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爲什麼說“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爲什麼說“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劉邦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嬴政消滅六國以後,成功建立起大秦王朝,但六國剩餘勢力仍在暗中蠢蠢欲動,昔日沒落的貴族,虎視眈眈在試圖復辟舊國,不過忌憚嬴政的威名,明面上不敢有所動作而已。後來農民起義爆發,嬴政一命嗚呼,長子扶蘇被假聖旨賜死,整個大秦帝國,完全落入有心之人手上,嬴政一死,六國舊勢力立即發動,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只不過是個引子,農民軍比不上正規部隊,無論人數怎麼多,只要派上一支強悍的隊伍,便可以將他們擊敗,真正擊垮秦朝軍隊的,是六國勢力所組成的部隊,因此也有人說,後來所發生的楚漢之爭,其實是秦滅六國的再次上演。

爲什麼說“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六國勢力發動時,秦國尚有能力可以抵抗,說是六國勢力,集結起來的軍隊人數不多,如果朝廷處置妥當,再次消滅六國不成問題,但打勝仗的前提是,要有優秀的領導人指揮,嬴政一死,被寄予厚望的扶蘇也死去,接位的秦二世是個昏君,不僅聽從小人讒言,還殺了忠臣、能臣,更是把耗費幾代秦王心血的長城銷燬,於是報應來了,好不容易統一的王朝,僅僅存在十幾年時間,再次恢復成分裂狀態,秦二世下場也好不到哪兒去,身死國滅,沒有哪個方式能比這個更讓一個帝王所心痛了,故而人們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嬴政能打江山,可他的兒子卻沒有守江山的本事,最終導致六國復辟成功,秦朝覆滅後,打着六國舊王室名號起兵的人不在少數。

例如說項羽,項羽起兵之際,秦朝還沒有正式滅亡,當時他跟着叔父項梁作戰,項梁則是投靠了楚王,自古以來,出師要有名,尤其是帶領大軍打仗,更需要一個理由,不然會被天下人說爲不義之戰,所以秦末站出來起兵的人,大多會有一張遮羞布,這塊遮羞布便是昔日六國的貴族們,項梁名上爲楚王而戰,實際上覆闢楚國只是個名號,楚王也無權約束項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兩個人是各取所需。秦國雖出現頹勢,可實力仍比六國要強大,項羽作爲楚國將領,自然十分擔心,所以一有機會,便不遺餘力打擊秦國實力,後來他竭盡全力,坑殺二十萬秦國大軍,項羽帶領大軍進入咸陽後,縱容手下士兵大肆燒傷搶掠,給秦國帶來毀滅性打擊,此舉雖毀秦國一部分勢力,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的勢力仍然很強大。當時項羽手下有一名幕僚名爲韓生,項羽攻入咸陽以後,他極力勸說項羽留在此地當秦王,給項羽說了一大堆利弊。

項羽雄心壯大,自然不肯屈居一地當諸侯,韓生的建議不被採納,項羽更是因爲韓生將其說爲沐猴而冠,而把韓生扔進開水之中,後來楚漢戰爭爆發,項羽戰敗烏江自刎,許多人回憶起當初韓生的話,不免有些爲項羽可惜,假如當初項羽能夠聽從韓生諫言,大概也沒有楚漢之爭了。事實上這麼想也沒錯,只不過韓生與有此想法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便是項羽根基在楚地,秦地對於他來說人生地不熟,同時受當地百姓所排斥,項羽是楚國貴族勢力代表,一旦功成名就,自然要會楚地當楚王,若是在秦地爲王,不僅寒了楚地百姓的心,也不會得到秦地百姓的支持,故而韓生建議提出時,項羽思慮過後沒有答應,個人認爲屬於明智之舉。

除此之外,項羽還做了個不錯的決定,便是把三位秦國的降將,封爲秦地的統治者,試圖以此來安慰秦國人的心,項羽最大的錯誤,便是沒把劉邦調離太遠,在戰略上忽視對方,劉邦是平民出身,比不上出身貴族的項羽,因此他認爲劉邦對自己構不成什麼威脅,項羽把六國舊人、秦國勢力列爲頭號敵人,於是把全部盡力放在那裏,從而疏忽劉邦的發展速度。劉邦與秦國人沒什麼仇恨,打敗章邯後進入秦地,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很快得到秦國人擁戴,爲楚漢之爭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後世有不少人,把楚漢之爭當爲第二次秦國滅六國,既然有了模版,自然有對應的主角,秦朝滅亡,歷史進入數年的楚漢之爭,最終以劉邦勝利而告終,在這場戰爭中,劉邦與項羽各自代表了大一統秦國,以及分封制的戰國,兩種不同國家制度,代表兩種不一樣的立場,劉邦的勝利,也象徵先進對落後的勝利。

爲什麼說“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第2張

之所以會有這種言論,源於雙方所佔領的領土,其實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在楚漢之爭這段時間裏,劉邦佔領的地區,大多是嬴政登基時的故秦之地,而項羽所控制的地區,則是先前六國領土。當然以上說話有些站不住腳,項羽最大的錯誤,就是讓劉邦控制秦國故土,有人可能會說,劉邦雖有了秦地,但若是實力不強,項羽不一定會失敗,雖然話是這麼說,可人們又忽視一點,便是劉邦在秦地,也順勢繼承了秦國東征六國的地理優勢,與此同時,項羽的劣勢突顯出來,劉邦掌握了秦地,可他卻沒有完全掌控六國全部領土。可以這麼說,項羽初期打劉邦,劉邦其實沒多少還手之力,但一旦讓他發展起來,那麼就會勢不可擋,再者項羽給他那麼好的位置。

最重要的一點,秦國之所以能夠滅掉六國,不僅憑藉祖上多年積累,還因爲國內階級不同,當時秦國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地主階級,而其餘六國不同,他們國內主導政治的人,大多是舊時封建領主,秦國強調中央集權,六國仍舊是分封制,中國近代有句話,落後就要捱打,放在秦國與六國身上也不違和,尤其對應之後的劉邦和項羽,落後就代表自取滅亡。所以戰國時期,纔會有那麼多國君追求改革,只要是有才之人,對國家有利那麼就會被推崇。劉邦進入關中後,延續秦朝的規章制度,當地的統治階級,乃是後起之秀的新興地主階級,項羽則不同,繼承六國領主貴族封建統治,故而從主導階級來說,楚漢之爭也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現代不少人分析楚漢成敗,總繞不開項羽性格,事實上劉邦贏得理所當然,劉邦的智慧在於變通,在建立西漢過程中,可以說摸着秦朝過河。

爲什麼說“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第3張

總的來說,楚漢之爭被稱爲二次秦滅六國一點兒不奇怪,劉邦領土囊括舊秦地,其中人口衆多,人口是戰爭勝利的有力支持,同時劉邦十分聰明,從制度上改革,漢國去掉秦朝制度中的暴政,由接收秦朝軍國體制,把這部戰爭機器再次開啓,把秦人放在中層以及基層,更加融入秦地百姓之中,大秦雖亡,可精神、制度、法制全部被劉邦所繼承下來,再加上領土面積,劉漢被稱爲第二個秦國也不奇怪。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地域上,劉邦都非常靠近秦朝,後來楚漢之爭的勝利,也從側面說明了此計劃可行。若是當初項羽將劉邦趕出秦地,大概就沒有漢高祖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