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人的作息時間和習性,他們的節假日多嗎?幸福度如何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文化社會,主要看天吃飯,故此有24節氣跟農曆等文化。

古人們的生活作息往往依循四時變化,所以古代人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嚴格的規律,很少有人熬夜加班,甚至日夜顛倒,衝亂自己的生理鍾。

在這種古代作息規律下,古代人是怎麼樣做的,他們是否幸福呢?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一、古代十二時辰解析,其命名的由來,動物起到哪些作用?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由此得出在古代人的時間觀念裏面,異常注重春和晨。

這裏涉及到古代時刻表對人體的影響,在漢族文化中,人們把一個晝夜分爲十二個時刻,依次排序爲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佔現代2個鐘頭時間。

長期以來,中國古人根據十二時辰總結出一套作息規律跟方法,寅時處在夜與晝交替的時刻,人們這時起牀,精神最爲飽滿,而嘗試過的人也發現確實如此。

故此,得出“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說法。下面我們再詳細說下中國十二時辰的特徵。

子時,處在23點~1點這個時間段。屬於古代時刻表的第一個時辰,有:“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之說,此時人皆入睡,夜間動物興起,如蟑螂、老鼠開始出來活動。

丑時,處在子時之後(1點~3點),由於古代農戶多數養雞,而公雞則負責打鳴,該時辰又叫做荒雞,代表雞準備打鳴了,而茅棚裏的老牛吃完草,準備下地耕田。

寅時(3點~5點),稱爲平旦、黎明、日旦,如今叫早晨。這個時段,天空開始進行日夜交替,東方露出魚肚白,霜氣下降,地氣上升,在一日中陰陽轉換最突出時刻。

《孟子·告子上》又稱寅時爲“平日之氣”,大體爲最氣盛的時刻,而老虎的生理作息,在這個時段也最爲精猛,故稱寅時。

宋朝的著名詩人陸游,有一日想早點起牀讀書,於是在寅時下牀,觀賞了門窗外的景色,從而把該番所見所爲寫出一首詩來,詩名《晨起》,日:“老尚貪書課,黎明即下牀,不驚天乍冷,更覺意差強,蟾滴初添水,螭爐旋炷香,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第2張

卯時(5點~7點),此刻東方已破曉,太陽於天際射出初芒,呈現出緩緩上升的景象,在陽光照射下,萬物復甦,迎候新的一天開始。

文獻《詩經·檜風·羔裘》寫:“日出有曜,羔裘如濡”,表現旭陽照下燦燦金光,身上披着的羊毛裘衣被陽光下亮得和膏脂一般。

唐朝詩仙李白,還以詩描述過卯時的景象,詩爲《日出東南偶行》:“秦樓出佳麗,正值朝日光,陌頭能駐馬,花處復添香。”

辰時(7點~9點),這時古人開始煮好早飯開吃,又稱“食時”“食朝”,這些說法至今在粵桂一帶的鄉土習俗中仍有沿襲。

辰時被古人視爲用來吃早餐的時間,這時候需放下一切勞作,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等食朝結束後,古人有力氣了,一切工作才正式開始。

二、古人爲何選擇在午時行刑砍頭?跟馬有什麼關係?

巳時(9點~11點),這個時段太陽不燥不熱,種田者下地,讀書者看書,後半段時辰太陽逐漸攀爬到中天,故又稱“日禺”。

此時,蛇類怕陽光暴曬,逐挪至石洞、草蔭等陰涼處躲避,所以古人就用巳(蛇)來代替該時辰。

午時(11點~13點),此時太陽位於中天,陽光最旺盛的時候,也是陽氣最充足之際,而迷信的古人會選擇在午時斬首囚犯,避免他們積留下陰氣,欲以陽氣化解他們的陰怨。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第3張

另外古人還會以午時當標誌時間點,很有默契的從各家出門,去趕圩逛集市,從而到指定地點聚集起來進行各種貿易。

文獻有記載:“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十二生肖中的馬,因性情剛烈,在陰陽中又屬於陰型生肖,所謂陽盛則衰,當陽氣到達臨界點時,自然會化爲陰氣,故此馬就被安排在午時,象徵陽極轉陰的意思,巧的是太陽在這時候也到達天空最中間的位置,之後就朝西滑落,而陽氣則逐漸下降。

