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始皇陵風水有什麼缺陷?爲何秦朝二世便亡國

秦始皇陵風水有什麼缺陷?爲何秦朝二世便亡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它南依驪山山林蔥鬱的層層峯巒;北臨似銀蛇般逶迤曲轉的渭水。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爲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米~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羣在北。

秦始皇陵風水有什麼缺陷?爲何秦朝二世便亡國

網絡配圖

秦始皇爲什麼要把墓地建在這裏呢?後世對此有許多種說法。《史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驪山以優美的風景和特有的溫泉而聞名於世。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想要輕薄調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向他臉上唾了一口唾沫,後來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這個故事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秦始皇對於驪山戀戀不捨,死後也要歸葬此地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來自北魏時期的酈道元:“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

但要深究秦始皇在驪山建陵的真正原因,恐怕還是因爲古人對風水的重視。古人把選擇好的墓地看成是一件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像秦始皇這個企圖傳國於萬世的帝王自然更加重視墓地的位置。

大約從春秋時起,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巔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舊例,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嶂。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峯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秦始皇陵風水有什麼缺陷?爲何秦朝二世便亡國 第2張

網絡配圖

後來人們選擇墓地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祕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米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山東北的魚池水改爲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驪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這正是一塊“依山環水”的風水寶地。

秦始皇陵風水有什麼缺陷?爲何秦朝二世便亡國 第3張

網絡配圖

近年來,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發現:從橋山到華山正像一條龍的樣子,而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也許這也是秦始皇當年選擇此地的重要原因吧。

但是,據風水家們研究,秦始皇陵的風水也是有缺陷的。他們發現,陵墓的朝山很完整秀美,環抱而內朝,預示着江山一統,萬民擁戴。但是,陵墓的案山就有些缺陷了,山體偏高,使朝山不能包裹,山頭不平坦,參差不齊。他們認爲這就是秦朝出現胡亥獨裁專制、不順民情,引起暴動,致使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