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條鞭法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引言: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明代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和北宋王安石“青苗法”、清朝雍正“攤丁入畝”制度一樣,都是中學歷史教材裏的“釘子戶”。這三項改革措施都是圍繞着“土地”這一帝國和農民的命根子展開的,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深深地影響了當時帝國的運勢。特別是對大明帝國的一條鞭法,正反作用尤其明顯,世人對其褒貶不一。那麼,一條鞭法實行的背景是什麼,它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到底是大明帝國的續命良方,還是催命的毒藥?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帝國滅亡背後的真正“兇手”

大明帝國作爲擁有1億多人口、近百萬官兵、GDP總量佔當時全球近半的龐大帝國,竟然被人口區區百萬、軍隊不過20萬的滿清所打敗,讓人難免唏噓。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史學界對此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2張

這些觀點大致可歸爲四類:

第一類是“積弊難返說”。大明帝國國祚近300年,官場腐敗和黨派之爭根深蒂固,大臣們黨同伐異、內鬥不斷,反而對整個王朝命運漠不關心,全社會也是虛僞腐敗風氣氾濫,民心盡喪,缺乏凝聚力。

第二類是“人格缺陷說”。特別是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猜疑心重、又執著於虛名,在重大戰略問題上屢屢做出錯誤判斷,比如與後金和李自成兩線作戰,先殺死薊遼督師袁崇煥,後又殺死奉旨與後金祕密和談的陳新甲,囚禁對李自成作戰屢立戰功的孫傳庭等等,最終鑄成了滅亡的命運。

第三種是“氣候變化說”。指出明朝末年正經歷“小冰河期”,農作物減少,常年饑荒,流民四起,天怒人怨,釀成大規模動亂。

第四類是“賦稅失衡稅”。認爲明朝財政體制過於僵化,無法應付突發危機帶來的財政開支飆升,單純用加稅的方式榨取民力,就像抱薪救火,越救越危。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3張

當然,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並不是單個因素決定的,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不得不說,土地賦稅制度的落後,也是導致帝國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帝國得病了,“有病就得治”

帝國如果沒有“病”,也就不會有一條鞭法。

大明帝國到了萬曆時期,已走過了200多年,就像一個重病纏身的老人,需要打一劑強心針才能延續生命。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4張

一個是“土地兼併失控”。土地兼併問題,歷來是農民起義的直接導火索。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加劇,地主豪強勾結官府,大量侵佔農民土地,並千方百計逃避賦稅。大批農民隨之破產,成爲流民,自耕農的數量越來越少,直接導致了官府財政的枯竭。舉個例子,江蘇吉水洪武年間有人口142207,到了嘉靖年間只有90710,人口流失之嚴重,簡直令人驚掉下巴。

一個是“朝廷開支失控”。一方面,由於要抵禦北方的蒙古,邊防養兵費用不斷飆升。另一方面,明代宗藩也就是朱姓皇族子孫後代的人數,比明初立國時增加了近百倍,這還不包括妻妾隨從等人員,“宗祿”支出龐大,朝廷已供養不起,把整個帝國都吃窮了。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5張

再一個是“貪污腐敗失控”。明初朱元璋爲打擊貪污,大施酷刑,官員們尚知收斂。到了明中後期以後,貪腐之風橫行。大太監劉瑾被抄家時,抄出了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萬兩,內閣首輔嚴嵩被抄出黃金30萬兩、白銀2000萬兩,而當時的國庫存銀不過200萬兩。有大官帶頭,小官自然也就有恃無恐,多貪多佔。到了萬曆年間,局勢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邊防、養兵、賑災、治河等等都需要錢,可是朝廷已經拿不出錢來了,貪官污吏、地主士紳富得流油卻一毛不拔,社會矛盾空前加劇。

如此下去,大明帝國就真的會垮臺了。

於是,一條鞭法應“運”而生。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6張

一條鞭法,真的夠“硬核”

《明史·食貨志》記載: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量地計,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爲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爲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悉併爲一,皆計畝徵銀, 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7張

