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康乾盛世的一百多年間,達到了清朝統治的巔峯期。康熙南征北戰,打下清朝疆土;雍正斂財,通過一手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神級操作”完成了清朝“脫貧”,充實了國庫;乾隆時期,開心最重要,在祖上留下來的基業上撒歡兒地歡樂生活。康乾盛世期間的百姓幸福嗎?未必幸福。因爲“康乾盛世”還有一個稱呼廣爲流行——“番薯盛世”。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康乾盛世忽略了最重要的“雍”

康乾盛世最大的亮點在於人口,歷史上人口繼明朝以後再次破億,繼而又破三億,用我們中國的老話兒講,這叫“人丁興旺”。

隨着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二年的一聲高呼,“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一項對於老百姓有巨大吸引力的改革措施誕生了,這項措施規定了以康熙五十年全國的丁數爲準,以後再有成丁年齡的人,也不用承擔丁役了,康熙用這樣的方式,使各地徵收的丁稅額給固定了下來。

康熙爲什麼做?這項措施的執行並不是單純的體恤百姓。因爲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地稅、丁銀分徵制度,但是清朝卻沒做好人丁數目的監控,最終導致了人口激增,但是清朝政府卻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因爲各地區自己的地方財政,對朝廷都採取了一定程度的虛報、瞞報。如此一來,添丁的家庭賦稅壓力過大,逐漸產生了大批的流民,對當時的清朝社會穩定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第2張

清朝政府一時間也無法掌握各地人丁的確切數量,思來想去,索性來一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把丁稅額度給固定下來,讓各個地方隱瞞人丁數也無法繼續損公肥私、壓榨百姓了。所以,“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對百姓雖然有利,卻是一個被逼出臺的無奈之舉。康熙也極爲高明,趁此機會來了一次自誇,自稱“盛世”,這也是大清朝喜歡自稱“盛世”的一個重要開端。

既然隱瞞丁數無法爲自己謀私利了,清朝各個地方開始向朝廷上報真實人丁數,清朝在這種情況下就開始了“人口增長”。

雍正登基之後,康熙的“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效果逐漸減弱,雍正皇帝想出來了一個後續的稅制改革,改成了“攤丁入畝”。康熙把最早的“人頭稅”給固定下來,避免地方亂收朝廷無法掌控。到了雍正時期,直接執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人頭稅”直接給廢除了,按照田畝的多少來均攤收稅,丁多地多稅就多,丁少地少稅也少,以往出現的“丁多地少稅高”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也正從“攤丁入畝”開始執行,清朝的人口數量纔開始真正的爆發式增長。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第3張

“康乾盛世”的稱呼,忽略了最重要的“雍”,恐有欺世盜名之嫌,還是“康雍乾盛世”的說法更貼切一些。

番薯盛世

對於“康雍乾盛世”的爭議一直不斷,“番薯盛世”的說法呼聲最高,很多人認爲,清朝的人口爆發不是因爲什麼清政府高明,而是趕上了好時候,引進的番薯在清朝大爆發,使清朝百姓有足夠的食物,這才繁衍生息興旺。

番薯引進時間,最主流的說法是在萬曆二十一年。當時有一位名爲陳振龍的人,在呂宋做生意,這個呂宋指的是今天的菲律賓,陳振龍在菲律賓發現了一種神奇的作物,當地人叫它甘薯。這種甘薯好吃,好栽種,其他作物無法生長的貧瘠土地,這種甘薯都可以生長,產量還很高。陳振龍看見這種甘薯之後,一心思念家鄉百姓,於是他想將這種甘薯引進自己的家鄉福建,讓家鄉人都能吃上飽飯。

陳振龍有這個想法之後,也發現了難題,原來菲律賓當時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這種甘薯的神奇之處早就被西班牙人看在眼裏,是一種命令禁止外帶的作物。好在陳振龍激靈,想出了用甘薯藤編繩的方法,將甘薯藤順利引進到了家鄉福建。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第4張

“禁不令出境”

直到清朝時期,在陳振龍後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甘薯的播種傳遍了大江南北,因爲是外域傳來,所以在中國甘薯被稱爲番薯。最終在清朝“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傳入了四川,至此,清朝的番薯種植幾乎遍佈了西南。

