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的中央集權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自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皇權愈發尊貴,臣子愈來愈卑,這是中央集權逐步發展的總趨勢。各朝各代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爲了加強皇權而服務,每一位坐在權力巔峯的帝王,必然都會有自己的“控臣之術”。比如東漢年間的官制,就以“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爲特點,皇帝通過削弱“三公”,加強“尚書檯”的辦法,從而加強封建中央集權。那麼從東漢這一官制中,到底能夠看出古代帝王的何種控臣之術呢?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東漢年間,三公的尷尬地位

“三公”一詞,最早源自《尚書·周官》,自周朝起就爲古官名。發展至秦朝,三公已經成爲了當時最爲顯赫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個官職的總稱。西漢年間,皇帝將原來的丞相制,改爲了三公宰相制,這裏的三公指的就是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三公”其實就是爲了分散權力。只可惜史書中曾記載,西漢時期丞相的權力已經大到可以分封爵位,他們勢力之大令皇帝忌憚不已。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第2張

後來,三公宰相制在分散丞相權力的基礎上,又與皇權誕生了矛盾。由於西漢丞相、三公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了皇權,所以在漢武帝年間,皇帝又開始通過提高尚書權力的方式,來削弱丞相、三公宰相的外朝勢力,從而達到集中行權的目的。爲了限制三公的職權逐步加大。自漢武帝至西漢末年,尚書令的地位、職權一直處於不斷提高狀態,但是真正大權在握者爲丞相與三公,他們纔是朝廷上真正的行政首腦。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第3張

所以,當漢光武帝登基後,他早已經對“外朝”權勢與危害之大深有體會,於是在東漢初年,光武帝下令“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這個時候起,光武帝千方百計地奪取三公權力,同時又不斷加強尚書權利。削弱三公權力的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由於三公在西漢年間,被命名爲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這個“大”字讓他們的官職看起來愈發顯赫,所以皇帝便下令去除“大”字,將三公改名爲司徒、司馬、司空,後又更名爲太尉、司徒、司空;同時皇帝成立了級別不高,權力不大的尚書檯,將“三公”實權交給尚書檯管理。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第4張

由於三公的實權歸尚書檯所有,此後東漢年間“三公”地位越顯尷尬。三公本身有着最高行政權,可是自從歸屬尚書檯以後,他們的決策權被剝奪,此後再也不受皇帝信任。然而,國家如若發生任何災難禍事,皇帝仍然要唯他們試問。《資治通鑑》記載,公元107年秋季,這一年因天性異常而發生災禍,同時民間又有寇匪作亂,皇帝一氣之下,罷免了三公中的太尉徐防,這是第一位被罷免的“三公”;僅隔了一天,民間又發生洪災,身爲司空的尹勤,又被皇帝罷免。東漢中後期,三公基本上已經是形同虛設了,光武帝在掌控“三公”,剝奪他們決策權、行政權、指揮權等,這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尚書檯登場,皇前的堅實擁護者

前文中有提到,爲了剝奪三公權力,誕生了“尚書檯”這一政治制度,其實尚書檯的出現,還展現了古代帝王真正的“控臣之術”。自東漢建國以來,三公職權明顯威脅到皇權,雖說皇帝在大事上最終能夠拍板決策,可是朝堂之上採納意見之時,皇帝總是受制於三公。爲了分割三公的中樞權力,上書檯的位置在東漢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提高地位的同時,尚書檯的官吏也得到了細化,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詩郎等官職,登上歷史舞臺。據《續漢書·百官志三》記載:“尚書令一人,千石”,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政治系統中地位最高者爲尚書令。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第5張

那麼尚書令在皇帝與三公之間,到底又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它作爲尚書檯的最高長官,所要承擔的政治任務和政治關係非常複雜。首先從尚書令與皇帝的關係分析來看,當上書檯在東漢中央政治體系的核心地位確立之後,尚書令自然成爲了皇帝用來控制中央集權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他們可是說是皇帝身邊祕書一樣的存在。畢竟這個官僚體系本身就誕生於皇權控制之下,儘管尚書令與皇帝之間也時常有矛盾產生,但是其權力來自於皇權的尚書令,每當皇權受到威脅之時,尚書令必然是站在皇帝這邊的。比如當皇權被外戚擅權所分割之時,尚書令甚至會主動結合宦官勢力,使得皇帝權利恢復正常。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第6張

其次就是尚書檯與三公之間的關係,這個官僚體系之所以會在東漢年間得到強化,其根本目的就是爲了壓制三公。據《後漢書》記載可得知,原爲尚書令的代伏湛,竟然可以在三公的推薦下,升任爲大司徒,所以單從尚書令從職位上看,它要低於三公。可是《後漢書·郭鎮傳》有記載,尚書令可以憑藉手中權威,罷免三公;這是因爲他們直接聽命於行政中樞地位的皇帝,所以他們的實權要遠高於空有高位的三公。

除此之外,尚書令爲了保證皇權的正常行駛,它在外戚與宦官之間,也曾發生過重大作用。東漢中期宦官、外戚專政層出不窮。當時尚書令,爲了剷除外戚竇氏及其黨羽,不惜於無關的政治勢力聯手,一同與外戚專權展開鬥爭。在徹底剷除外戚專權之後,尚書令又將矛頭對準了宦官專權,儘管尚書檯在多數尚書令的領導下一直站在堅決抵抗換官的政治立場上,然而宦官仍然憑藉自己手中視力控制過尚書檯,這讓尚書令在政治鬥爭中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

東漢的“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是怎麼進行中央集權的? 第7張

但是從尚書令堅定的政治立場可以看出,他們是永遠站在皇帝立場上的一方,畢竟尚書令的權力來自於皇權,這使得他們必須依附皇帝而存在,如若沒有了這層人身依附關係,尚書令根本就不具備行政權、決策權等多種權力,這纔是皇帝能夠真正掌控尚書令的緣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