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破解4000年前面條的成分與製法之謎!

破解4000年前面條的成分與製法之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EurekAlert!:麪條是世界性大衆食品,古代人類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用什麼材料與何種方法發明了麪條, 一直是有爭議的。2005年《自然》雜誌曾簡要報道了中國青海省喇家遺址齊家文化層出土的距今4000年的粟類麪條,是世界上最早的麪條實物證據。學界對於喇家麪條的成分和製作方法一直存在疑問,最近一項研究解開了喇家麪條之謎。

破解4000年前面條的成分與製法之謎!

網絡配圖

相關的研究論文題爲“青海喇家遺址出土4000年前面條的成分分析與複製”,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等人發表於《科學通報》2015年第8期。研究者通過分析麪條殘留物中植硅體、澱粉和生物標誌物,提供了古人以粟、黍爲主製作麪條的系統證據,並利用傳統工具複製出與出土麪條成分、形態一致的粟類麪條。

由於麪條極難保存,長期以來缺乏早期麪條的直接證據,古人何時何地發明了麪條,是用什麼材料和方法制作的?一直懸而未決。2002年,考古人員在發掘青海喇家遺址F20齊家文化房址時,於房址地面東北角發現一隻倒扣的陶碗,陶碗中保存有面條遺存(圖)。這不僅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麪條實物證據,而且爲研究古代麪條成分和製作工藝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破解4000年前面條的成分與製法之謎! 第2張

網絡配圖

通過分析鑑定,該研究在這些麪條殘留物中發現了豐富的農作物穎殼類植硅體,共有三種類型,其中粟植硅體含量約95%以上,佔絕對優勢。麪條遺存中也發現了豐富的澱粉粒,都呈現出一定的糊化特點,對所有完整澱粉顆粒的測量表明,澱粉粒平均大小爲 8.2±2.8mm,與現代粟、黍澱粉粒形態和大小相近。生物標誌化合物分析的結果也表明樣品中的分子標誌物明確來自於粟。這些證據證明了喇家麪條的成分主要是粟並混有少量的黍。

破解4000年前面條的成分與製法之謎! 第3張

網絡配圖

然而,小米麪團粗糙易碎,拉伸性差,無法用製作拉麪的方法做成麪條。有鑑於此,研究者經過多次模擬實驗,在吸取民間錘砸、燙麪增加黏性的知識基礎上,利用傳統餄餎面製作工具,借鑑擠壓糊化凝膠成型方法,在沒有添加任何增黏劑的情況下,成功模擬製作出長度達1米長以上的小米麪條,從而證明小米是可以製作麪條的。小米麪條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創新成果,爲世界飲食文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喇家麪條是真實存在的罕見的古代食物遺存,爲深入認識史前人類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探索粟類澱粉麪條製作工藝等提供了新證據和新視角。研究集成了考古發掘、考古材料分析、古文獻調研、傳統工藝調研以及實驗室模擬製備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