大致意思就是:一條鞭法一是取消徭役,農民上交銀兩就可以了,然後由政府出錢僱人應役。二是取消雜稅,原先的雜稅摺合銀兩,分攤到田畝上,與田賦相合並。三是將以前的田賦、雜稅和攤入的役銀共同合併爲新的田賦,一律以銀兩的方式進行徵收。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8張

“一條鞭法”簡化了程序,由縣一級官府直接負責。原來官府藉助里長、社區活躍分子等民間徵稅員來配合徵稅,他們往往對自己親近的人放得寬鬆,對和自己疏遠的人催逼得緊,弊端不小。簡化手續之後,則大大提高了徵管效率,堵上了漏洞。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9張

官民“雙贏”局面初步形成

萬曆六年(1578年),大明帝國全面施行一條鞭法。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10張

由此帶來的明顯好處就是:朝廷有錢了。

短短几年間,帝國國庫存銀就達到500萬兩,一舉扭轉了正德之後國庫吃緊的窘境。萬曆十年(1582年),朝廷竟有能力免除自隆慶元年以來各省拖欠的錢糧100餘萬兩。而且,如果沒有這麼多雪花銀,很難想象帝國能在萬曆年間那三場大規模戰爭中支撐下來。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11張

一條鞭法還帶來一條好處:農民勞役減輕了,人身奴役關係也有所削弱,農民獲得了相對較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產品交易活動,刺激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由於“一條鞭法”明文以銀徵稅,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白銀貨幣的流通。明代萬曆以後,白銀和銅錢並行,成爲普遍的貨幣流通方式。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12張

雖然一條鞭法好處多多,但在張居正暴斃以後,這項改革成果名義上依然存在,但實際上早已是形同虛設。

“名雖一條鞭,實則殺民一刃刀”

封建制度下,“好經”也常常被“念歪”。

一條鞭法的破壞,突出表現爲額外增派。當地官府常常打着各種幌子,另行增加徭役賦稅,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13張

特別是努爾哈赤起兵後,大明進行爲了彌補軍餉不足,幾次加稅,每畝耕地加稅九釐白銀,相當於比平常年份增加了一倍還多。到了崇禎年間,又以“剿餉”、“練餉”的名義加稅,與遼餉合稱爲明末的“三餉”。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14張

另外,因爲按規定要交納白銀,而在碎銀熔鑄整銀過程中就會產生所謂的“火耗”。實際火耗約百分之一二,但官府實際徵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達到百分之二三,有時甚至更多,地方官府藉機大肆斂財。

就是在糧食兌換白銀環節上,農民也常常吃啞巴虧。有些不法商人坐地起價,“銀貴谷賤”,損失最終又被轉嫁到了農民頭上。

因此,一條鞭法同時也被稱作“殘民一條鞭”。

由於過度榨取了民間的財富,讓民間失去了對抗災年、自我修復的能力。連續幾個災年過後,民生就會崩潰,造成大面積饑荒和社會動盪。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中原和西北連年大旱,農民幾乎顆粒無收,卻每年仍要負擔五百多萬兩白銀軍餉,被迫賣兒賣女的時候,江南的蘇杭、秦淮河卻是一派鶯歌燕舞的景象。

世人對一條鞭法褒貶不一 對於明朝來說究竟是續命良方還是催命毒藥 第15張

而面對明朝的滅亡,不僅僅是飢餓的農民,就連江南的富商大賈們,也變得出奇的冷漠。

也許,這就是“好花”結下的“惡果”。

結語:

此時的大明帝國,早已病入膏肓,再也經不起大的折騰。一條編法看似良藥,初期是有效的,但因爲觸動了地主士紳的既得得益,引起了他們的普遍反對,加之地方官府執行過程中誤入歧途,農民受損嚴重,於是羣起反抗。因此,官民“雙贏”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一條鞭法便黯然退場,人心盡失,從而加速了帝國滅亡的進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