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人以食爲天 古人吃“進口”大米是什麼時候

俗話說人以食爲天 古人吃“進口”大米是什麼時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吃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進口”大米的?

馬鈴薯已成爲中國僅次於大米、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主食。這一重大變化被食品專家稱爲“糧食危機”的萌芽。事實上,唐宋以後,由於人口的增加,“糧食危機”在中國日益突出。爲了讓人們至少在過年的時候能吃上一頓飯,早在北宋,中國就開始從泰國和越南進口大米。也就是說,中國人最遲在宋代開始吃進口大米。

先秦最上檔次的是“蒸飯”

中國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大米的進口,因爲大米和小麥一樣,是古今中外中國人的主食。

中國人吃米飯的歷史悠久。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120多噸大米。據測算,這批水稻已有7000年曆史,包括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當時,吃大米的人不僅限於東南沿海,而且主要產小麥的中原地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商代晚期的稻穀遺存。史料也證實,古代中國北方人也吃大米。《史記·夏本紀》記載““令益與衆庶稻,可種卑溼”。大禹讓舜帝女婿把稻子送到百姓家,種在低溼度的田裏。可見,當時中原黃河中下游地區種植水稻。

那麼,早期中國人吃米飯的方式和現在一樣嗎?幾乎。老百姓多吃米粥,最高檔次的米飯應該是“蒸飯”。

俗話說人以食爲天 古人吃“進口”大米是什麼時候

蒸飯到了今天。不過,古人早期的米飯烹調方法與今天略有不同:先把米飯放進鍋裏煮,半熟時再拿出來,放進蒸鍋(甑)中的簞子上蒸熟。。這種蒸飯在先秦時期非常流行。

秦漢人喜歡吃“乾飯”

秦漢時期,人們吃得最多的不再是蒸飯,而是一種“乾飯”。這種幹米飯與現代一些地方的幹米飯完全不同,幹米飯不同於粥。這是一種真正的幹米——曬乾沒水分的飯。

秦漢時期的乾飯也叫“糒”《說文解字》稱爲“糒,幹也。”《釋名·釋飲食》更具體地說,“乾飯,飯而曝幹之也”。乾飯飯的製作方法是將煮熟的米飯烘乾。當然,這種乾飯不一定要用大米做。也可以用小麥。

乾飯通常放在一種容器,如陶器壺,隨吃隨取。吃的時候,把幹米飯放進湯裏,這叫“飧”;如果是米飯和黃豆一起做的,這叫“糗”。因爲這兩種食物形態相似,所以常被稱爲“糗糒”。

“飧食”,其實就是泡飯,被《說文解字》中的“食部”稱爲“水蓋飯”,這與現代人喜歡吃的“蓋飯”不是一回事,而是在語境中有共同點。

“乾飯”易長期保存,便於攜帶和食用。它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方便米”。因此,旱稻在漢代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旅行時,古人們經常隨身攜帶乾飯。大軍行軍作戰時,士兵們也會隨身攜帶乾飯。

在居延發現的漢簡中,有許多“糒”的記載。例如,有一個版本的竹簡上寫着:“凡乾飯廿一石八斗。”還有一個版本的竹簡記載着,米糒竟然有231石之多。由此可見,秦漢人生活中對乾飯的消費量是很大的。

需要注意的是,乾飯不是一種高檔食品,而是一種大衆化食品,有地位的人幾乎不吃。

魏晉人推崇“菜飯”

俗話說人以食爲天 古人吃“進口”大米是什麼時候 第2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吃米飯。現代人吃的米飯種類,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出現了。比如,現代人喜歡吃的“菜飯”這種食物,就是魏晉人最早吃過的。

菜飯,在當時叫“蔬菜飯”,或稱“蔬飯”,製作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蔬菜剁碎拌在米飯裏,再煮成米飯。魏晉時期,吃菜飯的目的是爲了彌補主食的不足,以蔬菜伴米飯充飢。

當時,大米被稱爲“白米”。由於大米產量不足,老百姓不能經常吃。到了南朝中後期,隨着水稻種植的推廣,稻米增多,老百姓可以吃到白米。

隋唐以後,古稻與現代稻基本相同,尤其是宋代。宋代人喜歡用其他食材煮米飯。根據配料的不同,有清精米飯、玉井飯,蟠桃飯,石髓飯、金飯、盤遊飯、蓬飯、大骨飯、二紅飯,淅米飯……

正是宋人對“米”的深入開發,導致了米的消費量急劇增加。國產大米無法滿足國民消費,於是“進口大米”開始擺上古人的餐桌。

宋代最早引進國外稻種

俗話說人以食爲天 古人吃“進口”大米是什麼時候 第3張

早在北宋趙衡(真宗)稱帝時,就有從國外進口大米的記載。宋代僧侶文瑛所著《湘山野錄》中有句話:“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

然而進口這批大米不是用來直接食用的,而是用來做種稻的。現在還不能確定中國是否在這個時候吃了“進口大米”,但中國人對占城大米的獨特胃口是肯定的。據香山葉路介紹,宋振宗從占城獲得稻種後,將稻種種入皇宮。秋收後,他還特地邀請朝臣品嚐新稻穀製成的飯。

這件事發生在1012年,也就是宋代大中祥福五年。今年被視爲中國推廣進口耐旱水稻的第一年。從此,吃進口大米就成了中國人的正常生活常態。

康熙鼓勵進口“泰國大米”

中國從泰國進口大米的歷史悠久。清初,中國大量進口“泰國米”。

當時,泰國被稱爲暹羅。1722年,69歲的清代清聖祖玄葉在聽到暹羅使者說他們的國家有很多大米而且價格便宜後,決定進口“泰國大米”。他親自詢問了進口情況。

根據《清史·屬國列傳三·暹羅》,康熙對禮部官員說:“暹羅米甚豐足,若運米赴福建、廣東、寧波三處各十萬石貿易,有裨地方,免其稅。”禮部官員遂和暹羅使臣議定,“年運三十萬石”。這是中國官方大規模進口泰國大米的最早貿易記錄。

當時,暹羅大米每石只賣二三錢銀子。當時,中國大米的正常價格是每石七八錢銀子。暹羅大米的價格不到中國大米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爲了不出現糧食危機,康熙積極鼓勵暹羅商人向中國出售大米,以補充國內大米的短缺。

俗話說人以食爲天 古人吃“進口”大米是什麼時候 第4張

1724年(雍正2年),暹羅商人將第一批水稻運到廣東,並將水稻種子和一些果樹苗捐給中國。康熙皇帝去世後,新皇帝雍正下令廣東儘快按照當時中國的市場價格出售這批泰國大米,而且都是免稅的。

就是在這個時候,廣東人第一次吃泰國米飯。從那時起,進口大米就與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