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面對突厥侵襲的時候,李世民爲何拒絕加固長城?

面對突厥侵襲的時候,李世民爲何拒絕加固長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觀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邊境問題都是令歷朝歷代十分頭疼的。面對着鄰國的侵襲,中原王朝的君主或疲於應戰,或割地求和,或和親通婚,始終很難找到好的辦法。初唐時期,李世民同樣面臨着這一問題,但他面對突厥侵襲,卻拒絕了羣臣加固長城的建議,這是爲何?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修築長城之弊端

由於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自身的特點,中原王朝的步兵在開闊地形中是無法抗衡騎兵爲主的遊牧民族的。從戰國時期開始,在北方的秦、趙、燕三國因爲和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就開始修建長城了。秦始皇掃滅六合之後,將三國的長城連了起來,這就是萬里長城的雛形。

面對突厥侵襲的時候,李世民爲何拒絕加固長城?

因爲周邊遊牧民族大多善騎善射,騎兵戰鬥力超強,適合野外作戰,而攻城的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修築長城確實可以很好地抵禦外敵的入侵。有長城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就無法發揮優勢,只能和中原軍隊打陣地戰。然而,結合當時大唐的實際情況,修築長城卻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隋朝剛剛統一天下便大興土木修建京杭大運河,民力已經接近枯竭,隨後全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大亂。而在唐高祖李淵時期,國內也是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等到李世民即位之初,唐朝百廢待興,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而修築長城需要徵集民夫,耗費很大的民力,如果李世民選擇在此時修築長城,很有可能再次激起民變,一旦中原地區大亂,鄰國再乘勢舉兵入侵,恐怕唐朝很可能短命而亡,步入隋朝的後塵。

積極的防禦措施

隋末唐初,正是北方遊牧民族突厥最爲強大的時期,史書稱其“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武德九年,李世民剛剛繼位,突厥聽聞中原有變,於是頡利可汗親率20萬大軍直逼長安,到達渭水河畔。

李世民只帶六人,孤身上前質問頡利可汗爲何背棄盟約,舊曲翻唱空城計,爭取了時間。很快,各路勤王兵馬趕到,頡利可汗自知已無勝算,雙方遂殺白馬爲誓,突厥退兵,史稱“渭水之盟”。

這次被人打到家門口,對百戰百勝的李世民來說,可謂是奇恥大辱,故而李世民的志向也不僅僅是被動防禦,卻突厥於國門之外。他要實現自己當初的諾言,他要一雪渭水之盟的恥辱,他的目的是徹底消滅突厥。

貞觀三年,李世民覺得時機已經成熟,遂派李靖爲大將,率10萬精兵深入草原,攻打東突厥,在定襄出奇制勝。次年,夜襲陰山,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滅亡。當頡利可汗被押送回長安的時候,舉國上下歡騰慶賀。

兼容幷包的自信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不僅體現在能打,還體現在懷柔。

他在對付突厥的政策上主張剛柔並濟,分而治之。對於比較友好的勢力,李世民給予很大程度上的政策紅利,將突厥人與漢族人一視同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通婚,致力於民族融合。同時,他還在經濟上對突厥進行援助,將和平共處的思想深入到突厥人心中。

此外,在剛柔並濟政策的基礎上,李世民還在邊境設置了都護府。都護府在軍事上統攬全局,坐鎮邊疆,在經濟上也能夠充當保障各族人民正常貿易的需求,對於維護大唐和突厥的關係穩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對突厥侵襲的時候,李世民爲何拒絕加固長城? 第2張

後來李世民被稱作“天可汗”,就是這一政策效果的最佳體現。由此可見,李世民拒絕加固長城是十分有道理的。長城的主要功能是防禦,與李世民的執政理念背道而馳。或許修築長城能夠起到抵禦外族侵略的作用,但過度使用民力很可能會加速王朝的滅亡。

正是有了李世民的正確選擇,才成就了大唐的貞觀之治,進而造福於民,迅速恢復民力,開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