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始皇陵地宮重大發現:水銀達到100噸之多

秦始皇陵地宮重大發現:水銀達到100噸之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對秦始皇陵墓的文獻記載中,唯一可以驗證,且已經驗證的就是關於水銀的記載,在1981到1982年間,研究人員曾經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汞含量測試,在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一個強汞異常區,最高汞含量爲陵墓外其他地方的八倍。

秦始皇陵地宮重大發現:水銀達到100噸之多

網絡配圖

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異常,是由於地宮中大量水銀揮發造成的,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載的,地宮中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屬實。

那麼,地宮中又有多少水銀,秦始皇陵爲什麼又要用這麼多水銀呢?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陵墓裏放置水銀是一種跟普遍的做法,像齊王墓,吳王墓中都有水銀的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的煉丹家們早已經掌握了加熱硫化汞,從而取得水銀的辦法。在秦始皇陵裏的水銀含量,遠遠要高於吳王墓等其他墓中的水銀含量。據專家估計,在秦始皇陵裏有大約水銀100噸左右。

秦始皇陵地宮重大發現:水銀達到100噸之多 第2張

網絡配圖

秦始皇在陵墓裏以水銀爲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有劇毒,在常溫下也極易揮發,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以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

秦始皇帝宮中儲有一百噸的水銀,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數字。那麼這些汞礦又是從哪裏來的。根據《史記》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這就說明四川東南一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汞礦產地。

秦始皇陵地宮重大發現:水銀達到100噸之多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時川東南一帶的汞礦,需要跨長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過漢水,經過千里棧道,才能被運到關中。而運送一百噸的水銀到達秦陵,工程的艱辛可想而知。

秦始皇陵直接影響了後來封建帝王陵園規劃,和建築的模式。這種厚葬的模式,歷代帝王無不尊崇。可是後代帝陵大多被盜,秦始皇陵卻巍然屹立兩千年,冷冷俯瞰着後世的朝代更迭,風雲變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