番薯產量高,易於生長,喜熱畏寒,種植環境相較於稻米、麥子、玉米而言,生存空間更廣泛,而且生吃、熟食皆可,爲百姓的溫飽着實解決了大問題。

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其實,除了番薯之外,還有玉米和馬鈴薯,都是來自南美洲的糧食作物。雖然清朝的人口增長離不開番薯,但是這種直接無視荒地開墾、耕地面積擴大,水稻和小麥等作物產量增加等積極信息,稱“康乾盛世”爲“番薯盛世”就太過於偏激了。

何爲“盛世”

如果“盛世”的衡量標準是歷史人口數量,那麼清朝無疑是一個“盛世”,而且不應該叫“康雍乾盛世”,而應該叫“咸豐盛世”,畢竟在1851年,清朝的人口達到了4.36億的巔峯。

正如上文所說,清朝的“盛世”最初是由康熙自己提出來,而後由乾隆給發揚光大了,也就是說,清朝的“盛世”是清朝統治者自己給自己下得定義,或許這也是“康乾盛世”一直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吧。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第5張

盛世乃是繁榮興盛的社會現象,它至少要包含經濟繁榮、貿易繁榮、文化繁榮,以及影響力大、軍事強大,或許人口數量的增長並不在見證盛世之列,如此一來,則大清朝的驕傲頓失,所以我們權且將人口數量也算是“盛世”包含的一個條件罷。

從人口數量來看,清朝統計的數量一直到1741年,也就是清乾隆六年之前,統治的數量都是人丁數,人丁指的不是人口,而是16-60歲的子數量。到了1741年之後,纔算是真正的人口數量,這樣計算方式的轉變,人口數量暴增也就並不稀奇了。

從經濟來看,清朝在1800年左右,人口達到了一個3.8億的高峯,GDP高達2286億,更直觀的說,當時清朝的GDP已經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了,這樣的數據確實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但是當你單獨看人均GDP的時候,你會發現清朝人均GDP依然是600,這樣的數字和一百年前幾乎沒什麼變化,而此時世界人均GDP已經增長到了660以上。大清朝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卻並非是一個經濟強國。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第6張

從文化來看,清朝應該是一位文化繁榮的王朝,因爲僅僅乾隆皇帝一人就曾作詩40000餘首。乾隆雖然喜歡作詩,但是卻不喜歡別人作詩。在清朝大興文字獄,將文人打壓到歷史最低點,清朝的文人是,不敢著書立傳,畢竟活着才更重要。

從對外來看,清朝對自己的王朝有着迷之自信,對於來自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愛答不理。乾隆看到英國人的禮物絲毫不感興趣,並且頑固的認爲“你們有的我們有,我們有的有”,進而採取繼續封閉。福康安身居高位,卻一點遠見也沒有,比乾隆還要驕傲。當馬嘎爾尼使團邀請他參觀他們的軍隊時,福康安竟然拒絕了,錯過了他這輩子都沒見到的“連發手槍”,守着“火繩”沾沾自喜。

在大清朝的眼中,自己身爲天朝聖國,與外界通商只不過是一種懷柔手段,並無實際作用,因爲天朝應有盡有,與外界通商,只會讓其他人收益而已。

“國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準通洋船者,特繫懷柔遠人之道”——《清高宗實錄》

“番薯盛世”是什麼?爲什麼“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第7張

從軍事力量來看,鴉片戰爭的慘敗足以說明一切了。這是大清朝閉關鎖國帶來的後續危害,形成爲了一個以點破面的開端。

所謂的“康乾盛世”,不是“番薯盛世”,壓根兒就不算什麼盛世。它雖然爲經濟大國,但是百姓貧困;文化被打壓到歷史低谷,文人爲了保命敢怒不敢言;國力落後,統治者目光短淺,錯過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絕佳機會,給後世留下無盡遺憾。

試想,如果清朝能夠不那麼驕傲,虛心接待馬嘎爾尼使團,將東西方文化融合,那將會是怎樣得空前盛世,只可惜大清朝葬送了成爲真正盛世的機會,同時也毀了西方人認爲中國是“禮儀之邦”的認識,在馬戛爾尼的來訪中,暴露了大清朝“盛世”之下隱藏的荒誕!