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魏武卒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吳起《吳子·治兵》

戰國初期,中原大地上有一無可爭議的最強諸侯國,魏國。

魏國的強大,有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魏文侯的知人善任,李悝的強國變法,吳起的強兵改制。

魏文侯不僅能用人不疑,還能聽取臣下的諫言,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可以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君明主,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如翟璜、魏成、吳起、樂羊、卜子夏、段幹木等等,都是不世之才。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魏文侯禮賢下士

當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曾久攻不下,魏國羣臣爭相詆譭樂羊,但魏文侯不爲所動,還一如既往的支持樂羊,這才讓魏國成功滅了中山,樂羊曾說:中山之舉,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出自《呂氏春秋》)。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可以說開啓了一個新紀元,那就是諸侯國的變法浪潮,魏國能在分晉之初率先富強起來,李悝功不可沒,後來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皆是以李悝的《法經》爲藍本。

想要稱霸,僅僅富國是不行的,還得強兵,而吳起改革軍制訓練出的魏武卒,則能橫掃天下,魏國的對外戰爭,這支人數並不多的精銳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創造了“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出自《吳子》)”的奇蹟。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第2張

戰爭前夕士兵總動員

但曾助吳起橫掃天下的魏武卒,爲何在龐涓手裏僅兩戰就被打光了?僅僅是因爲龐涓不如吳起嗎?當然不止那麼簡單。

飛魚本篇就從曾經橫掃一時的“魏武卒”入手,淺析魏國爲何不能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

魏武卒強因何而強?

吳起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在魏國爲將,從秦人手裏奪下了大片疆域,把秦人壓縮在函谷關以西,不得東出,肥沃的西河之地,自此成爲了魏國的後花園。

吳起經營此地時,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最大的調動士兵的積極性,在春秋之前的戰爭,諸侯國普遍採取的是徵兵制,說白了,就是義務兵制,國家需要的時候,扛起武器就是士兵,國家不需要的時候,放下武器就回家種地,別說五險一金的保障了,即使死了也是白死。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第3張

魏武卒

這樣的士兵,你想讓他賣命,談何容易,吳起的想法就是用上等的福利待遇刺激士兵的積極性,讓他們不再覺得打仗是爲了國家,而是爲了自己,當打仗這項活動,能帶給高回報的利益時,士兵自然會勇於衝鋒陷陣。

那麼吳起給這些士兵的福利有哪些呢?土地、田宅、人上人,在那個奴隸制還未徹底土崩瓦解時,這些誘惑足以讓士兵忘卻生命而奮勇直前,吳起正是帶着這支不要命的士兵,爲魏國開疆擴土,成就霸業。

龐涓帶領魏武卒的兩次大戰。

桂陵之戰,又稱圍魏救趙,這次戰役中,不可一世的龐涓帶着魏武卒對趙國發起了滅國之戰,趙國不能抵擋,向齊國發起救援,齊國以孫臏爲軍師,以田忌爲大將,發兵救援。

但是齊軍並沒有直接去攻打圍困邯鄲的魏軍,而是去攻打了魏國的必救之地大梁,龐涓在魏王屢次催促下,回師救援,結果被孫臏在必救路上設置的伏兵打的落花流水,十年之後,魏國再次攻打韓國,齊國又來了一次圍魏救韓(又稱馬陵之戰),這次戰役中龐涓被殺,魏武卒也慘遭重創。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第4張

馬陵之戰示意圖

魏國從這兩次戰爭之後一蹶不振,自吳起訓練而成的魏武卒,也幾乎損失殆盡,那麼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荀子曾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出自《荀子·議兵》),爲何孫臏能指揮齊軍大敗龐涓帶領的魏武卒呢,難道龐涓真的不堪爲將的重任?

其實未必,魏惠王前期,龐涓曾帶領這支軍隊南征北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失敗,龐涓的目空一切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孫臏也是軍事天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玩的更是出神入化,而魏武卒的戰鬥力已經削弱也是這兩次戰爭失敗的因素,別急着反駁,且聽我細細道來。

魏武卒和魏國爲何不能一統。

魏武卒從成立之初,就需要國家極強的綜合國力作爲保障,因爲這支軍隊無論裝備,還是士兵的權益,都需要需要國家給予強有力的支撐,說白了,要保證這支軍隊有戰鬥力,軍費開支相當大,吳起改革軍制能成功,離不開李悝變法在背後的支撐。

吳起訓練而成的這支精銳步兵,在初期,士兵能不顧一切上陣殺敵,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士兵的年紀會逐漸大,戰鬥力也會被削弱,而沒有犧牲的老兵,搖身一變也成爲了新興的地主,這時候再讓他們拼命,就很難了。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第5張

古代戰爭場面

說到這,你可能會說,怎麼不招募新兵編入魏武卒呢,其實一直在招募,只是魏國的土地就那麼多,新兵的土地、田宅又從哪裏出呢,把老兵的土地收回來?顯然不現實,如果收回了獎給新兵,那麼士兵都會又老的一天,他們會想着自己老了會不會也是如此,自然也不肯賣命了。

於是乎,建造成本很高的魏武卒,漸漸地成爲了魏國的負擔,魏國爲了保證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只有不斷對外搶奪土地。

魏惠王時期奉行的四處開戰政策正是這種大背景下而催發的,這就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魏國的對外擴張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土地就會被其它諸侯兼併,一旦土地被兼併,士兵的既得利益就無法保障,但誰又能保證一直都能打勝仗呢?

飛魚說:

曾助吳起橫掃天下的魏武卒,爲何在龐涓手裏僅兩戰就被打光了?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將軍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戰爭背後的綜合國力卻是關鍵。

吳起帶領的魏武卒橫掃天下離不開魏國強大的國力做後盾,而魏武卒的開疆拓土又反過來強盛了國力,兩者相輔相成,龐涓帶領的魏武卒被吃的精光,讓魏國衰弱,而魏國的衰弱又讓魏武卒具有了不可複製性,兩者亦相輔相成。

魏武卒當初那麼的強大 爲何在龐涓手裏就被打光了 第6張

從曾經橫掃一時的“魏武卒”入手,淺析魏國爲何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四處開戰的另一個代名詞是四處樹敵,魏惠王統治的中後期,魏國已經被四面的戰爭拖入泥潭而無法自拔,越戰越敗,越敗越戰形成了惡性的循環,最後的結果是魏國把自己給打殘了。

到了戰國中期,西部的秦國已經經過了商鞅變法而強大,魏國在戰國初期沒有率先進攻秦國,而喪失了最佳滅秦的機會,秦國改革軍制雖然也是效仿了魏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秦國提倡的是先功後賞,魏國的提倡的是先賞後功,雖只是調換了次序,但卻威力遠遠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說,魏國的統一大業,其實從魏武卒建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會無疾而終。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荀子》、《吳子》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