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滿清的“黃馬褂”到底有多“黃”?

滿清的“黃馬褂”到底有多“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清宮戲裏,都出現了這樣一種制服道具,稱之爲“黃馬褂”,官員見之,如見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禮,而且擁有“黃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權,如同欽差一般,可先斬後奏,那麼,究竟什麼是“黃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

列位看官應該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與明朝等漢族王朝的服飾大不相同,分爲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馬褂”就是清朝服飾的代表,屬於清朝官吏制服中的“行服”,即行軍和旅行的服飾,由於滿人以遊獵爲生,善於騎射,所以爲了方便騎馬的時候穿着,服飾都顯得比較短,《清會典圖》曾言:“長與坐齊,袖長及肘。”

滿清的“黃馬褂”到底有多“黃”?

黃馬褂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圖片來源於網絡

衣短是爲了方便騎馬,袖短則是爲了方便射箭,所以這種服飾又被稱之爲“馬褂”,可見,一切都是生存條件的需要,入關後,爲了表示不忘根本,歷代皇帝也保持着遊獵、騎射的優良傳統,“馬褂”除了是一種服飾,更代表這一種習俗延續下來。

在皇帝周圍,有一羣侍衛和“內大臣”,這羣人就必須穿“馬褂”,而且還規定了特殊的顏色,必須是明黃色的綢緞,以示皇權的威嚴,這種明黃色的“馬褂”,就被稱之爲“黃馬褂”,須知,明黃色是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的貴族也只能使用金黃色,老百姓只能使用杏黃色,如果不小心穿錯了,那可就犯了“僭越”大罪了,可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清朝,老百姓穿衣服都得小心啊!

舉個例子,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廢,大臣提議再次立儲的時侯,康熙皇帝表示拒絕,他對於太子胤礽已經心灰意冷,失望透頂,對於太子的外叔祖父,康熙王朝的第一重臣索額圖,康熙皇帝大罵道:“索額圖私懷倡議,凡皇太子服御諸物,俱用黃色,所定一切儀注,幾與朕相似,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可能列位看官還沒弄明白,不就是太子用了皇帝的服飾,特別是用了皇帝的特定顏色嗎?有必要這麼生氣嗎?這在那個時代可是死罪,這充分說明了你有奪位之心啊!就算是有父子之親,但太子的行爲違背了君臣之禮。

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康熙看到了深層次的危機。索額圖作爲太子的外叔祖父,朝廷重臣,卻沒有做到提點太子,相反利用太子,使其成爲與明珠黨爭的棋子,使太子越發驕縱,越發忘乎所以,一心想着搶班奪權,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康熙皇帝稱“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顏色不能弄錯,衣服也不能穿錯,那麼“黃馬褂”究竟是哪些人可以穿的呢?侍衛和內大臣是必須穿的,以示威嚴,但如果他們的職務被解除,“黃馬褂”就不能再穿了,這種“黃馬褂”稱之爲“職任褂子”。

滿清的“黃馬褂”到底有多“黃”? 第2張

清代,皇帝出門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後戴孔雀翎,還要佩刀。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於“黃馬褂”代表着皇權的威嚴,因此,皇帝會將“黃馬褂”作爲恩典,賞賜給一些特殊的人,這種情形被稱爲“賞穿黃馬褂”,與“職任褂子”是不一樣的概念,用現在的話來說,“職任褂子”是制服,而“賞穿黃馬褂”是榮譽。

“賞穿黃馬褂”也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在打獵的時候,賞給“行圍”的官員,清朝皇帝爲了表示不忘根本,有着狩獵的習慣,一般都會到木蘭圍場狩獵,此時便將“黃馬褂”作爲獎品,獎賞給狩獵成績最佳的官員,有點“射箭冠軍金牌”的味道,行圍褂子只能在行圍時穿着,平時是不能穿的。

第二種情形,就是將“黃馬褂”作爲朝廷的恩典,賞給立有戰功的大臣,通常是賞給高級武將,這種“黃馬褂”也稱“武功褂子”,是用戰功換來的,可以隨時穿,當然,這種“黃馬褂”除了象徵着榮譽和戰功,也代表着權力。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比如說,雍正皇帝上臺後,年羹堯平定西北,剿滅羅卜藏丹津,雍正皇帝在給年羹堯的賞賜中,就有“賞穿黃馬褂”的恩典,與此同時,還賞賜了官職、爵位、“賞戴花翎”,加封號(如“巴圖魯”勇號等)等,可見,“賞穿黃馬褂”是一種較高級別的賞賜,而且是各種賞賜中的一種,不是孤立的獎品。

也許列位看官還記得,在《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幕,年羹堯被雍正皇帝貶爲看守城門的衛士,結果他卻穿着雍正皇帝欽賜的“黃馬褂”去守城門,地方官員見年羹堯這麼做,還必須行跪拜之禮,因爲“黃馬褂”象徵着皇權啊!年羹堯此舉,是向世人暗示雍正皇帝對他的舉措是“鳥盡弓藏”的行爲,最終,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黃馬褂”也救不了他,相反害了他。

滿清的“黃馬褂”到底有多“黃”? 第3張

清朝,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一類“黃馬褂”,是給予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以示皇權的威嚴,整個清朝最出風頭的“黃馬褂”應該當屬李鴻章穿着的那一件,一八九五年,李鴻章赴日本進行馬關條約的談判,返回驛館的時候,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臉部中槍,血染黃馬褂,李鴻章迷糊中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帶有自己鮮血的黃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跡,囑咐後他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黃馬褂”作爲皇權的象徵,是清朝皇帝用來統治羣臣的一種方式,由於清初滿漢之別還很嚴重,因此,漢族官員得到“黃馬褂”的遠遠不及滿族官員,至康熙、雍正皇帝之後,逐漸消除滿漢之別,漢族的一些武將也得到了“黃馬褂”,比如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嶽鍾琪等,特別是嶽鍾琪,還擔任過“撫遠大將軍”一職,漢族官員擔任這個職務掌握兵權,整個清朝可以說只有他一人。

至咸豐後,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大量手握重兵的漢族大臣紛紛崛起,比如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成爲了鎮壓的主要力量,朝廷只得“賞賜黃馬褂”,以示嘉獎,其根本目的在於拉攏和利用他們,鞏固清朝的統治。

可是,到了王朝後期,這種手段也漸漸失去了作用,大清王朝的覆滅,封建專制制度的覆滅,是歷史潮流,大勢所趨,不是通過拉攏和利用一些人就能阻擋的,一九一二年,宣統皇帝宣佈退位,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制度終於劃上了句號。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