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順治帝陵寢地宮擺空棺竟是爲了這個女人

順治帝陵寢地宮擺空棺竟是爲了這個女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具有傳奇和浪漫色彩的關於順治出家的說法,是由於一個女人。而關於順治與這個女人的故事,在後世廣爲流傳的同時,也成爲清初歷史上的三大懸案之一,久久地困惑着後世的人們。這個女人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董鄂妃。那順治帝與董鄂妃是怎麼認識的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夏,位於中國東北滿洲的清軍將領多爾袞,在明朝駐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接引下,統帥八旗勁旅走出白山黑水,跨過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農民軍,迅速攻佔北京。同年九月,皇太極第九子、不滿6歲的福臨和清皇室人員由瀋陽抵達北京。十月初一,福臨在臣僚的簇擁下,親到京師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正式頒詔天下,宣佈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改年號爲順治,並從這一年起稱爲順治元年。

順治帝陵寢地宮擺空棺竟是爲了這個女人

網絡配圖

這時的福臨雖然君臨天下,但畢竟年幼歲輕,在宮中自然無所作爲。一切軍政大事統由其叔父、被封爲攝政王的多爾袞主持。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多爾袞在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受傷,不久即死於喀喇城。已是14歲的順治皇帝終於擺脫了羈絆,開始親政。

一次在順治帝帶領羣臣外出打獵的途中,當一行人沿長城向東來到河北遵化縣所轄的馬蘭峪鎮一帶鳳台山時,順治來到一處高坡,勒住坐騎,舉目四望。只見高山連綿,崗巒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猶如一條條天龍奔涌騰越,呼嘯長空。在天龍盤旋飛舞的中間,一塊坦蕩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氣盎然。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順治驚訝於這天造神賜的寶地後,大聲說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爲朕壽宮!”遂命隨行勘輿大臣和欽天監官員架起羅盤,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向,運用陰陽五行玄妙之機進行測算。所屬臣僚和術士們已窺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處確是王氣逼人,氣度非凡。於是,在測算一陣後,添油加醋地說:“皇上聖明,深得搜地之竅,令觀之支法,見龍脈自太行而來,勢如巨浪,重崗疊嶂,茂草鬱林,實屬萬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勢如五魁站班,指峯拂手,文筆三峯,恍若金盞,形若銀瓶,恰似千葉蓮花,真乃上上吉地也!”

順治聞聽大喜,他來到一塊向陽之地,跳下坐騎,雙手合十,兩目微閉,十分虔誠地向蒼天高山禱告一番,而後解下隨身玉佩,繫於金漆箭翎之上,彎弓滿石,振臂一射,那箭便穿雲度日,飛落於正面鳳台山的山阜之前,入地盈尺,振振有聲,“箭落穴定”。臣僚、術士們趕到山前,找來木杴在地上挖出一個磨盤大的圓坑,謂之“破土”。這個圓坑便是陵寢地宮“金井”的位置。待陵寢地宮修好後,將第一杴土放入“金井”之中,標誌着皇帝死後依然擁有皇天后土,並和他生前的大地永遠血脈相連。待這一切結束後,順治傳諭,改鳳台山爲昌瑞山。臣僚們又找來一斛形木箱,蓋在“破土”的位置,不再讓它見到日、月、星三光,同時委派人員在此日夜守護,以待動工興建。

順治帝陵寢地宮擺空棺竟是爲了這個女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儘管順治帝選定了陵址,但由於當時清兵入關不久,基業方定,戰火頻仍,整個中國西部、南部、西南尚處於清兵與南明小朝廷以及各種武裝勢力的生死搏殺中。在這種形勢下,順治帝以國事爲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寢,直到死後的康熙一朝,纔將陵寢建成。

順治帝入主中原之後,在短暫的一生中所經歷的政治風浪和建國立業的輝煌壯舉,無需去做過多的介紹。這裏要敘述的,是關於他的死因和入葬的情形。順治帝的死因和入葬情形,幾百年來社會上流傳着多種說法,其中廣爲流傳和可考的是順治出家和死於天花兩種。不同的是,前一種多了幾分傳奇和浪漫,後一種則增添了幾分悲壯和無奈。具有傳奇和浪漫色彩的關於順治出家的說法,是由於一個女人。而關於順治與這個女人的故事,在後世廣爲流傳的同時,也成爲清初歷史上的三大懸案之一,久久地困惑着後世的人們。

——這個女人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董鄂妃。那順治帝與董鄂妃是怎麼認識的呢?

關於董小宛入宮成爲順治皇帝寵妃的這一個頗浪漫和悲壯的故事,清史未見片言隻語,倒是衆多的野史和筆記小說做了這樣的記述:

葬在清孝陵內的孝獻皇后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明末清初戰亂之際爲江南名士冒闢疆所納。順治二年,被早年由明降清,後成爲南下清軍主帥的洪承疇所強搶。洪氏本想自己霸佔獨享,因董小宛誓死不從,纔將她移花接木送入皇宮,成了順治帝的愛妃。從此,順治對董氏恩寵有加,恍若長生殿前的楊玉環與唐玄宗,愛得如醉如癡,大有連理比翼,生死同衾之勢。未過多久,董小宛被封爲淑妃,爲六宮粉黛第一美人。

洪承疇恐董小宛於己不利,便乘機向太后進言道:“昔睿王以荒於酒色,幾至國政荒墜,賴天地祖宗神靈,使之早世殞命。今皇上親政未幾,便惑溺漢姬,致廢常朝時日,老臣力勸,然皇上不聽忠諫,並欲置老臣於死地。老臣命不足惜,其如大清宗廟社稷何?今能挽上意者,惟有太后。太后縱不念老臣之心,還不念太祖太宗創業之艱難乎?”

