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密:隋朝北伐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揭密:隋朝北伐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理解爲什麼非要滅掉高句麗,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當時最強大的突厥帝國,這是一個龐大的不亞於匈奴的國家,基本上北方國家都是其盟友,想要搞掉突厥,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先搞掉其周邊的小國,而高句麗號稱有50萬中國人,所以,即使高句麗求和派出使者隋煬帝也沒有停戰,繼續執行武力解決高句麗震懾北方國家的戰略。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隋朝北伐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其實隋煬帝要滅掉高句麗,是因爲當時最強大的突厥帝國,這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但想要滅掉突厥,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先殺雞給猴看,而高句麗號稱有50萬中國人,所以,即使高句麗求和派出使者隋煬帝也沒有停戰,繼續執行武力解決高句麗震懾北方國家的戰略

但是從戰略上來看是正確的事情,在當時的經濟和技術上卻變成了最大的錯誤

當時水稻主產地是河南和江浙,連河北的北邊一帶都無法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所有的物資都需要用運河從中原運到遼東地區,路途遙遠,路上的消耗就高達80%。

揭密:隋朝北伐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所以隋煬帝犯了急功近利的大忌,在如此不利的氣候和交通條件下,他急於求成要求出兵3年即解決高句麗,其中路上就需要約一年半,也就是一年半之內就擊破高句麗,爲了一戰滅掉高句麗採取了重錘砸核桃的做法,出兵50萬,最遠的軍隊要從浙江杭州開拔達到遼東已經是一個春秋了。

隋煬帝三次攻擊高句麗,第一次就給予高句麗重創導致高句麗國內經濟一落千丈,但隋煬帝認爲需要徹底消滅之,於是發動第二次東征,第二次高句麗採取誘敵深入重點設防的辦法,而隋煬帝親征爲了面子又拒絕從海路發動突襲一定要從陸路突破防線,結果打成膠着狀態,最後嚴冬降臨全軍後撤的過程中潰散,戰場上戰死大約幾千人,而潰散時竟然損失了20多萬人。。

第三次東征時,國內已經發生叛亂,但隋煬帝非要滅掉高句麗然後回師討平叛亂,這樣就給自己製造了一個不穩定的後方,最後100萬人徵高句麗,只有大約幾萬人抵達遼東地區,隨後國內全面叛亂,隋煬帝退保揚州,100萬征夫全部潰散,一部分抵達遼東地區的軍隊被隔絕在偏遠地區自立爲王,小說裏羅家將就是這個原型演繹而來

縱觀整個隋煬帝的決策,決策本身非常睿智,戰略層面的部署非常的正確,但是在戰術層面和局部問題的態度上過於追求皇帝的面子追求勝利大於害怕失敗,急於求成好大喜功

本來大運河只挖到洛陽,沒什麼問題,中間也有不少河道可以利用,但是爲了徵高句麗臨時決定將大運河一直挖到黃河北方,又爲了東征臨時修造北京的臨時總指揮部沿途還令居民義務勞動只付出來運輸的費用而沒有考慮回程的費用導致民間苦不堪言,此時的隋煬帝只有靠戰場上取得勝利才能穩定局面但戰場上又考慮自己的面子強攻猛打遭到失敗

隋煬帝僅僅是爲了徵高句麗這樣的小國就導致國家滅亡自身敗死,說明再高明的策略也需要按照客觀實際去施行,任何事情都不能從計劃到過程到結果都按自身的主觀想法去進行,假如隋煬帝有一半的事情不考慮自己的面子而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做出決定,那麼至少隋朝不會滅亡

揭密:隋朝北伐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第2張

而且唐朝就是走的隋朝的路子,但是唐朝將隋朝的戰略路線的時間節點拉長進行,屢次只出兵3萬人發動局部戰爭不停地騷擾削弱高句麗的國力,最終,高句麗被新羅滅掉,而突厥內部也發生變動,唐朝成功地滅掉了隋朝一直都沒有滅掉的這兩個國家,但是因爲隋朝的挫敗致使中國浪費了50年的時間才滅掉高句麗,所以間接的導致吐蕃順利地崛起,成爲與唐朝,阿拉伯帝國並列世界前三的強大國家。

從隋朝以後中國再沒有朝代和帝王做事情急功近利甚至有點消極怠工,也再沒有朝代和帝王因爲攻打一個小國而導致國家滅亡 ,隋煬帝的故事就是傳說中的王炸+4個二+飛機+帶翅膀+順子,但是僅僅因爲太驕傲輕敵而最終輸掉賭注的最經典的戰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