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兩國簽訂條約時,日本堅持用“大清國”而不是“中國”,爲什麼?

兩國簽訂條約時,日本堅持用“大清國”而不是“中國”,爲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一衝突的背後,其實隱藏的是傳統“華夷之辨”與現代外交理念的差別。

當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從傳統體制中脫離出來,成功轉變爲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對於“條約”的理解也是遵從國際法。

簡單點說,兩國簽訂條約,涉及重大國家利益,所以簽訂條約的雙方,必須具有明確的國家形態。

這在日本不是問題了,但對於清朝而言,仍是問題。因爲,在日本人看來,“中國”這個稱呼歷來是個統稱,不是一個具有法權意義上的正式稱謂,所以他們才堅持讓清廷用“清國”這個更明確的稱呼。

兩國簽訂條約時,日本堅持用“大清國”而不是“中國”,爲什麼?

《馬關條約》,日本人稱之爲《日清馬關條約》,並特別規定必須採用日文、中文和英文三種文字來書寫,一旦發生詞義糾紛,以英文爲準。

日本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通過國際法,將“中國”這一稱呼確定爲清王朝統治的“大清國”。

兩個簽約主體分別是“日本國”與“大清國”,符合國際法關於條約的形式要件,即甲乙兩方是對等的國家體制。

如此一來,中國維繫兩千年的所謂“天朝上國”的宗藩體制就悄然被消解。

其實,關於“何爲中國”的問題,早在乾隆時期馬嘎爾尼訪華時就已出現,後來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時也曾遇到,但因清朝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象中,英國也沒有做特殊要求,故而並未凸顯出來。

兩國簽訂條約時,日本堅持用“大清國”而不是“中國”,爲什麼? 第2張

《馬關條約》的簽訂,迫使清廷承認,中國不是一個“天下”,而是一個“國家”,這一轉變當真非同小可。

爲什麼這一條約簽訂後,中國國內迅速興起了關於國體和政體變革的要求,就是爲了解決這一無法逃避的問題。

既然天下不再唯我獨尊,甚至被人打得屁滾尿流,那就只好試着接受並融入新的世界秩序。

除非,將來有一天,你能夠強大到,成爲新秩序的制定者。

也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將《馬關條約》的簽訂,視爲改變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標誌性事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