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戰國時期,爲何魏國一路高開低走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389年,魏國大將吳起,率領他親自訓練的魏武卒5萬、外加3000騎兵,對抗50萬秦軍。吳起靠着精銳的士兵、先進的武器,大敗人數比自己多十倍的秦軍。秦國元氣大傷,危在旦夕。

令人沒想到的是,吳起剛剛在魏國立下不世之功,公元前387年,吳起就受到排擠而逃往楚國。6年後,已是楚國令尹的吳起率領楚軍,援助正在被魏國攻打的趙國。雖然魏武卒猶在,但是失去吳起的魏武卒儼然已經失去靈魂,在楚、趙聯軍面前不堪一擊。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戰國風雲》中的吳起

楚國一戰成名,吳起也成爲那個時代傑出的軍事家。

此時魏國纔到第二任君主,已經顯露出頹勢的端倪。此後魏國一路高開低走,背後有隻有兩個——君主的品格和士人的流失。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第2張

魏國鼎盛時期地圖

一、 君王的品格

君主在一個國家,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個君主品格的好壞,可以直接決定這個國家命運的好壞。

如果把君主分爲三六九等的話,那麼魏國第一位君主魏文侯是一流的君主,第二位君主魏武侯是三流的君主,而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就是一個不入流的君主。

魏文侯魏斯是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後,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爲諸侯。

當初三家分晉的時候,趙國分到的土地多一些,而魏、韓兩國得到的土地略小。韓國和趙國曾經都派使者到魏國,聯合魏國攻打對方。

面對誘惑魏文侯果斷拒絕,並勸說韓、趙三晉脣齒相依、脣亡而齒寒的道理,所以魏文侯在位期間,三晉一直親如一家,周邊的齊、秦、楚都不敢輕舉妄動。

魏文侯去世後,三晉親如一家的關係就馬上被打破了。公元前386年,趙國發生內亂,魏武侯竟然幫助趙朝攻打邯鄲,自此三晉鐵桶一般的聯盟不復存在。

魏惠王時期,更是出現了由齊國軍師孫臏主導的“圍魏救趙”的著名戰役。

孟子曾經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魏文侯在位期間,可以做到禮賢下士。比如他尊子夏爲自己的師尊,並支持子夏創建學堂,這便是魏國最早的學堂“西河學堂”,西河學堂迎來天下士子,日後魏國相邦李悝、大將軍吳起都是西河學派的人。

魏國能夠成爲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主要是因爲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率先變法圖強。

魏武侯的眼界,遠遠趕不上他的父親魏文候。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們在黃河上乘船遊玩,魏武侯看着險峻的山河,不禁感慨魏國依靠這樣的山河,邊防牢不可破,很多大臣聽到後紛紛附和。

吳起聽到後,批評說這樣的言論簡直就是亡國之音。因爲戰國之前不管是夏朝還是商朝,都有天險可以守,但是這兩個朝代最終都滅亡了。因爲他們的君主昏庸,不修德行、不修內政而亡國。所以說地利並不是一等的治國策略,人和纔是。在這一點上魏文侯能覺察得到,而魏武侯就覺察不到。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第3張

《戰國風雲》中子夏

戰國有七個大國家,還有一些附屬的小國家。這些國家的關係非常微妙,可以用牽一髮而動全身來形容。

魏國最初的都城在安邑,魏惠王繼位後把都城東遷到大梁。魏惠王的意圖很明顯,西面的秦國已經被魏國打得節節敗退,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魏惠王準備打東面國家的主意。

凡事都有兩面,但是魏惠王只看到了遷都好的一面,壞的一面他連想都沒想。作爲君主這可是大忌,因爲君主必備的德行之一就是做事要面面俱到。

這一遷都,可以說魏惠王親自把魏國送到漩渦當中。齊國在魏國的東面,馬上就坐不住了開始變法圖強。西面的秦國也有了喘息的機會,很快頒發求賢令,廣招天下有志之士入秦。

二、士人的外流

魏文侯在位期間,受到重用的人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都是平民出身,魏文候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能做到人盡其才的君主。

但是到了魏武侯時期開始,魏國逐漸從任人唯賢走向任人唯親的局面。

魏武侯做不到像他父親那般善用人才。在選擇相邦的問題上,魏武侯放着開疆拓土、整治軍務的吳起不用,而是選擇親信田文爲相邦。(此田文非孟嘗君)

吳起是一個有雄才大略之人,同時也是一個對權力慾望極高之人,他終身的願望就是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邦。魏武侯任用田文而不用自己,吳起心中有一萬個不滿意。

後來又受到公叔痤的挑撥離間,吳起感覺自己已完全失去國君的信任,逃往楚國。魏國不給吳起相邦之位,吳起入楚僅僅一年就成爲楚國令尹,吳起開始在楚國大顯身手、主導變法圖強。

很快吳起率領楚國的軍隊攻打魏國,給予魏軍重創。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第4張

《戰國風雲》中孫臏

公元前361年,魏國相邦公叔痤臨死前,將商鞅舉薦給魏惠王,並告訴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就把他殺了,不要讓他去別的國家效力。魏惠王看着其貌不揚的商鞅,根本就沒把公叔痤的話當一回事兒,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了商鞅。

這件事其實不僅僅是魏惠王的問題,公叔痤同樣有問題。魏惠王不能知人善任,公叔痤非要等到自己快要不行的時候,才捨得舉薦他人,就怕自己活着的時候別人比自己受重用。

一個國家的風氣就是這麼形成的,國君和臣子的心胸越狹隘、眼界越短淺,這個國家就會一直走下坡路。

所謂兵者詭道也,商鞅就是這樣的人,也符合戰國時期弱肉強食的特性。前面的樂羊、吳起,後面的白起都是這樣的人。

商鞅在秦國變法圖強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後,於公元前341年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誆騙魏國公子卬想要和談,將公子卬引入秦國大帳,趁機攻打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不得不割讓河西之地求和。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那麼強 魏國爲什麼會一路高開低走 第5張

《羋月傳》中的商鞅

三、霸主的隕落

公元前343年的“馬陵之戰”,魏國損失慘重。魏太子戰死,大將龐涓自殺,魏國也徹底失去霸主之位。距離魏文侯受周天子封侯不過60年而已,自此,魏國一路高開低走,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

魏國本是最有可能統一戰國的國家,結果就因爲君主不能知人善任,將兩個不世之才吳起、商鞅拱手讓給他國。雖然歷史從來沒有假如,但是假如吳起和商鞅能夠爲魏國所用,那麼戰國會不會有另一種結局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