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漢初張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劉邦曾經說過,沒有張良,蕭何以及韓信,他是無法建立整個漢朝,因而在漢朝創立之初,他對於這三人最爲感激。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劉邦的猜疑之心越來越嚴重,爲此他還消滅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也不管這些諸侯王到底有沒有私心,也不理會他們過去的功勞到底有多大,他只認定這些異姓諸侯王會對他大漢王朝的統治產生威脅。

其中最強大的異姓諸侯王就是韓信本人了,他自然很受劉邦的猜疑,當時成爲相國的蕭何也考慮到韓信的威脅力過大,他也提議除掉韓信,爲此他將韓信騙入京城,由呂后設計殺死。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而蕭何歷來都是十分勤懇之人,早年他也對劉邦有恩情,曾經在劉邦落魄的時候多次施加幫助,而在劉邦起事的時候,他也一路跟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在幫劉邦穩定後方,確保財政收入以及士兵輸出和糧草運送。

但晚年的他始終還是受到劉邦的猜疑,畢竟蕭何他人太過優秀了,平時受到老百姓的愛戴甚至超過了漢高祖劉邦本人,因而蕭何在後方擁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這點對於劉邦來說必定是重大威脅。

蕭何還是聰明之人,他也知道劉邦內心所想,於是他晚年的時候故意犯下一定罪行,威脅一部分老百姓將土地以低價轉讓給他,好讓他從中獲利。這無疑導致不少人去向劉邦舉報蕭何的所作所爲,這也讓劉邦對蕭何貶官。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2張

雖然後來漢惠帝劉盈繼位,蕭何繼續擔任相國,但因爲年事已高,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但公務在身,他一直無法脫身,最終還是離開人世。

漢初三傑之中,或許就只有張良在晚期沒有受到過任何委屈了,這點確實說明張良個人有一定的遠見,他深刻明白君王同臣子雖能有難同當,卻很難有福同享,因此他在漢朝建立之初,他就退居二線,幾乎不參與朝政,甚至在劉邦清楚異姓諸侯王的時候,張良也基本上沒有出過面。

劉邦長期以來,沒有動張良,除了因爲張良退居二線的原因之外,還在於張良過去對漢朝做出過極大的貢獻。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3張

多次拯救劉邦於危難之中

劉邦欠過很多人的人情,他在楚漢爭霸期間,也歷經過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而且他能多次死裏逃生,很大原因還是身邊有許多兄弟。

張良就是劉邦極其信任的一個弟兄,早年劉邦征討秦朝的時候,也是張良的計謀,讓劉邦得以最先攻進咸陽城,早一步佔據有利形勢,而且張良也在劉邦佔領咸陽城之後,勸說劉邦不要霸佔城中寶物和美女,這個建議確實救了劉邦的一命。如果劉邦真的霸佔城中之物,自封爲關中王,項羽勢必領着40萬大軍,直襲咸陽,也不開什麼鴻門宴了。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4張

而在鴻門宴事件過程中,劉邦能順利逃走,張良是不可或缺,畢竟這個消息也是張良的好友項伯告知,如果不是張良和項伯有很深的交情,或許他們陣營的人都不知道項羽領兵殺來,劉邦更不可能通過項伯的幫助,逃出鴻門宴。

而張良爲了確保劉邦逃出鴻門宴,他不僅設計了逃跑路線,還專門帶去了樊噲,以便應對突發事件,而項伯也通過張良的請求,答應幫助劉邦。

鴻門宴事件極好體現張良運籌帷幄技能,但這並不最爲重要的,最重要的地方是他拯救了劉邦這位開創一個朝代的君王。當然,張良不僅在鴻門宴中拯救了劉邦,楚漢爭霸的5年期間,張良跟隨劉邦到處奔波,自然也多次維護劉邦的安危。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5張

“下邑畫策”劉邦和張良的隆中對

“下邑畫策”是發生在劉邦被項羽痛擊之後的事情,當初劉邦剛好從巴蜀之地出來,他征服了魏王魏豹,常山王張耳等5個諸侯王,這個時候的他自然春風得意,以爲自己成就霸業也就是一會兒的事了,於是他領兵攻打了項羽的老本營彭城。

當時項羽確實不在城中,而且主力部隊也被項羽領到外地征討了,因而劉邦順利拿下了彭城,這無疑招致項羽的報復。不久項羽領着3萬精兵,直接破滅了劉邦整合的50萬聯軍。

此時張良分析局勢,他向劉邦提出將函谷關以東地區的所有土地,分封給能幫助劉邦打贏項羽的幾人,而這幾人就是英布,彭越和韓信,這三人恰好的是漢初三大名將,都是當時能獨當一面的將領。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6張

實際上,當時張良提出的這個策略,不僅僅在於他選定了這三人,還在於他這個計謀,完全就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過程。當時的劉邦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根本就沒有土地能封給別人,只不過張良說日後打下江山,在封地給這些人。

通過這種拉攏手段,劉邦很快整合對抗項羽的勢力,從弱勢逐漸成長爲強勢,並最終獲得楚漢爭霸的勝利。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7張

確保漢朝穩定延續,避免一場宮內爭鬥

晚年的張良確實極少參與朝政,但也不意味着就此退隱,而且即便他真的想退隱下去,也無法真正隱退下去。

漢朝建立之後,呂后就時常找到張良,並多次讓張良爲她出謀劃策,特別是關係到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有面臨被廢的危險之時,呂后甚至威脅張良出計謀。

本來廢不廢太子這種事情是帝王的家事,臣子可以提意見,並不適合直接對皇子進行站隊,但當時劉邦破天荒地認爲小兒子劉如意很像自己,適合繼承他的皇位,而如果真要做出這種決策,就需要廢除劉盈的太子之位,並廢除呂雉的皇后之位。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8張

這種事情不是呂后樂於見到的,而張良本人也並不希望改立太子,因爲當時的劉如意太過年幼,並不適合承擔大任,而且戚夫人如果上位成功,把呂后的皇后之位奪走,那麼勢必會在劉邦死後出現一場嚴重的宮廷爭鬥,這無疑對漢朝的發展極其不利。

張良即便很長時間不參與朝政,但他一直關注動態發展,因而他答應幫助呂后,提議讓劉邦十分敬佩的商山四皓成爲劉盈的師長,這無疑能讓劉邦認爲太子賢能,最關鍵一點就是劉邦也深刻知道,支持劉盈的人不在少數,劉盈的太子之位不能動。

漢初三傑之中 最後能善終的人爲何只有張良一個 第9張

北宋名人王安石曾經評價張良的個人成就:“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

確實啊,張良從一開始跟隨在劉邦身邊之後,他每一次都能爲劉邦分擔憂愁,並提出解決方案,他一生的功績,值得世人歌頌。

參考文獻:《史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