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曠世奇才:爲何世間再無“李白”?

曠世奇才:爲何世間再無“李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我們幾乎是從小揹着李白的詩長大的,不管是《蜀道難》還是《將進酒》,至今都還朗朗上口。而李白的生平事蹟也是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提到的。總管李白以後的詩人,再也沒有誰像他一樣才華橫溢,究竟是爲什麼呢?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曠世奇才:爲何世間再無“李白”?

網絡配圖

  1300多歲的李白,該真是“白髮三千丈”了吧。

  史載,公元701年2月28日,李白誕生。關於其人生與詩藝,自有無數學者埋首於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去自得其樂,去“艱於呼吸視聽”。而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李白之後,儘管代有英才,卻再沒有誰被衆人披上過“詩仙”的錦袍。世間爲何再也沒有李白?

  2010年8月底的一個傍晚,筆者站在哈薩克斯坦庫爾代縣地界,於暮色中凝望着吉爾吉斯斯坦那邊的碎葉城遺址,那是傳說中李白的出生地。中亞晚風拂面,遠處有當地“汗血寶馬”奔過,李白,在那一瞬間,如此貼近,又如此陌生。一瞬間,他使酒舞劍豪放不羈,醉草蠻書而退使節的諸般傳說,齊涌心頭,可觸可捫。

  試問歷代舞文弄墨、吟詩敲句者,誰不想做李白?誰不想如他那般才氣沛然、舉世無雙?他精英如此,且又“大衆”如此,人們甚至願以“鐵杵磨針”等佚事爲天下少年勵志,儘管此說屢遭質詰。他何等狂傲,讓皇親重臣爲他捧硯磨墨,那些平日裏權勢熏天之輩,其光焰,在他面前,灰飛煙滅。他仗劍出行,遊歷天下,又令幾多人羨煞!

曠世奇才:爲何世間再無“李白”?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他也遭人詬病,比如《上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被認定是詩人罕見的“拍屁”之舉,但處彼時代,不參加科舉而又想入仕去大顯身手,雖是天縱英才,亦難“排青雲而直上”,李白之舉,或出無奈。更多時,在這門牆巍峨、肥馬輕裘的長安城,李白走得很軒昂,詩酒快意。他曾居於終南山下,“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他早已走下終南山,後來尋跡者則絡繹不絕。

  追隨者不絕於世,但爲何世間再無李白?

  因爲,無數人羨其聲名之巨、才氣之富,卻不願效其擔當之堅毅,他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糞土萬戶侯,活脫一“憤青”,在史上犬儒橫行之時,效仿他者寥寥,只聞偶爾聽到角落裏那幾聲淒厲幾聲抽泣。當然,李白雖豪放,也清醒、清靜,詩作中多有與道士相往還,而世風澆漓,人心浮躁,能清靜自守者,寥若晨星。

  要當李白,還須耐得諸般挫折。他遭讒而被“賜金放還”,或被流放夜郎之時,心中之火熊熊未熄。記者曾行走黔地,想着這漫山遍野的苗音侗語,當年是何等荒蕪,而李白流落於此,該又是何等另有懷抱。

曠世奇才:爲何世間再無“李白”? 第3張

網絡配圖

  李白詩酒風流,若學皮毛,便不勝其學。“太白醉酒”自是千古佳話,因他醉後可“斗酒詩百篇”,敢“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一醉之後,才情與人性共爆發。而無數人醉後,不過混事做絕,斷無風雅可言。

  李白就是李白,他留詩無數,而平生墨跡則僅留下一小片“上陽臺歌”,寥寥五行墨跡,便是稀世珍藏。後來者即使着作如雲,大多灰飛煙滅等同垃圾而何足與言!

  還有無數無數原因,使李白成爲無法複製的獨一個,成爲這世間人們再也無法企及之夢,“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且讓我們持此火爲炬,燭照文壇,溫暖人心。

  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是無法被其他人複製的。就好像成功的路有很多,但是卻沒有哪兩個是相同的。雖然後人沒有誰能在超越李白,但是李白留下的詩篇足以我們去終生學習的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