,以逸制勞,此而不乘,將復何待!’乃潛師夜出,冒雨而進,突厥大驚。”儘管如此李世民寧願貽誤寶貴戰機也不與突厥交戰。至於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由於材料的限制,無法做過多的推測。

李世民多次和突厥接觸 期間爲何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

同樣,突厥的不戰而退也令人懷疑,“大抵虜得志則深入,負則請和,不恥也”。然而,突厥在武德七年長驅直入,既未與唐軍正面作戰,更未露任何敗跡,卻向唐請和,殊覺怪異。倒是武德九年頡利大軍入寇,遣執失思力入見李世民時,李世民的一番責怪暴露了底細:“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李世民所指當爲武德七年事,因爲正是在武德七年八月,突厥退兵並請與唐和親。由此可見,李世民的退敵妙計無非是贈送突厥大量金帛,但事實證明這種手段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讓人懷疑李世民是在慷國家之慨謀求個人私利。明乎此,我們才能理解高祖對李世民的態度:“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李世民多次和突厥接觸 期間爲何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 第2張

李世民與突厥的幾次接觸中,不僅從未發生過正面交鋒,而且通常是李世民處境困難時,北方就邊患不斷。唐軍與突厥對陣,也不像是要拼個你死我活,更像是外交和談。奇怪的是,但凡李世民出兵對陣,突厥就會迅速退兵。如武德五年六月,“頡利復自率五萬騎南侵,至於汾州”,“又遣數千騎西入靈、原等州”。高祖命李建成出幽州道,李世民出蒲州道“以討之”。此時突厥大軍已成席捲之勢,“時頡利攻圍幷州,又分兵入汾、潞等州,掠男女五千餘口”。然而當頡利聞太宗兵至蒲州時,“乃引兵出塞”。又如武德八年七月,“頡利集兵十餘萬,大掠朔州,又襲將軍張瑾於太原。瑾全軍並沒,脫身奔於李靖。出師拒戰,頡利不得進,屯於幷州”。這次又是李世民“帥師討之,次蒲州”,同樣,頡利“引兵而去,太宗旋師。”

李世民多次和突厥接觸 期間爲何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 第3張

突厥的反常舉動讓人懷疑武德中期突厥的頻繁入寇與李世民力圖牢控手中兵權有關。武德年間李世民的言行以及一些事情上的巧合,肯定令高祖心生疑竇。由於史料的限制,李世民與頡利、突利結盟的條件,盟約的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但根據上述分析可以推定李世民與突厥貴族的關係超越了高祖所允許範圍。李世民正是利用突厥的入侵行動掌握兵權,多次化險爲夷。

作爲一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高祖對李世民的行徑雖然心懷疑忌,但因無真憑實據,也只能無可奈何。更何況,李世民的方式也有其合理性。武德中期,突厥以更加兇猛的態勢頻繁入侵。雖然唐王朝的軍事實力已經能與突厥進行一些抗衡,雙方交戰也是互有勝負,但是李世民出師不用損失兵卒就能讓突厥退兵。這也是高祖仍不得不重用李世民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