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末三傑是哪三傑?

宋末三傑是哪三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爲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於是,他們中的領袖: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被稱爲“宋末三傑”。

宋末三傑是哪三傑?

  張世傑:

(?——1279年)

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南宋抗元將領。行伍出身,因戰功升都統制。於鹹淳五年(1269年)元軍圍樊城時奉命拒敵,先後轉戰南北十年,

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收復浙西諸城,又在焦山(在今江蘇鎮江)江中大戰,但失利。元軍進迫臨安時,他和文天祥主張力戰到底,爲丞相陳宜中所阻。次年臨安失守,他率軍由海路至福建,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端宗,堅決抵抗。兵敗後,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堅持。景炎三年(1278年) 端宗死,又立趙爲帝,任少傅、樞密副使,奉居山(在今廣東新會南)。後與元將張弘範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遇颱風溺死,在突圍入海的途中遇風浪殉國。

  陸秀夫:

(1236—1279)

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裏(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爲“宋末三傑”。

宋理宗寶佑(1260)年間與文天祥同年進士。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闢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爲帝,定年號“景炎”重建宋廷,陸秀夫任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廟號端宗,得年僅10歲。羣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羣臣與張世傑共同擁立宋端宗的親弟弟7歲廣王趙昺爲皇帝,定年號“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楊太后垂簾聽政,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範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趙昺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文天祥:

(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1] 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以忠烈名傳後世。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繼位的弟弟——趙昺移駐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國公。爲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衚衕。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