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杜甫簡介:詩聖杜甫在歷史上的真實容貌

杜甫簡介:詩聖杜甫在歷史上的真實容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簡介:詩聖杜甫在歷史上的真實容貌

杜甫的容貌史書上沒有記載,筆者找遍了杜甫畫像,認爲只有1959年蔣兆和所畫的杜甫像最爲傳神。畫像中的杜甫,面頰清瘦,褶皺叢生,寫滿了滄桑與憂患。雙目形如硌腳的小三角石頭,凝重地望着遠方。迎面好像有風吹來,讓他雙脣緊閉,長眉和本來就很散亂的鬍鬚向後飄灑。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蔣兆和在題款中先引了兩句杜甫的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又自題詩:“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從而使這幅杜甫畫像形神俱備,達到外貌與精神的高度統一。

筆者在讚歎此幅杜甫畫像惟妙惟肖的同時,不免對作者肅然起靜。意外的收穫是,蔣兆和先生的照片竟與杜甫畫像有驚人的相似,尤其是那雙棱角分明的、有深邃洞察力的,透着桀驁不馴的眼睛,簡直不可思議!蔣兆和先生是當代有突出成就的美術家,上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就有“畫歷史人物,找蔣兆和”的批示,當今著名畫家範曾、王明明等均師從其門下。筆者認爲,是高超的藝術造詣,讓杜甫和蔣兆和的容貌趨同,只不過是一個從文,一個從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