宋代詩人邵雍的詩詞《日中吟》道出了當時古人趕集貿易的事情,詩爲:“日中爲噬嗑,交易是尋常。 彼各不相識,何復更思量”。

古代午時是古代人逛街貿易的時間,而到未時(13點~15點)則是吃午飯、休息的時間,其又稱“日跌”、“日仄”等,這時候太陽從中間偏西跌下,人和牛羊等動物均在這時段進食,故有:“旦至食,爲麥,食至日昳爲稷”。

申時(15點~17點),人們多需小休一會,這個時候又稱“日晡”,古籍《淮南子·天文訓》記載:“至於悲谷,是謂晡時”,在動物方面,最爲活躍的是猴子,屆時它們在樹上來回跳動,發出一陣陣啼叫聲。

酉時(17點~19點),太陽逐漸落山,稱日沉,即是傍晚。有文日:“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爲右,彭名御左廣”,動物方面,雞鴨開始因天色漸黑,而自動回窩,故稱酉(雞)時。

想像下,當時雞兒們乖順的場景,發出咕咕咕的聲音,有序的鑽進自己的雞窩,主人們看到此景和天色,均知道是天要黑了。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第4張

戌時(19點~21點),黃昏時分,夜幕降臨,古稱日暮、日晚,太陽已沉入西邊羣山,但餘光猶在,彩霞滿天,天地處在一片朦朧狀態,農戶家的土狗自覺的守在門口,等待務農的主人歸來。這時古人們紛紛從集市、山上、田間回來結束一天的勞作。

亥時(21點~23點),叫人定或定昏,勞動一天人已累,不想再動,於是開始躺牀休息,這時叫人定。而這種規律現象,在豬身上充分體現了出來,特別是在深夜豬都睡得打呼嚕,故此稱爲亥時。

看得出,古人對十二時辰和作息十分有講究,並且多參考各種動物的作息規律,以此給該時辰命名。

三、古代日常作息跟節假日各有不同,唐宋休息日最多最幸福

古人平常時除了按照十二時辰有規律的作息外,到了節假日則可以自由選擇作息跟娛樂時間。

早在中國漢代,就有了勞作五日休息一日的習慣,《漢律》清楚記錄着:“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意爲漢朝官員,每上班五日就可以放一日假回府邸洗澡休息。

漢朝的五作一休制受到秦朝漢族人的習慣影響,當時的秦朝漢人們喜歡隔三天就洗個頭,五天就洗個身,故此傳下“三日洗頭五日洗身”的習俗,並以此來保持身體的潔淨。

而當官的人經常要面對上級和皇帝,如果帶着一身汗臭味跟污垢的話,明顯令對方不適,故此衍變出工作五天就放一天回家洗澡的制度。

這種制度一直流傳到唐朝,由於大唐盛世,各種文化得到空前發展跟修改,五天休沐擴至十天休沐,稱爲“旬休”,別看唐朝人變得十日才休一天,貌似很辛苦,其實另外有許多長短假期補償了回來。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第5張

此表明唐朝思想開發,生活水平提升,人們更懂得享樂和放鬆自己,故此制定了更多節假日。

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詩詞《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寫道:“九日馳驅一日閒,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說明當時他工作了九天,然後休息一天,在休息當天專程去拜訪友人,卻不見人,留意到友人家門口對着美麗的雪山,故此稱難怪友人能寫出好詩詞來。

以此詩得出,唐朝大概推行着做十休一的上班制度,但和歷朝對比,唐宋兩朝的休假日則是最多的。

據統計,唐代一歲間,約有五十三個節假日,包括祭祀、民間傳統節日、皇上、太后的生日、佛教諸佛的誕辰、道教諸天尊的誕辰等,這些都可以放假。

古代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假期很多嗎 第6張

有詩爲證,宋代詩人王安石曾作有《休假大佛寺》:“罷憊得休假,衣冠倦趨翔。挾書聊自娛,解帶寺東廊”,說得正是他在百忙中去休假,帶着書籍到寺廟裏隨時觀看,且在廟中的東廊脫衣休息。

然而當時的王安石,位至宋朝宰相之職,官位之高政務之多,還能如此,足可道明,宋朝官員的假期確實很多,並且很悠閒。

結語

古人根據四時作息,以太陽升降爲主要參照對象研究出十二時辰,每一個時刻有着固定勞息規律和習俗,另外還會根據家畜和部分動物的反應,從而判斷時辰。

關於節假日製度方面,先有“五作一休”制度,方便古人沐浴,後來到了唐宋兩朝發展成“做十日休一日”制度,由於該兩朝發展的尤爲繁榮,所以其他節假日衆多,而綜上所述表明唐宋朝代的人們,獲得休息時間最長、最幸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