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揭祕:“五銖”錢的通用是當時社會穩定的象徵

揭祕:“五銖”錢的通用是當時社會穩定的象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治亂盡五銖”

秦代的“半兩錢”並沒有推行多久,秦朝就覆滅了。一枚半兩錢就等於是半兩(即十二銖)銀,這是一般等價物的在中國的早期雛形,與先前的貝幣、布幣與刀幣相比,這是歷史上一次極大的進步。不但開創了銅鑄面值幣與貴重金屬等價的原則,更統一了全國的貨幣流動,促進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所以說,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前面說過,半兩等於十二銖。秦滅之後,漢代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物價回落,國庫充盈。尤其到了漢武帝時期,糧倉裏的米多到爛掉,金庫裏的銅錢多到腐爛成銅球,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儘管當時“半兩”還在沿用,但明顯由於當時通貨萎縮,“半兩”已經成了“大票子”,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漢武帝下令:回收半兩錢,重鑄“五銖”——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沿用了七百餘年的“五銖錢”,它見證了從文景之治、王莽篡政、三國演義、兩晉之亂直至風雲突變的十六國時期,堪稱中國古代史中亂世與治世的見證者。

揭祕:“五銖”錢的通用是當時社會穩定的象徵


(圖)“五銖”錢

單論錢幣的重量而言,半兩與五銖差不多。但若從一般等價物的角度來看,“五銖”只相當於“半兩”一半還不到的兌換量。可見漢代以農商爲主體的經濟已經達到高度繁榮的地步。而這無疑與漢代及其後來統治者科學、積極的民族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沿襲秦代大一統格局,漢代統治者開始將大量的經歷放到了邊疆、民族事務上。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漢朝君主採取三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一爲和親,即將宗室女、宮女嫁於少數民族首領,使得民族問題變爲家庭問題,少數民族首領“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這大大促進了邊疆的穩定與發展;二爲遣使,以張騫、蘇武爲代表的使臣,前往少數民族地區談判,主要目的是闡明中央政府的政策,力圖促進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互市與文化交流,譬如採取“開放關市”的形式,實現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交往,“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結果,既是中原統治者所期望的,也是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願意看到的局面。

另外一種就是戰爭,對於危害邊疆穩定,騷擾邊關的部分少數民族部落,漢朝統治者採取了“集中打擊,有效震懾”的策略。譬如“北擊匈奴”戰役中涌現出的名將霍去病、霍光、班超、李廣等人,成爲中外戰爭史上的名將。在西方軍事史上,這些“抗匈名將”與屋大維、盧庫魯斯等人齊名。而且,匈奴太子金日磾還以俘虜之身,在漢朝做到了託孤大臣,《漢書》以“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十六字蓋棺論定,開創了少數民族人士擔任“中央高級幹部”的先例。

揭祕:“五銖”錢的通用是當時社會穩定的象徵 第2張


(圖)“五銖”錢

綜合來看,自漢以後至唐六百餘年中,中原統治者對於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是對漢朝政策的延續。大體不過三件事:和親、遣使與戰爭。但總體來看,依然是寬厚爲主。譬如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一傳奇故事就證明了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政策下,晉代繼承了漢代的政策,陸續提拔少數民族首領進入中央中樞,譬如擁戴司馬睿登基的“十臣”中,慕容廆、段匹磾等鮮卑族首領就佔了七席。

由於這樣緊密的聯繫與互動,及至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締、羌與氐等五大北方遊牧民族開始陸續進入中原,甚至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地方政權——這構成了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胡服騎射”來說,這已經是從量到質的飛越了。

在這幾百年裏,“五銖”實際上是通用貨幣。無論是大一統的“治世”漢晉,還是逐鹿中原的“亂世”三國十六國,從江南到漠北,“五銖”一直在通用。這反映了在民族大融合的七百年裏經濟指標相對穩定的局面。

揭祕:“五銖”錢的通用是當時社會穩定的象徵 第3張


(圖)“漢興錢”正反面

後世史家時常抨擊以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爲主的“十六國”之亂,我們必須承認,“十六國”時期雖然戰爭不斷,但後趙的“勸課農桑誠有道”成爲了後世的施政樣板,前燕興起邊境貿易,使得首都姑臧成爲了“河西文化”發源地,而成漢王朝頒佈的“事少役稀,百姓富實”造福了一方百姓,而漢王李興敏銳發現後期“五銖”所帶來濫發貨幣的危害,改鑄的“漢興錢”替換五銖,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錢。試問沒有這樣的耕耘、積累,何來數百年之後的“開元盛世”?

從“漢五銖”到“北魏五銖”,這枚印刻着漢篆的錢幣歷經了多次王朝更迭與地方政權的易主,但它一直在發行、沿用,見證了中國少數民族歷時數百年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成爲了這七百年裏中國民族融合、民族發展與民族進步的唯一見證者。

但在其後的初唐,“五銖”卻被唐高祖廢止,乃是因爲它流通時間太長,造成了中國歷史第一次災難性的幣制混亂——甚至有些人將五銖“剪邊”,作爲“兩銖”來使用,嚴重動搖了中央政府的貨幣信用與金融秩序。因此,宋人用“治亂盡五銖”來概括“五銖”所反映的歷史變革,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