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的才子們爲何不能令國家進步?

明朝的才子們爲何不能令國家進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5世紀以降,以布魯諾與方孝孺爲代表,中西世界出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才子,他們都才華橫溢,不怕犧牲,但是求索方向卻大不同。

當布魯諾受火刑而死,方孝孺已被“滅十族”。爲明朝皇帝繼承權獻身的方孝孺,死前曾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不能說方孝孺死得沒價值,他的氣節可歌可泣。但孝孺所殉之道,是永恆的思想,還是變換的利益?

方孝孺的死,沒有帶來大明王朝的絲毫進步,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上層建築,以及人的觀念,都沒有本質的變化。

而布魯諾則不同,他犧牲之後,神學主導的西方世界被科學打破。由此西方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全面領先東方世界。

總有人問:中國兩千年就有“食色性也”的認識,卻爲何沒有發展成爲人類學、心理學?中國發明瞭科舉制,卻爲何沒有發展成公務員制度?中國製造了火藥,卻爲何不能發明熱兵器?發明了煉丹術,卻爲何沒形成化學?發明了占星術卻爲何沒有天文學?發明了風箏,卻悟不出製造飛機的原理?

一言以蔽之:先天缺失“求真”精神,從而無法形成系統的科學。

這絕不說明中國人的才智比西方人低,而是因爲華夏文明在習慣中選擇了走“倫理”的路而不走“真理”的路,重“德”不重“真”,求生活的合理而不求思想的確實。“漢才”中難以找到科學精神,以及徹底求真的執着,從而不能產生影響世界的大科學家。

明朝的才子們爲何不能令國家進步?

包括政治學和法學等等人文科學,除了隋唐發明的文官制度科舉制之外,均無系統性。甚至就連影響東方的儒教,嚴格地說,那不是哲學,而只是一種道德學說。明朝之後,以複寫儒家經典爲核心的科考收縮回四書五經的八股籠子裏,休提數理化等自然學科,即便在人文科學上亦無影響世界系統科學產生。

如果說,中世紀之前,整個世界對科學多處於矇昧狀態,先行起步的華夏文明尚可以蜚聲海內外的話,那麼,中世紀到近代,世界已漸次進入偉大的科學啓蒙時代,只靠道德學說、詩詞歌賦、科舉制、四個零散發明立世的“漢才”,情何以堪?

當西方纔子把才情與生命奉獻給真理時,東方纔子卻把精力、才華直至生命全部投在了“道德”中。那裏,既沒有“自然科學”,也沒有“社會科學”,有的只是似是而非的“王道”。

方孝孺的絕命詩,布魯諾的宇宙觀。一個求德,另一個求真,造就了兩種文明的不同走向——這大約就是中國近代自明朝開始,中西文明拉開距離的另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