太后聽罷,悚然動容,問皇上所寵何人。洪承疇將董小宛之事相告,只是中間隱去了自己進獻一節。太后聽後勃然大怒,立召順治,在大加訓斥後,疾令將董小宛遣送出宮。順治帝一向惟母命是聽,自不敢爭辯,只好含淚遵命。於是,孝莊皇太后將董氏逼居西山玉泉寺。此爲宮人獲罪者遣謫之所,爲的是讓其寄寺學佛,斬斷情根。

順治帝陵寢地宮擺空棺竟是爲了這個女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後董小宛自西山失蹤,無復再現。順治帝悲痛欲絕,遂動了出家之念,改了平民裝束,偷偷溜出紫禁城,直奔五臺山。當他到五臺山後,和一癩和尚談得頗爲投機,便削髮入寺修行去了。

順治臨出宮時,已將後事做了安排。並寫了一道上諭放置在御案上,太監們找不到皇上,便將這道上諭稱爲遺詔。諭詔中定玄燁爲皇太子,持服二十七日後即帝位,又命四大臣輔政云云。此詔一傳,各王公大臣異常驚疑,言昨日早朝皇上尚康健如恆,怎一夜之間就晏駕黃泉了?且遺詔中亦未說明病源,甚奇甚怪!一時朝野議論紛紛,有謂順治因皇太后逼迫而服藥自盡者,有云因感受時疫而暴崩者,有言因董妃之故而匿跡山野者。不管羣臣有千般疑惑,萬種猜測,當下還得照例哭臨,扶8歲新主玄燁登基,次年改元康熙。順治朝從此成爲過眼雲煙。

幾十年後,康熙大帝率部西征噶爾丹叛亂,大獲全勝,志得意滿之際,便想起五臺山上的父皇,遂有了前去看望的打算。當年順治遁入空門後,在五臺山絕頂處修了三間草房,終日念禪打坐。皇太后思兒甚切時,便帶孫子康熙出京,以上五臺山清涼寺進香爲名,與兒子晤面。但當她每到清涼寺,卻又見不到兒子的蹤影,怕百姓生疑,不敢久留,只好對門空淌幾滴相思之淚。後來太后年老體衰,已不能遠行,便差人每年到五臺山修廟,並密探暗訪順治帝的行蹤,但至死亦未尋到。

此時的康熙已到不惑之年,在勝利的喜悅中又動了父子天性,遂下旨南巡,臨幸五臺。待一行車馬人流到五臺山後,康熙將侍從留在山中,一人悄聲不語地走進清涼寺,再由一老方丈領至山頂極峯處茅屋前,獨自進屋面父。只見一白髮老僧,靜坐打禪,紋絲不動,宛若枯人朽木。康熙望了許久,斷定此人必是父皇,忍不住雙膝跪到老人身前,泣哭不已地說道:“父皇,兒來了!”

只見那老僧雙目微睜,復又閉攏,其態如初,不再理會。康熙不禁熱淚橫流,停了半晌,不見老僧有何表示,只好悄然退出茅屋。臨走時特囑門外的方丈不準聲張此事,以後要好生看待此老僧,必有重賞,方丈合掌點頭連連稱是。此時正值深秋,浮雲古木,冷風撲面,空中雁陣,哀鳴遠去,使人備感悽愴悲涼。康熙感慨萬千,仰面目送天際浮雲過雁,低頭眺望深谷溝壑,深嘆一聲,悶頭緩步下山離開五臺。

順治帝陵寢地宮擺空棺竟是爲了這個女人 第4張

網絡配圖

康熙離開五臺山後,關於順治出家並終了五臺的傳聞,在社會上越傳越廣。而那絕色美人董小宛,紅顏薄命,好端端一個如花似玉美人,竟謝卻紅塵,不能不令芸芸衆生扼腕嘆息。時國子監祭酒、江南名士吳梅村曾作《清涼山贊佛詩》,以詠順治、董小宛之事。其詩有云:“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壁作臺。薤露雕殘千里草,清涼山下六龍來。”後人有附會其詩者說,其中“雙成”及“千里草”字句,是暗指董妃,清涼山是五臺山上一峯,是暗指世祖出家。康熙帝一生巡幸五臺山共計五次,暗喻順治帝和康熙帝共來六次,即“清涼山下六龍來”一句。據傳,康熙皇帝直到順治帝老死五臺山,方纔不去,只是祕密派人將父皇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一雙鞋子帶回,埋入清東陵孝陵地宮,而作爲順治皇帝本人,壓根就沒有入葬陵寢。

繼順治皇帝之後,陸續有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共四位皇帝在東陵建造陵墓地宮,作爲葬身之所。自順治開始至大清滅亡,清東陵陵區佔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陵區內有帝陵五座,後陵四座,分別葬有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嬪、一位皇子,共計一百五十七人。

順治出家死於五臺山這個神奇的傳說,隨着野史和筆記小說的廣泛傳播,使許多人深信不疑,併發揮了神奇效用。以至在二百多年過後,清東陵遭到了以孫殿英爲首的軍閥與土匪加地痞流氓們一次次慘不忍睹的洗劫,入葬的五位皇帝中的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四位皇帝陵寢地宮連同皇后妃嬪的陵園全部遭到盜掘和毀壞,順治皇帝的孝陵成爲所有陵寢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因爲所有的盜掘者都知道,地宮中那把扇子和一雙鞋子是不值得一盜的。這實在是順治皇帝不幸之中的萬幸!這個意外結局,也是順治皇帝生前所料想不到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