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中 公車到底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中 公車到底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公車上書,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895年5月2日,康有爲主張變法的“萬言書”被送到督察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

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中 公車到底是什麼意思

爲何要叫“公車上書”?

難道是“坐着公交車遞上萬言書”麼?

解釋“公車上書”這個詞,首先要說一說何爲“公車”。

漢朝時,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車馬,遞送應徵入京的士人,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爲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1895年4月,清政府向日本求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

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廣東、湖南、湖北三省舉人,首先上書清政府,請求拒絕批准條約。

其他各省舉人也都聞風而動,紛紛到都察院上書。都察院門前人羣紛集,議論沸騰,反對《馬關條約》的聲浪傳遍京師。

正因如此,廣東舉人康有爲,看到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認爲“士氣可用”,乃命其弟子梁啓超奔走聯絡,集十八省舉人於鬆筠庵(位於今宣武門外達智橋,見下圖),研討共同聯名上書。

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中 公車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康有爲以一晝兩夜時間,起草了一份長達一萬四千多字的“萬言書”,參加簽名者達一千二百餘人。他在“萬言書”中提出了遷都、變法、拒和的主張,三者以變法爲要,並強調指出:“籌自強之策,計萬世之安,非變通舊法,無以爲治”。

1895年5月2日,“萬言書”被投遞到都察院。由於是起因於舉人的愛國熱情,後由康有爲起草萬言書,因此就稱爲“公車上書”。這次上書,雖因都察院拒絕呈遞,而無法上達給光緒皇帝,但在清代歷史中,作爲一次士人聯合大請願則是沒有前例的,對推動以後的變法運動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中 公車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3張

清代督察院

也有一種說法,其實康有爲並未將萬言書遞送到都察院,這在《公車上書記》中有詳細交代,都察院很冤枉地背了這口黑鍋。其實,都察院非但沒有拒收萬言書之事,反而是在1895年的上書大潮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中 公車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4張

事實上,康有爲是否遞交萬言書,這並不重要,歷史上講的是“公車上書”,又不是“康有爲上書”。就在1895年的二月至四月間,反對和談的奏摺、電報多達150餘次,參與人數超過2000餘人次。各地的官員、舉人們,不約而同舉行了熱情高漲的愛國上書活動。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公車上書”,其實是兩個,一個是由在京官員和高層發動,各省舉人蔘加的上書活動;另一個,則是以康有爲起草萬言書爲核心的“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的上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