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朝文字介紹 秦朝書法——秦小篆的產生與發展

秦朝文字介紹 秦朝書法——秦小篆的產生與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着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爲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爲小篆的精華和代表。

秦朝書法——秦小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爲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

秦朝文字介紹 秦朝書法——秦小篆的產生與發展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爲重要,琅邪臺、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石權始皇廿六年詔則最能見其真相。

小篆

也叫“秦篆”。是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臺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如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爲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僞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僞技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